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飽生男

作者:平凡往事  於 2012-4-26 23: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3評論

 
 
 
轉文
 
 
1958~1961年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三年困難時期」。曠日持久的大飢荒不僅降低了出生率,而且還改變了生男生女的比例。根據近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上的統計結果,在1960年4月出生的新生兒(即在1959年7月懷孕)中,每千名新生兒男孩佔521名,而到了1963年10月,每千名新生兒中男孩數量降低到510名。之後在不到2年時間內男孩數量急劇增加到518名,然後增加緩慢,到1982年時達到520名。  1958~1961年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三年困難時期」。曠日持久的大飢荒不僅降低了出生率,而且還改變了生男生女的比例。根據近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上的統計結果,在1960年4月出生的新生兒(即在1959年7月懷孕)中,每千名新生兒男孩佔521名,而到了1963年10月,每千名新生兒中男孩數量降低到510名。之後在不到2年時間內男孩數量急劇增加到518名,然後增加緩慢,到1982年時達到520名。   在正常情況下,生男生女的比例基本相等,男孩稍微多一些,但是由於男孩比女孩容易夭折,到成年時男女比例仍大致相同。不僅人類如此,其他動物也大多如此,在一般情況下動物的性別比例相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個生物群體的雌雄比例相同,其實很不合理,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大部分動物都不實行一夫一妻制,一個雄性動物足以使無數的雌性動物懷孕,要滿足傳宗接代的需要,一個群體只要有少數幾個雄性就綽綽有餘了,其他雄性只是在浪費資源。但是,為什麼在絕大多數生物群體中,雌雄的比例都相同?   有人會說,這正是因為動物後代的性別是沒法任意選擇的,而是隨機的。絕大多數動物的性別是由精子決定的,比如在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帶Y染色體的精子決定雄性,帶X染色體的精子決定雌性,由於Y精子和X精子比例相同、活力一樣,而且每次射精含有幾億個精子,樣品庫足夠大,平等競爭,所以在概率上,生雄生雌的比例相同。   但是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兩種精子的比例,是由基因決定的。基因也可以使雄性產生不同比例的精子,或者使卵子有選擇地偏向於與某類精子結合,從而使雌雄的比例發生改變。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而是要讓雌雄比例保持相同?這是進化出來的,由自然選擇決定的。   假定在一個生物群體中,雄性

  在正常情況下,生男生女的比例基本相等,男孩稍微多一些,但是由於男孩比女孩容易夭折,到成年時男女比例仍大致相同。不僅人類如此,其他動物也大多如此,在一般情況下動物的性別比例相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個生物群體的雌雄比例相同,其實很不合理,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大部分動物都不實行一夫一妻制,一個雄性動物足以使無數的雌性動物懷孕,要滿足傳宗接代的需要,一個群體只要有少數幾個雄性就綽綽有餘了,其他雄性只是在浪費資源。但是,為什麼在絕大多數生物群體中,雌雄的比例都相同?
則是女兒多於兒子。在英國,老夫少妻多發生於上層階級,而老妻少夫則多發生於社會的底層,因此這似乎表明人類後代性別的比例也存在貧富差異。   但是人類社會的等級並不像動物的等級那麼明顯而絕對,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指標。等級高意味著掌握的資源多,而等級低意味著掌握的資源少。所以我們也可把問題轉化成在資源多時多生男,資源少時多生女。資源最少的時候也就是經常處於飢餓狀態、營養不良的時候。據此我們可以預測,女人在長期飢餓時會傾向於多生女孩。大飢荒就是這樣一個自然實驗,而對它的研究結果也符合這一預測。實際上,飢餓的影響可能是很快速的。此前有研究表明,穆斯林婦女如果在齋月(該月內每日從黎明到日落禁食)期間懷孕,那麼更有可能生女孩。   這些當然都是身體本能的反應,而不是有意識做出的選擇。我們人類也是長期進化的產物,人類的許多現象不可避免地會帶著自然選擇的烙印,雖然我們未必意識到。   2012.3.28. (《新華每日電訊》2012.4.6.)

