倍可親

你來美國後悔嗎?(ZT出處不詳)

作者:宜修  於 2011-9-26 12:4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天倫親情|通用分類:移民生活|已有182評論

關鍵詞:

你來美國後悔嗎(11)

2011-09-22 09:26:20

       早年出國的人們多數都不是獨生子女,在他們走出國門的時候,父母為有這樣的兒女感到驕傲自豪,兄弟姐妹也為此覺得特別的光榮,那個時候父母多數只有50多歲,很多還在工作,一些退休的也不過60歲,身體都還不錯。隨著歲月的流逝,父母的身體漸漸弱了,而身邊的子女也正是忙活自己孩子的時候,家裡總覺得忙不開,而我們出國在外的這些人有一些順利的剛剛有點起色,一些不順利的還在打工讀書。原本家裡以為孩子出國了就能很快翻身的想法遲遲無法變成現實,一些父母有機會出來探親,而更多的是沒有機會,因為父母來美國探親都需要有條件的,如果你沒有能力為父母做經濟擔保,父母就無法獲得簽證。 

    還有很多人工作了卻因為身份不敢輕易回去,一些人等拿到綠卡的時候已經是出國56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了,這期間還有一些人由於身份的關係連自己逝去的父母都沒有機會見上最後一面,這樣的事情在我身邊就有好幾個,這無論對於父母還是兒女都是終生的遺憾。

    還有一些人雖然拿到了身份卻趕上了金融危機,公司里的裁員每天都在威脅著這些人,他們的神經高度的緊張,更是不能考慮回國,我有個朋友家就是這樣的情況,出國十年沒有回去過,母親來美國探親過幾次,都因為不習慣沒有多呆,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個房子,後來母親希望他能回去看看,因為鄉親們總是問她兒子為什麼這麼多年不回來,說就是出外打仗十年也該回來了,他沒有辦法再推脫就跟公司請假回去探親,走前特意問了裁員的情況,經理跟他說,不用擔心,最近不會有他,可是等到兩個星期後他從國內探親回來卻發現自己已經被公司裁員了,理由就是老闆來公司的時候沒有見到他,說感覺他並不需要這份工作。那個時候他愛人在家裡帶孩子,全家只靠他的收入。

    開始的時候夫妻倆商量不跟家裡說,擔心家裡人惦記,偏巧這個時候他弟弟準備做生意,希望哥哥能借一萬美元錢給他,他愛人沒有辦法就把他哥哥被裁員的消息告訴了弟弟,弟弟卻來信抱怨過去那個有情有義、慷慨大方的哥哥哪裡去了,並揚言今後他不再有這個哥哥了,滿滿兩頁的信卻根本沒有關心哥哥今後生活的隻言片語,讓哥哥一家人非常難過。母親看到大兒子這樣對待弟弟也不高興,於是把過去攢下的這些年大兒子固定給的生活費給了小兒子讓他去做生意,然後又來跟大兒子要錢,說國內物價漲了,生活費也要漲,我朋友一家愁的不行,最後大兒子給媽媽打電話說了自己現在沒有工作,需要時間找工作,家裡現在沒有收入,孩子要養房子也要付貸款。

    媽媽說,媳婦可以像過去那樣去打工,一個月也能有上千的收入,再不行就把你們的房子賣了,像過去那樣租一個小房子也沒有幾百塊錢的,怎麼就沒有辦法生活了呢?朋友一家真是欲哭無淚。還好朋友沒有幾個月就又找到了新的工作,家裡的矛盾暫時得到了緩解,而他弟弟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理這個哥哥了,像這樣的事情在這裡還有很多很多。一些是由於國內的人們太不了解美國的生活,再一個就是生活在國外的華人從來都不肯跟家裡說實話,有了房子有了車子就趕緊拍了照片寄給國內的親朋好友,目的是讓大家分享自己的快樂。

    說實話,很多人在美國打工受苦都不會跟家裡人說,當這些人熬過了那些苦日子,有了工作有了積蓄買了屬於自己的房子和車子的時候那種心情非常激動,總想是有人能分享一下,而沒想到的是,國內的親友覺得這就是發財了。也因為很多人都說自己有了房子有了車,卻很少有人說房子有貸款,車子有些人也是貸款買的,所以在國內親友的眼裡,這麼大的房子這麼好的車子,沒有錢是買不起的,他們再想一美元換好幾個人們幣呢,所以感覺生活在外的富有程度也不難理解。

