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又是秋風染紅葉

作者:吳鉤  於 2009-3-29 05:5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7評論

關鍵詞:

又是秋風染紅葉, 黃葉村裡尋雪芹

 

    題記:這裡是香山。我居住在香山幾日,目的是拜謁大文學家曹翁。

 

    一部《紅樓夢》,使曹雪芹這位中國十八世紀的偉大作家躋身於世界文學巨匠之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傾畢生心血鑄紅樓,這個觀點恐怕沒有人反對。

 

    英年早逝遺夢紅樓,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多見的。這個觀點恐怕也沒有人反對。

 

    曹翁著書於那個黃葉村?京華何地是大觀園?這個問題早有爭論了。首先聲明:這篇文章不涉及這個問題。只是寫幾段文字,藉以憑弔多才多藝而命運坎坷的文學巨匠曹翁。

 

    據新聞媒體報道:1971年在香山正白旗村39號旗下老屋,發現了曹雪芹題寫在牆壁上的詩。消息傳來,令研究紅學人士非常振奮,他們在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考證之後,肯定了正白旗村39號老屋是曹雪芹的舊居。並於1984422日在曹雪芹生活過的舊居建立了曹雪芹紀念館。

 

    同年秋天,我和文化館的幾位老師來到了北京西山正白旗村曹翁生活過的地方。

 

    正是深秋時節,北京香山紅葉如火。這次我們無暇欣賞紅葉,而是情系黃葉。

 

    在紅葉如火的西山腳下,我們來到黃葉飄落的正白旗村。穿過門前「兩株如力士擎天,一株如藏龍探海」的三棵古槐,就看見一個院落。友人告訴我:這就是「門前古槐歪脖樹,小橋流水野芹麻」的,昔日曹雪芹著書的地方,也就是今天被稱作曹雪芹紀念館。

 

    這個地方叫做黃葉村——北京香山正白旗三十九號老屋。原房主姓蘇叫成勛。在1971 4月份一次修繕房屋時,發現了藏在白灰牆皮里的,曹雪芹酒友鄂比寫給雪芹的菱形題詩,此消息傳播出去立刻引起紅學研究者們的轟動。據蘇成勛講,這個山村自清朝以來就叫黃葉村,清乾隆時期這裡為八旗駐軍的兵營,才改名為正白旗。這一帶滿山都是樹,秋天來臨,先是黃櫨葉、楓葉由綠變紅再變黃,接著是柳葉、柿子葉由青變黃,故卧佛寺又名黃葉寺。(景華《曹雪芹故居之謎》)

 

    紀念館是以曹雪芹當地的舊居為中心整理起來的。目前唯一的原始建築,是一排十二間清代制式營房。東邊七間,是原存的旗下老屋,因年久失修,瀕臨倒塌,在北京市領導的指示下進行了保護性落架重修。西邊五間,是在進行了調查、考證后又補建的。

 

    走進院門,繞過影壁,十二間房屋,由東向西依次分為五個展室。第一展室是曹雪芹生活過的地方。這裡的布置,主要是為了表現當時旗人的生活環境。屋內「落地罩」、「排叉」、現在我們叫隔斷,均與《紅樓夢》十七回中怡紅院一段描寫景物完全相同。屋中的兩付風箏,一付「富非所望不憂貧」,一付「師於萬物」即:獅, ,(佛教符號) 三種圖案,反映了曹雪琴本人的為人及寫作原則。

 

    望著風箏,我眼前出現了想象中的曹雪芹,這位身高魁梧,方臉寬額的漢子,見鄰居老爹沒有了炊米之糧,兒女們又熬熬待哺,曹雪芹來到他們身邊,用竹篾教給他們編扎風箏的技藝,並告訴這位窮苦的大爹,到西直門外賣與官宦公子哥們可換回銀兩。第二展室,是發現題壁詩文的所在——抗風軒,也就是曹雪芹當年寫《紅樓夢》的屋子。第三展室是曹雪芹在西山生活、創作的環境。第五展室有關曹雪芹身世的重大發現的西軒題壁詩殘片,是告誡人們世態炎涼的菱形楹聯式的詩詞。曹雪芹的書箱以及《廢藝齋集稿》中的《南鷂北鳶考工志》雙鉤摹本影印件,第五展室,是與故居有關的輔助展覽,其中有故居八景的照片,表現了曹雪芹與此地的密切關係。所展出的家譜、地契、碑文拓片,證實了老屋的歷史年代和曹雪芹所著《石頭記》與它們的聯繫。