  有人會說,這正是因為動物後代的性別是沒法任意選擇的,而是隨機的。絕大多數動物的性別是由精子決定的,比如在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帶Y染色體的精子決定雄性,帶X染色體的精子決定雌性,由於Y精子和X精子比例相同、活力一樣,而且每次射精含有幾億個精子,樣品庫足夠大,平等競爭,所以在概率上,生雄生雌的比例相同。

  但是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兩種精子的比例,是由基因決定的。基因也可以使雄性產生不同比例的精子,或者使卵子有選擇地偏向於與某類精子結合,從而使雌雄的比例發生改變。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而是要讓雌雄比例保持相同?這是進化出來的,由自然選擇決定的。

  假定在一個生物群體中,雄性數目要比雌性少,比如說是一比四,一頭雄性平均與四頭雌性交配,這樣的話,做為雄性,其基因的傳播率是雌性的四倍,也就是說,在進化上,雄性有四倍的優勢。如果有一個母體發生了基因突變,傾向於生兒子,她的基因就會很快地在群體中傳播開去,在後代中雄性會越來越多,直到雄性和雌性的數目相等,雄性在進化上不再具有優勢為止。反過來,如果雄性的數目多於雌性,雌性的數目也會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增加,直到二者扯平。可見,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一個群體的雌雄數目不能不保持大致均等。自然選擇之所以會選擇出這個結果,其原因又是因為在有性繁殖中,基因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在基因的傳遞上,雌雄平等。
  1958~1961年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三年困難時期」。曠日持久的大飢荒不僅降低了出生率,而且還改變了生男生女的比例。根據近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上的統計結果,在1960年4月出生的新生兒(即在1959年7月懷孕)中,每千名新生兒男孩佔521名,而到了1963年10月,每千名新生兒中男孩數量降低到510名。之後在不到2年時間內男孩數量急劇增加到518名,然後增加緩慢,到1982年時達到520名。   在正常情況下,生男生女的比例基本相等,男孩稍微多一些,但是由於男孩比女孩容易夭折,到成年時男女比例仍大致相同。不僅人類如此,其他動物也大多如此,在一般情況下動物的性別比例相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個生物群體的雌雄比例相同,其實很不合理,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大部分動物都不實行一夫一妻制,一個雄性動物足以使無數的雌性動物懷孕,要滿足傳宗接代的需要,一個群體只要有少數幾個雄性就綽綽有餘了,其他雄性只是在浪費資源。但是,為什麼在絕大多數生物群體中,雌雄的比例都相同?   有人會說,這正是因為動物後代的性別是沒法任意選擇的,而是隨機的。絕大多數動物的性別是由精子決定的,比如在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帶Y染色體的精子決定雄性,帶X染色體的精子決定雌性,由於Y精子和X精子比例相同、活力一樣,而且每次射精含有幾億個精子,樣品庫足夠大,平等競爭,所以在概率上,生雄生雌的比例相同。   但是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兩種精子的比例,是由基因決定的。基因也可以使雄性產生不同比例的精子,或者使卵子有選擇地偏向於與某類精子結合,從而使雌雄的比例發生改變。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而是要讓雌雄比例保持相同?這是進化出來的,由自然選擇決定的。   假定在一個生物群體中,雄性

  這個解釋還隱含了一個假設:在一個群體中所有的雄性都有相等的交配機會,所有的雌性也都有相等的交配機會,而且雌雄交配是隨機的。在某些情形中,這個假設不成立,那麼雌雄的比例就不會相等。例如,如果一個生物群體存在著等級,不同等級的交配機會不同,那麼,後代性別比例也會發生變化。等級較高的,會生更多的兒子,因為它們的一個兒子可以跟許多雌性交配,傳播基因快;而等級低的,會生更多的女兒,生了兒子也不容易找到配偶,生了也白生。