    一些誤會一旦有了就很難消除,再後來越來越多的出國的人們開始有條件回國了,人們從傳說中聽到的都是張家老三開什麼車,李家老二買了多大多貴的房子,張媽穿著女兒買回來的漂亮衣服,李家爸爸抽著兒子在美國買回來的香煙,兄弟姐妹們也個個都有不同的禮物,這些東西帶來的信息就是在美國都能有好日子過,去美國就有前途也能賺到大錢。

    現在隨著中國的崛起和改革開放不斷的深入,來美國和去其他國家的人越來越多,返回國內的信息幾乎沒有什麼不幸的消息,有的都是好消息,回國探親的人們也越來越多,人們送禮的品味也越來越高,不是國內的人們真的需要,而是一些生活在海外的人覺得國內的人們現在都富起來了,如果不買一些拿得出手的東西就無法拿出來送給人家了,所以前一階段有個朋友跟我聊天的時候就說,你總說美國經濟不好,是怎麼個不好法呢?我見現在美國的東西都很便宜呀,回來的人們都給親戚朋友帶的是手提電腦和ipad呢,我真的沒有辦法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只能說,那是人家需要的吧。我知道確實有一些人在回國的時候有帶這些對於我們來說是貴重物品的東西回去送人的,不過我想也不是很多人能有條件這樣做的。

    還有一些人給家裡兄弟姐妹盡量買一些貴重些的禮品,是因為自己常年不在家,父母都由他們照顧了,用這樣的方法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並不是說自己家裡富裕到了能把一些自己家都沒有的東西帶回去送人,可是等拿出禮品的時候卻沒有說是為什麼,兄弟姐妹看到禮品自然高興,可是沒有感覺到這裡面有感激的成分,只覺得從國外回來能有這麼好的東西送人,家裡的日子應當是相當好的。
 
    還有一些父母跟在國外的兒女要錢買房,可是買房子的時候要求寫上自己的名字,等過了一段時間就跟子女說這房子以後就不用惦記了,準備將來留給在國內的兄弟姐妹了,他們不知道,這些錢也是在國外的孩子從牙縫裡擠出來的。現在國內的房產升值很快,在大一些的城市有個房子就有上百萬的價值,當父母不在的時候,在國外的孩子很多都難以拿本該屬於自己的那筆錢,有一些甚至被親屬霸佔。

    我有個朋友,在家裡是獨生女,出國后爸爸媽媽自己生活在國內,前幾年爸爸生病去世了,可是爸爸生前收入不菲,而在爸爸去世之前跟女兒說將來他的遺產一大半留給媽媽,另外的一部分給外孫的,可是媽媽在女兒要回美國的時候卻說,這些錢先不能給女兒拿走,她要先打點爸爸生病期間幫過忙的親屬們。

    媽媽國內的兄弟姐妹在爸爸生病期間確實幫了不少的忙,這個女兒回國的時候給每一家甚至每一個人都帶了非常貴重的禮品,為的就是感謝他們在爸爸病重期間對爸爸的照顧,可是等這個女兒回到美國后,媽媽兄弟姐妹的孩子卻用各種理由跟她媽媽借錢,結果屬於女兒的那部分錢就被他們都借走了,媽媽在電話里告訴女兒不用擔心,說他們都是寫了借條的,還說,自己沒有來美國的打算,將來還指望他們養老呢。誰知道,沒有兩年的時間媽媽又想來美國了,說先來看看如果打算長住再把房子賣了,現在先把房子給姨家孩子住了,一來讓他們幫著照看房子,二來他們家要裝修呢,說裝修好了就回去。這個朋友平日跟我走的比較近,問我會不會有麻煩,我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現在國內家庭里最難解決的矛盾,所以你想用什麼辦法立刻解決都是不可能的。

    一些在國內的人不了解美國的生活,也不了解自己兄弟姐妹在海外的生活狀況,他們覺得在美國畢竟是好地方。這個不錯,可是生活在美國不一定有條件經常回國,也不一定在父母需要幫助的時候就能按照國內兄弟姐妹的要求給予滿意的幫助啊。有人在看了我前邊寫了老年人有子女在海外的老來的時候生活特別難,就說,有些一些生活在海外的人把父母完全交給了國內的兄弟姐妹,自己即不回去也不給錢,如果多點孝心老人就不會那麼為難了。話說的確實有道理,可是誰又知道海外的兒女是在怎麼樣生活著呢?