 

    走出曹雪芹紀念館,心胸里壓抑的感情不知道如何宣洩才好。深秋的風在我們面前打著飛旋兒,把飄落在地上片片黃葉卷上半空。彷佛是在祭奠曹翁的靈魂……

 

    有資料說,曹雪芹誕生在南京城裡一戶滿族顯赫的家族。在清政府定鼎北京而實現天下統一的歷史變遷中,曹氏家族因對皇帝主子效忠有功而步步發跡,一直做到了滿洲上三旗內務府的要員。到了康熙年間,曹家的地位也走向了極盛。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祖父曹寅連續被外派出任權力很大的江寧織造。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就有五次以曹家為行宮。這是何等的榮耀。正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雍正繼位以後,以追查曹家欲反叛朝廷的親王勾結和織造財資虧空為由被革職抄家。實際曹家是皇黨權貴內部矛盾爭鬥的犧牲品。雪芹的父親曹頫從赫赫炎炎的皇親地位被貶為王爺牽馬墜蹬的奴才,曹家也從此淪落為奴。此時少年的曹雪芹目睹了由錦衣玉食的繁華淪落為餐飯食發愁的經歷,這在他幼小的心靈中銘刻下深深的烙印。《曹雪芹身世之謎》文章說「這罕見的人生反差,讓十分敏感而又愛動腦筋的曹雪芹感觸無限。這異常深刻的人生體味,勾起了他在藝術創作上不可遏止的靈感與衝動。?lt;/SPAN>

 

    風中飄落下帶有秋涼的雨絲,我們依舊沒有離開,用好奇的眼睛搜索著,企圖發現一切和關曹雪芹有關的故事。

 

    是那坐落在風景秀麗的西山腳下,頭枕金山北傍卧佛寺,西望香爐峰的曹雪芹展覽館挽留了我們?還是這裡的遍地多情的黃葉挽留了我們?。秋雨中,我們幾乎踏遍了這裡的青山、村落、黃葉、溪水,尋覓到了《紅樓夢》里的「青埂峰」,儘管我知道這是《紅樓夢》里「情更瘋」的諧音。但畢竟是封建時代的作者為情感而發出的吶喊。尋覓到了卧佛寺櫻桃溝里的,那塊不沾汗水和油脂的黛青色的石頭(《紅樓夢》書中黛玉芳名的由來)上生長的一棵樹木的「木石姻緣」,這一切都是《紅樓夢》情節和人物的原型……

 

    曹翁著書是否北京西山的黃葉村?

 

    曹家敗落以後,年輕的曹雪芹在清廷專門為皇族子弟開辦的宗學學校里,找到一份差事。這期間他結識了名將多爾袞的第五世孫子敦誠、敦敏。敦氏兄弟二人也是朝廷權利傾軋中的受害者,感情相容,秉性相投,因而成為了莫逆之交。乾隆二十一年前後,三十多歲的曹雪芹遷居香山,開始了創作《石頭記》的艱難歷程。有關資料介紹當時的情況是:家徒四壁,衣食無著,破屋中僅有一桌、一凳一支毛筆而已。

 

    不少資料都以同情和關心地筆法,寫出那些關心他著書的人們。

 

    其中有為他寫作到處收羅舊皇曆當稿紙的愛妻;有替他變賣字畫而換來食物和筆墨的兒子;有送來米湯的瞎眼睛老婆婆和鄰居,還有敦誠和敦頤兄弟二人的時常資助……。

 

    「勸君莫談食客鋏,勸君莫扣富兒門。殘杯冷灸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寄懷曹雪芹》。《四松堂集》抄本,詩集卷上)這就是曹雪芹的好朋友敦誠在乾隆二十二年秋天時,任喜峰口松亭關稅務差使時寫給移居北京西郊曹雪芹的詩,勉勵他不要向厄運低頭,不要去乞求富門而繼續專心寫書。四年後的秋天,敦誠和他的哥哥敦敏去西郊訪問曹雪芹,留下了「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茶賒。衡門偏巷愁今雨,廢館頹樓夢舊家。」的《贈曹雪芹》一詩,道出了當時在黃葉村著書的曹雪芹的生計艱難,以及對夢中那昔日江南繁華的老家的懷念。但是,著名紅學家蔡一江教授在《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對著書黃葉村和敦誠的詩提出了質疑。「黃葉村——鄉村,有秋色好的意思。在此之前,雪芹《紅樓夢》書稿已基本完成,交付脂硯齋加批謄清。不料在謄清中八十回后被借閱者迷失五、六稿而未能抄出,終使全書成為廢稿。所以不能據此時敦誠寄懷念曹雪芹的詩句,以為小說是在香山西郊山村中撰寫的」。這是否定的意見。還有一種肯定的意見,在1979年第二輯《紅樓夢學刊》一書中,朱屺瞻的國畫《著書黃葉村》,畫面上是逶迤遠去的山峰,山腳下滿樹秋葉掩映著從山半腰淙淙流下來的溪水,山溪邊,樹木下是一間茅舍,茅舍中隱隱約約可以看見一個人影兒——他可曾就是時而奮筆疾書,時而凝眸沉思的雪芹曹翁么?