  1985年通過對蘇格蘭紅鹿的研究,證實了這項預測。這種紅鹿實行一夫多妻制,母鹿中則存在著等級制度。等級高的母鹿能夠搶到更多的食物,長得更強壯,它們的後代能受到更好的照看,結果它們的後代也比平均水平強壯。如果母鹿能夠本能地「知道」自己的等級(比如,老是覺得肚子餓或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就意味著等級低),那麼等級高的母鹿將會傾向於生兒子,而等級低的將會多生女兒。
數目要比雌性少,比如說是一比四,一頭雄性平均與四頭雌性交配,這樣的話,做為雄性,其基因的傳播率是雌性的四倍,也就是說,在進化上,雄性有四倍的優勢。如果有一個母體發生了基因突變,傾向於生兒子,她的基因就會很快地在群體中傳播開去,在後代中雄性會越來越多,直到雄性和雌性的數目相等,雄性在進化上不再具有優勢為止。反過來,如果雄性的數目多於雌性,雌性的數目也會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增加,直到二者扯平。可見,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一個群體的雌雄數目不能不保持大致均等。自然選擇之所以會選擇出這個結果,其原因又是因為在有性繁殖中,基因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在基因的傳遞上,雌雄平等。   這個解釋還隱含了一個假設:在一個群體中所有的雄性都有相等的交配機會,所有的雌性也都有相等的交配機會,而且雌雄交配是隨機的。在某些情形中,這個假設不成立,那麼雌雄的比例就不會相等。例如,如果一個生物群體存在著等級,不同等級的交配機會不同,那麼,後代性別比例也會發生變化。等級較高的,會生更多的兒子,因為它們的一個兒子可以跟許多雌性交配,傳播基因快;而等級低的,會生更多的女兒,生了兒子也不容易找到配偶,生了也白生。   1985年通過對蘇格蘭紅鹿的研究,證實了這項預測。這種紅鹿實行一夫多妻制,母鹿中則存在著等級制度。等級高的母鹿能夠搶到更多的食物,長得更強壯,它們的後代能受到更好的照看,結果它們的後代也比平均水平強壯。如果母鹿能夠本能地「知道」自己的等級(比如,老是覺得肚子餓或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就意味著等級低),那麼等級高的母鹿將會傾向於生兒子,而等級低的將會多生女兒。   人類似乎也存在這種現象。1997年,英國科學家公布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老夫少妻的後代中兒子多於女兒,而老妻少夫的後代

  人類似乎也存在這種現象。1997年,英國科學家公布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老夫少妻的後代中兒子多於女兒,而老妻少夫的後代則是女兒多於兒子。在英國,老夫少妻多發生於上層階級,而老妻少夫則多發生於社會的底層,因此這似乎表明人類後代性別的比例也存在貧富差異。
數目要比雌性少,比如說是一比四,一頭雄性平均與四頭雌性交配,這樣的話,做為雄性,其基因的傳播率是雌性的四倍,也就是說,在進化上,雄性有四倍的優勢。如果有一個母體發生了基因突變,傾向於生兒子,她的基因就會很快地在群體中傳播開去,在後代中雄性會越來越多,直到雄性和雌性的數目相等,雄性在進化上不再具有優勢為止。反過來,如果雄性的數目多於雌性,雌性的數目也會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增加,直到二者扯平。可見,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一個群體的雌雄數目不能不保持大致均等。自然選擇之所以會選擇出這個結果,其原因又是因為在有性繁殖中,基因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在基因的傳遞上,雌雄平等。   這個解釋還隱含了一個假設:在一個群體中所有的雄性都有相等的交配機會,所有的雌性也都有相等的交配機會,而且雌雄交配是隨機的。在某些情形中,這個假設不成立,那麼雌雄的比例就不會相等。例如,如果一個生物群體存在著等級,不同等級的交配機會不同,那麼,後代性別比例也會發生變化。等級較高的,會生更多的兒子,因為它們的一個兒子可以跟許多雌性交配,傳播基因快;而等級低的,會生更多的女兒,生了兒子也不容易找到配偶,生了也白生。   1985年通過對蘇格蘭紅鹿的研究,證實了這項預測。這種紅鹿實行一夫多妻制,母鹿中則存在著等級制度。等級高的母鹿能夠搶到更多的食物,長得更強壯,它們的後代能受到更好的照看,結果它們的後代也比平均水平強壯。如果母鹿能夠本能地「知道」自己的等級(比如,老是覺得肚子餓或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就意味著等級低),那麼等級高的母鹿將會傾向於生兒子,而等級低的將會多生女兒。   人類似乎也存在這種現象。1997年,英國科學家公布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老夫少妻的後代中兒子多於女兒,而老妻少夫的後代