        沒有來過美國的,沒有在美國真正生活過的人絕對不知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的內心是怎樣的感受,他們從離開祖國,離開國內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那一刻開始就走上了長長的思念之路,我剛來美國的時候,一天半夜電話鈴響起來了,接起電話聽到裡面有中國歌曲,我說:「這麼晚了你不睡覺還在聽歌,明天不準備打工去了嗎?」她大哭說:「x姐,我想家了。」下半夜的覺我也沒睡好。還有多少人為了不能親力親為地孝敬父母感到內心極大的不安,他們用自己最大的努力盡量多地回去看望父母,用自己最大的能力來幫助國內照顧著父母的兄弟姐妹,他們也有自己的家,也要工作,也要養兒育女,在這樣的情況下得到國內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誤解可以說是他們最大的痛苦。

    我有個朋友在出國第6年的時候第一次回國,她家在農村,兄弟姐妹比較多,她回國的時候自己有一個女兒,老公家也是鄉下的,他們覺得在鄉下買什麼東西都有點用不上,於是決定給家裡人每人一百塊美金。他們回去的時間不能太久,所以決定女的先帶孩子回女方家,男的回男方家,然後女的再去男方家會和就回美國了。女的在全家吃飯完飯的時候,拿出了錢分給每人一百塊,家人拿了錢什麼話都沒有說,散了飯局后就再也沒有人到父母家看過她和女兒,還是同學們都給孩子買了禮物。走前父母跟她說:「孩子呀,你在外這麼多年怎麼能就拿這麼點錢回來呢,這不就是一碗面錢嗎?」女兒頓時淚流滿面,她跟我說她再也不想回老家了。

    我們出國早的人都有體會,我們來到美國最早賺錢的時候都是從打工開始的,那個時候多數是在餐館工作,每天的底薪都不到20塊錢,其餘的要靠小費來賺,美國的小費一般按10%15%給,很多餐館如果靠午餐賣飯的,小費都很少,所以每天要想要賺到100美金都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有過那樣賺錢經歷的人才知道在美國錢是多麼的不容易賺,那些打工人的故事哪個都比《北京人在紐約》里的王啟明更動人。

    所以國內的人們哪裡知道這些人的錢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因為來的太不容易了。我說過,在美國工作相當不穩定,而在國內工作相對穩定的多,有人說,那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現在國內也一樣,我想說的是,在美國是多數人不穩定,而在國內是少數人不穩定,國內有下崗的,美國被裁員的人跟下崗也沒有什麼區別。所以要理解海外華人的生活很難,要了解應當不難,首先我們生活在海外的人們要跟家裡人說自己生活的真實情況,再就是我們國內的親友要相信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兄弟姐妹所說的話是實話。

    現在國內很多人謊話連篇,而早年出國的這些人思想還停留在出國前的境界,很多人說現在的老人是被過去洗了腦的,說實話,這些早年出國的人也一樣。這幾天我看電視連續劇《老牛家的戰爭》感觸很深,雖然還沒看完,感覺可怕的很,人怎麼都變成了這樣?老牛家的孩子怎麼就好像各個都懷揣著三十六計。

    所以在很難改變現狀的情況下,海外的人們應當學會說出自己真實的生活狀況,而國內的親友也要多多體諒生活在海外的親人們,父母既然在你們身邊就應當好好照顧,要知道父母不僅僅是屬於生活在海外的兒女們的,同樣他們也是屬於生活在國內的兒女們的。

