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讀嚴歌苓《寄居者》有感

作者:qxw66  於 2021-12-9 13: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讀嚴歌苓《寄居者》有感
0.4672020.05.28 22:49:54字數 3,268閱讀 422

最近,看到上有人說《戰狼》不是一種精神,而是一種精神病,對於這個觀點,我不想再做辯駁,因為票房已經說明了一切。我在此想說的是:希望把「戰狼」精神當成「精神病」這些的人讀一下嚴歌苓《寄居者》,看看那些沒有國土的人的生存狀態,也許會有一番悔悟。

疫情期間,經過一個多月,我斷斷續續讀完了嚴歌苓的《寄居者》,除了她小說改編的電影《芳華》之外,這也是我讀的嚴歌苓的第一部作品。

故事以二次世界大戰為時代背景,以女主玫與兩個男人的情感糾葛為主線,刻畫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動亂局勢下的各種「寄居者」的形象。

說實話,曾經一度覺得讀不下去,當然,這不是因為嚴歌苓寫得不好,從語言上來說,小說無可挑剔,語言既幽默又不乏畫面感,再加上第一人稱視角,讀起來讓人覺得就像是穿梭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街頭,代入感非常強,而讓我覺得讀不下去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故事情節太狗血。

但嚴歌苓的作品值得細品,當斷斷續續看完全書的三分之一時,我有了進一步的領悟。發現這部小說中所描繪的三角戀,僅僅是一個主線。作者所要表達的遠比這所謂的「高尚愛情」深刻得多,比如說動亂時局下複雜的人性,又比如說從古至今就一直存在的種族歧視,總之,越思考越覺得嚴歌苓的《寄居者》有相當的思想深度。

一、沒有國土的寄居者,需要讓自己變得「優秀」,即使是岩石,也要破石紮根。

《寄居者》中的男一號彼得是沒有國土的,他就是從輪船上傾瀉在上海灘碼頭上的一員,徹徹底底的猶太難民。

根據歷史的記載,對於猶太人所經歷的災難,相對華人所經歷的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令人難以想象的,他們流落於世界各地,遭受各種迫害,夾縫中求生存,甚至國土都從地圖上抹去。

彼得作為猶太難民流落於上海時,他邋遢的外表仍舊掩飾不住猶太人精明、紳士的氣質,與女主玫相遇,並一見鍾情,讓玫欲罷不能。

小說的上半部分,作者刻意把彼得塑造成一個理想的男人,他富有學識又不失儒雅,同時對家人又極為負責,為了家人的生活,他可以同時打幾份工,比如說教溫世海鋼琴,同時又去做醫生,讓人感覺這個猶太人簡直是全能的。

隨著後半部分故事的深入,在日本人對猶太難民的「終極解決方案」陰影的籠罩下,彼得的自私、自利的一面,慢慢凸顯出來,他販賣糧食,走私藥品,只要能掙錢的他都會幹,於是女主心中的天平漸漸有了傾斜。

直至有一天,當玫發現他在槍口下被迫救溫世海的戰友還不忘用德文敲一筆錢時,他的完美形象瞬間崩塌。終於,在他借傑克布的護照登上輪船的一剎那,他的整個形象由崩塌變成了泡影。

不可否認,彼得雖然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但終非大奸大惡之人,對於一個流落於異國的他鄉的難民,攜家帶口,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弟弟自殺而無能為力,這對他人生觀的轉變是有觸動的,所以對他的私慾應該有所理解、包容。

換句話說,當我們自己有一天面對一樣的窘境時,未必做得比他好。他的目的就是為了「錢」,只有錢才能給他安全感,同時還想要「活著」。他與林黛玉寄居賈府一樣,心靈也是敏感多疑的,他必須為自己的未來尋找出路,只是他使用的手段令人不齒,與現在吃人血饅頭的類似。

彼得的特點也是很多猶太人的共性,他們流落在世界各地,必須使自己變得優秀,才有他們的生存空間,他們會抓住每一個機會去獲得自己的利益,這也是特定環境下複雜人性的一種表現。

二、有國土又如何?沒有信仰的人,就沒有他們的疆土,到哪都是寄居者。

小說中,起初女主玫的眼裡只有愛情,她為了愛情可以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體。她本是華人,卻把自己當成了真正的美國人,自以為在上海不過是一種寄居,甚至以美國護照凸顯自己的優越感。

玫為了她理想愛情的延續,她想用卑劣的手段實現高尚的愛情,並冠之以「卑劣」實現「高尚」的美名。她的卑劣之處在於騙取傑克布的美國護照,想用騙取的護照把彼得從「終極解決方案」中拯救出來,而犧牲「渣男」傑克布,這就是她心裡認為的「高尚」。

然而,玫慢慢地發現,她所謂的高尚其實一直沒有高尚過,用一命換一命,是卑劣無恥的行徑,以至於越來越討厭自己。深深地感覺到,心無所依,到哪都是「寄居者」。

記得小說中,女主玫說過這麼一句話:

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單。我是個在哪裡都熔化不了的個體,我是個永遠的、徹底的寄居者。因此,我在哪裡都住不定,到了美國想中國,到了中國也安分不下來

她作為一個美籍華裔,始終沒能容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說到底,她還是心沒有歸屬,也分不清到底哪裡才是她的國土了。是美國?抑或是中國?