  但是人類社會的等級並不像動物的等級那麼明顯而絕對,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指標。等級高意味著掌握的資源多,而等級低意味著掌握的資源少。所以我們也可把問題轉化成在資源多時多生男,資源少時多生女。資源最少的時候也就是經常處於飢餓狀態、營養不良的時候。據此我們可以預測,女人在長期飢餓時會傾向於多生女孩。大飢荒就是這樣一個自然實驗,而對它的研究結果也符合這一預測。實際上,飢餓的影響可能是很快速的。此前有研究表明,穆斯林婦女如果在齋月(該月內每日從黎明到日落禁食)期間懷孕,那麼更有可能生女孩。
數目要比雌性少,比如說是一比四,一頭雄性平均與四頭雌性交配,這樣的話,做為雄性,其基因的傳播率是雌性的四倍,也就是說,在進化上,雄性有四倍的優勢。如果有一個母體發生了基因突變,傾向於生兒子,她的基因就會很快地在群體中傳播開去,在後代中雄性會越來越多,直到雄性和雌性的數目相等,雄性在進化上不再具有優勢為止。反過來,如果雄性的數目多於雌性,雌性的數目也會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增加,直到二者扯平。可見,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一個群體的雌雄數目不能不保持大致均等。自然選擇之所以會選擇出這個結果,其原因又是因為在有性繁殖中,基因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在基因的傳遞上,雌雄平等。   這個解釋還隱含了一個假設:在一個群體中所有的雄性都有相等的交配機會,所有的雌性也都有相等的交配機會,而且雌雄交配是隨機的。在某些情形中,這個假設不成立,那麼雌雄的比例就不會相等。例如,如果一個生物群體存在著等級,不同等級的交配機會不同,那麼,後代性別比例也會發生變化。等級較高的,會生更多的兒子,因為它們的一個兒子可以跟許多雌性交配,傳播基因快;而等級低的,會生更多的女兒,生了兒子也不容易找到配偶,生了也白生。   1985年通過對蘇格蘭紅鹿的研究,證實了這項預測。這種紅鹿實行一夫多妻制,母鹿中則存在著等級制度。等級高的母鹿能夠搶到更多的食物,長得更強壯,它們的後代能受到更好的照看,結果它們的後代也比平均水平強壯。如果母鹿能夠本能地「知道」自己的等級(比如,老是覺得肚子餓或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就意味著等級低),那麼等級高的母鹿將會傾向於生兒子,而等級低的將會多生女兒。   人類似乎也存在這種現象。1997年,英國科學家公布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老夫少妻的後代中兒子多於女兒,而老妻少夫的後代

  這些當然都是身體本能的反應,而不是有意識做出的選擇。我們人類也是長期進化的產物,人類的許多現象不可避免地會帶著自然選擇的烙印,雖然我們未必意識到。

  2012.3.28.

(《新華每日電訊》2012.4.6.)
數目要比雌性少,比如說是一比四,一頭雄性平均與四頭雌性交配,這樣的話,做為雄性,其基因的傳播率是雌性的四倍,也就是說,在進化上,雄性有四倍的優勢。如果有一個母體發生了基因突變,傾向於生兒子,她的基因就會很快地在群體中傳播開去,在後代中雄性會越來越多,直到雄性和雌性的數目相等,雄性在進化上不再具有優勢為止。反過來,如果雄性的數目多於雌性,雌性的數目也會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增加,直到二者扯平。可見,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一個群體的雌雄數目不能不保持大致均等。自然選擇之所以會選擇出這個結果,其原因又是因為在有性繁殖中,基因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在基因的傳遞上,雌雄平等。   這個解釋還隱含了一個假設:在一個群體中所有的雄性都有相等的交配機會,所有的雌性也都有相等的交配機會,而且雌雄交配是隨機的。在某些情形中,這個假設不成立,那麼雌雄的比例就不會相等。例如,如果一個生物群體存在著等級,不同等級的交配機會不同,那麼,後代性別比例也會發生變化。等級較高的,會生更多的兒子,因為它們的一個兒子可以跟許多雌性交配,傳播基因快;而等級低的,會生更多的女兒,生了兒子也不容易找到配偶,生了也白生。   1985年通過對蘇格蘭紅鹿的研究,證實了這項預測。這種紅鹿實行一夫多妻制,母鹿中則存在著等級制度。等級高的母鹿能夠搶到更多的食物,長得更強壯,它們的後代能受到更好的照看,結果它們的後代也比平均水平強壯。如果母鹿能夠本能地「知道」自己的等級(比如,老是覺得肚子餓或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就意味著等級低),那麼等級高的母鹿將會傾向於生兒子,而等級低的將會多生女兒。   人類似乎也存在這種現象。1997年,英國科學家公布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老夫少妻的後代中兒子多於女兒,而老妻少夫的後代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6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白露為霜 2012-4-26 23:48
那麼等級高的母鹿將會傾向於生兒子,而等級低的將會多生女兒。

  如果這條適用於人類,皇帝就沒有女兒了。康熙有35子20女。乾隆有17子10女。hmmmm.
回復 我們的元首 2012-4-27 03:21
累死了!!太長了!!
回復 shen fuen 2012-4-27 06:44
521-518=3
統計誤差~1.5%x520=8
the difference 3 is insignificant, period.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0: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