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日的中國起以往更加開放、多元,但要了解中國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制訂,在個人、機構等更複雜的作用下,也顯得更具有挑戰性。不過,有鑑於中國在全球事務上逐漸增長的重要性,分析中國的機遇與挑戰、更深入了解中國,也就更重要。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最近發佈《中國外交政策中的新角色》(New Foreign policy actors in China)報告,詳盡探討影響中國外交政策制訂的角色與因素。報告列出如下機構:
一、官方決策者:
——中共中央政治局與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國外交政策的決策權主要在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總理溫家寶手中,胡錦濤領導中央政治局,因此重要決策需獲得他的支持。曾有幾次,其他中央政治局成員在與日本、韓國、緬甸、美國等外交議題上表達不同於胡或溫的意見,而朝鮮問題則是中國高層領導中意見最分歧的一項,朝鮮於2006年進行核測試后,據說胡錦濤被迫親自擬定中國官方的反應,因為沒人希望在這樣敏感的議題上負最終責任。
雖然中央政治局成員有傑出的經歷,但沒人有突出的外交政策成績。因此,不管是官方或非官方的角色,都能藉由影響中央政治局成員,試圖影響共識建立的過程。結果可能造成外交政策決策的「不靈活、混亂與無效率」。
——外交事務工作領導小組與其他中央委員會組織 由中央政治局成員與其他黨領導官員組成的領導小組,會對中國的主要政策進行仔細評估。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的完整成員名單不公開,但官方媒體偶爾會提及,包括戴秉國、王家瑞、楊潔箎、陳德銘、梁光烈、耿惠昌。大部分重要的外交政策由外交事務領導小組(又一名稱為「國家安全領導小組」)來決定,之後,中央政治局會給予正式的核淮,大部分中央政治局成員對複雜的外交政策細節並不熟悉。除了外交事務領導小組外,台灣事務領導小組與金融和經濟事務領導小組也會影響外交政策。
附屬於每個領導小組的是一個進行研究、提議和協調活動的辦公室,外事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主任為戴秉國。他是中央政治局外,在外交政策上最具影響力的人,外事辦公室和金融與經濟事務辦公室專門受黨的管轄,而台灣工作辦公室也要向國務院報告。 除了領導小組外,還有至少三個附屬在黨中央委員會的部門在外交事務上扮演要角:政策研究室、中央辦公聽、中央對外聯絡部。
政策研究室:進行研究、提供建議、草擬政策文件。中央辦公聽:對中央政治局提供行政和後勤建議、掌控進入決策者耳中的訊息,管理這些人的議程。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和中央辦公廳主任令計劃,密切參與了高層外交事務,兩人均陪同胡錦濤進行2008年至2010年間的29次海外訪問。
中央對外聯絡部:此部門的職權擴大,目前管理黨與幾乎所有外交政治黨派的聯繫與活動,包括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它也規劃中國對朝鮮、伊朗與緬甸的政策,中央對外聯絡部與朝鮮勞動黨建立起的關係,以及戴秉國任中央對外聯絡部主任時與朝鮮官員建立的聯繫,讓中央對外聯絡部在中朝關係中有特殊的地位。 另有三個黨的機構在外交政策上有影響力: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監督本地媒體,形塑公眾對中國外交政策的認知。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改善國際社區對中國的理解和認知。中央組織部:起草政治局對人事任命和升遷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