當她回到上海的時候,對上海本地人面對日本的侵略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鄙夷的,有哀其不幸,更有怒其不爭。

而女主自己也想儘力不捲入抗日勢力的漩渦中,奈何她的內心促使她一步一步去接近漩渦,到最後,她深深地攪進了漩渦,並甘願為此貢獻一份力量,這不失為一種圓滿。

以至於她在最後一刻跳下了逃離上海的船,撇下了彼得,放棄了卑劣,去尋找真正的高尚,把所謂的「高尚愛情」拋到了九霄雲外。

所以說,在女主玫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上海小女人從滿眼的愛情中跳脫出來,從沒有信仰到有信仰的覺醒。因為她發現,除了愛情,還有很多高尚的東西值得追求,除了彼得也許還有傑克布,除了傑克布,也許還有理想。

由此,她不再看重她的美籍身份,相反,她或許更多的是一種厭惡,她之前用美國護照在日本兵面前表現的畸形自豪感,已經蕩然無存,因為她對人生有了新的渴望,所以留在上海將開啟新的人生。

三、當一個人有明確的理想,並為之而奮鬥時,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寄居者,有沒有國土已經不再重要,因為理想成了他真正的「國土」。

為什麼說沒有國土也有可能不是寄居者?有國土也有可能是寄居者呢?

正如女主玫所親身體會,親眼所見,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已經淪陷了,被日本兵所控制著,在自己的國土上被別人蹂躪,這根本算不得主人,和彼得這個「寄居者」並無二樣,明裡是安慰彼得,實則是顧影自憐。

小說中的溫世海,雖然年紀小,思想卻比玫覺醒得早,他有著自己的理想,他隱姓埋名,甚至是可以裝作失蹤、假死,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去實現自己的抗日理想。

後來他竟然把所謂的「渣男」傑克布引入了自己的理想圈,兩人也算志同道合,一向玩世不恭的傑克布也有了自己的「理想」,儼然成了上海「主人」中的一員,他也許感覺自己只能算半個寄居者了,因為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女主玫儘管一直在自己的愛情線上掙扎,最終也發現,彼得並不是她「理想」中的愛情,她的理想還是她中國這片土地,也許還有傑克布,所以她在最後離去的那一刻,選擇從船上跳了下來。

正如玫自己所說: 「人能信著什麼多好,沒有國土也沒有關係,信仰是他們流動的疆土。

一語驚醒夢中人,很多人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虛幻縹緲的東西,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自己的國家的月亮圓,到最後才發現,自己是一個徹底的寄居者。

四、在現實社會中,要想不成為一個寄居者,在《天道》(根據《遙遠的救世主改編》)中也許能找到答案。

在《天道》中,男主丁元英對女主芮小丹說過這麼一句話:

「你得到的,是人家德國人能夠給一個中國人的東西,包括你在中國人面前的優越感。總有些東西是人家不能給你的,比如你永遠是邊緣人,你融入不了別人的主流社會。你不用表白,也不用提醒,人家錯待不了你。警察是主流社會的標誌,你在德國做不到,在中國就能做到,這是國籍和血統給你的權利,這就是祖國。」

這與女主玫的經歷異曲同工,女主玫拿著美國的護照,想在上海表現出一個外籍華人扭曲的優越感,結果在戰亂的現實中,這種優越感被擊得粉碎。

日本兵並沒有把美籍華人優先看待,照樣把她抓進了監獄,而美國大使館因為她不過是一個華人並沒有儘力去交涉搭救,她始終是美國社會的一個邊緣人而已。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意識到,弱肉強食的時代,吳京導演的《戰狼》精神是一塊歷史豐碑,這種精神並僅僅是個人英雄主義的體現,更多的是表達國家軟硬綜合實力。

所以說,一個人的背後,必須要有強大的祖國,而前提是這個人必須把祖國放在心裡,否則,他(她)永遠是一個寄居者。

嚴歌苓在《寄居者》中說:「遷移和寄居是人類悲慘生存現象之一」。此次大規模的疫情,讓這種感覺尤甚,據說這部小說已經拍成電影,在2020年即將上映,拭目以待。

qxw66:嚴歌苓的「寄居者」,最後畫龍點睛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6: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