    由於見到周圍這麼多的矛盾發生在這麼多原本和睦的家庭里,我總會建議跟我走的近的朋友在他們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父母接到身邊來,自己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顧好父母,沒有能力的還有美國政府呢,免得為了家務事兒分散自己的精力,因為我們也有日子要過,也有兒女要養,還有錢要賺,我們沒有精力跟家裡人互相進行著精神上的折磨,勞民傷財又傷感情。當然我也建議要移民美國的老人們,還是把你們的積蓄也帶上吧,自己賺的錢還是用來自己先享受比較好。(待續)
 
由曉青張貼 @ 2011-09-22 09:26:20 
1

高興

感動
3

同情

搞笑
4

難過

拍磚
2

支持
4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82 個評論)

回復 pengl 2011-9-26 12:50
SF!
回復 xqw63 2011-9-26 12:53
咱覺得,所有活得憋屈的人,都是自找的
回復 hr8888hr 2011-9-26 12:53
無板凳坐地上
回復 kylelong 2011-9-26 12:57
http://my.backchina.com/home.php?mod=space&uid=250647&do=blog&id=116315
回復 owner1989 2011-9-26 13:01
為什麼要後悔?
回復 hr8888hr 2011-9-26 13:02
我沒有帖子里的問題. 雖然物質生活可能並不會比國內差, 但至少活得沒在國內時那麼瀟灑
回復 yulinw 2011-9-26 13:02
   好多的矛盾是父母的偏心造成的~~
回復 Emansfield 2011-9-26 13:15
不後悔, 喜歡美國。。。
回復 ManCreatedGod 2011-9-26 13:17
隨著父母逐年衰老,一年回國一次根本不夠用了,真想永遠回國了,正在琢磨和巡找機會呢
回復 風天 2011-9-26 13:24
亢龍有悔啊。
回復 方艶 2011-9-26 13:24
為何要到外國去吃苦呢
回復 河邊草. 2011-9-26 13:24
至少在這生活得比較自由自在些, 比較有尊嚴的活著.
回復 人間的盒子 2011-9-26 13:25
我比較沒心沒肺,第一次回國是出來十年多之後,還是因為結婚了老公吵著要讓我父母看看兒子。十多年中老媽來過三次老爸只來過一次,他們來對我是壓力,一走我頓覺輕鬆。

別砸我哈。
回復 瑋哥 2011-9-26 14:17
此文說得實在! 咱收入低,所以回國都很低調,實話實說,沒有面子問題,反而活得輕鬆,所以不後悔
回復 borninheaven 2011-9-26 14:51
人生沒有後悔! 人生是個過程, 能來美國, 多經歷一種社會, 多學一種文化和語言, 何悔之有呢?!看著祖國漸漸富有,高興都來不及, 何必後悔呢?!給了你海歸的機會, 或是在海外做祖國的生意的機會, 至少回國玩, 請你吃飯的人多了, 土生土張的美國人哪有那福氣?全是好事, 悔啥?
回復 它鄉異客 2011-9-26 15:27
深思中,此事古難全,這就是生活本身。自覺對的起父母對的起家人足矣,求得心裡安生,要想贏得方方面面都滿意,本身就不可能。大到帝王之家,小到黎民百姓,祖祖輩輩,莫不如此。想開了,也就坦然了。
回復 8288 2011-9-26 15:28
好文頂一下
回復 fuji 2011-9-26 15:28
宜修寫得全面。出國真的很苦,離鄉背景,文化語言的差別,沒來過的真不知,還以為這兒是天堂。我是把真實的情況告訴他們,反倒同情我。但是,我們也佔了好的方面,如:孩子讀書,接受教育,生活的環境要比國內好太多。有得有失,不後悔。國內國外都低調。豐富的經歷也是財富。還有就是知足,有了基本的,其他有無不很重要。
回復 中意 2011-9-26 15:47
人間的盒子: 我比較沒心沒肺,第一次回國是出來十年多之後,還是因為結婚了老公吵著要讓我父母看看兒子。十多年中老媽來過三次老爸只來過一次,他們來對我是壓力,一走我頓覺 ...
至少你敢承認。我們這也有一位女士跟你類似。可能女性跟具有獨立性。
回復 ww_719 2011-9-26 16:02
因人而異!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21: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