 

    雪芹曹翁啊,你究竟在那個黃葉村著書呢?

 

    我們仍在刻意搜尋為他餓著肚子晝夜著書而送飯的山民;尋訪者曹雪芹的詩友們怎樣在春風裡來到這間破屋聽他吟誦書中情節;尋訪者敦氏兄弟怎樣在飛雪中沿著石砌的曲徑,拿著酒漿菜肴呼喚曹翁開門;清夜萬籟俱寂時分,寫到傷心處的曹雪芹怎樣揮淚慟哭之後奮筆;清晨朝暉里的曹雪芹怎樣揉著熬夜的雙眼在和孩子們嬉戲……

 

    歷經十載,增刪五次,曹雪芹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家境徒變、妻離子夭折、酷暑熱難耐、風雪灌破屋。飢腸轆轆時「日望西山餐暮霞」;情緒所至時「夜觀星空自悲鳴」,日以繼夜,奮筆疾書。終於完成煌煌巨著《石頭記》,震驚文壇《紅樓夢》。在公元乾隆二十八年(即1764年)21日聲聲辭舊歲的爆竹聲中,心力交瘁的雪芹駕鶴西去。時年四十九歲半,可謂是英才早逝。

 

    在北京黃葉村植物園的,有一座高2.4米的曹雪琴的雕像,靜靜地屹立在那裡,深邃的眼睛,看著前來憑弔的人們。

 

   「秋色招人上古頓,西風瑟瑟敞平原。遙山千疊白雲徑,清磬一聲黃葉村。」曹雪芹已經伴隨著遠處寺廟的清磬之聲,手握著流淌著墨汁的毛筆,於飢餓、勞累和精神的極大悲痛之中,在黃葉村的茅草房子里駕鶴西去了。他的詩友敦敏為我們留下了憑弔曹雪芹的《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的詩。同時,也為震驚世界文壇的《紅樓夢》的寫作地,留下了後人們瞻仰的無限遐思。

 

    火燒雲又把黃葉村染上了一層橙紅色的色彩,在炊煙四起的黃昏,我們告別了黃葉村。

 

    黃葉村,中國鄉村中多麼普通的一個小村莊。因為有了曹雪芹這位中國的大文豪,有了贏得盛讚的《紅樓夢》,山川也欣然生輝,溪水也多情燦爛,草木也富有了詩情畫意……

 

(吳鉤轉貼, 3-28-2009)

6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宜修 2009-3-29 08:36
賢弟的轉貼將俺帶回了大學時代。還記得那屋子裡的家徒四壁......
回復 lfeich 2009-3-29 08:41
歷經十載,增刪五次, 心力交瘁,創作不易。
謝謝介紹!
回復 吳鉤 2009-3-29 09:28
宜修: 賢弟的轉貼將俺帶回了大學時代。還記得那屋子裡的家徒四壁......
修姐去訪過, 太好了. 我只去過曹公南京故居.
回復 吳鉤 2009-3-29 09:30
lfeich: 歷經十載,增刪五次, 心力交瘁,創作不易。
謝謝介紹!
是啊,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回復 宜修 2009-3-29 09:38
吳鉤: 修姐去訪過, 太好了. 我只去過曹公南京故居.
應該是84年秋去香山賞紅葉時的一站。當時圍起來的院落里,還沒有太多的史料展覽,破敗的院落,室內家徒四壁,一派蒼涼......
回復 zhuqi123 2009-4-1 13:21
先頂一下,再慢慢讀。
回復 吳鉤 2009-4-1 22:18
zhuqi123: 先頂一下,再慢慢讀。
謝謝朱老師, 您慢慢讀.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7 10: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