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列子寓言(四):天清地濁

作者:清風道人  於 2010-6-14 23: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5評論

關鍵詞:

列子寓言(四):天清地濁

 

《列子·天瑞》載:《黃帝書》曰:「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無』動不生『無』而生『有』。」形,必終者也。天地終乎?與我偕終。終進乎①?不知也②,道終乎本無始,進乎本不久③。有生則復於不生,有形則復於無形。不生者,非本不生者也;無形者,非本無形者也。生者,理之必終者也。終者不得不終,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恆其生,畫其終④,惑於數也⑤。精神者,天之分⑥;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清而散,屬地濁而聚。精神離形,各歸其真⑦,故謂之鬼。鬼⑧,歸也,歸其真宅⑨。黃帝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註釋】

 

①進乎——盧重玄解:「進當為盡。假設問者,言天地有終盡乎?」

②不知也——陶鴻慶:「『不知』二字無義,注亦弗及,疑『知』為『始』字之誤。」並以二句為一句「終進乎不始也。」此說證據不足,然可供參考。

③進乎本不久——張湛註:「 『久』當為『有』。無始故不終,無有故下盡。」王叔岷云:「 『久』蓋『又』字形誤,古多以『又』為『有』。」

④畫其終——俞樾:「畫者,止也。《論語·雍也篇》『今女畫』,孔注曰:『畫』止也。』『畫其終』者,止之使不終也。」楊伯峻案:「俞說是也。《藏》本、北宋本、盧重玄本作『盡』,今從世德堂本正。」

⑤數——自然之理。

⑥天之分——分,當作「有」。《釋文》引《漢書》楊王孫:「精神者天之有,骨骸者地之有。」任大椿又引《淮南子·精神訓》「是故精神者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又「壺子持以天壤」,高誘注「精神天之有也,形骸地之有也」,認為「與楊王孫所云皆本《列子》此文,然則漢人所見之本並作『有』,不作『分』。」

⑦ 真——本原,即下文「真宅」。

⑧鬼——王重民:「『鬼』字下本有『者』字,今本脫之。《韓詩外傳》:『死者為鬼。鬼者,歸也。』」《論衡·論死篇》:「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風俗通》『死者,澌也;鬼者,歸也。精神消越,骨肉歸於土也。』『鬼』下並有『者』字可證。《意林》引正作『鬼者歸也』。」

⑨真宅——本原之地,即「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之「機」,亦即玄牝,天地萬物的陰戶。

 

【譯文】

 

《黃帝書》說:「形體動不產生形體而產生影子,聲音動不產生聲音而產生迴響,『無』動不產生『無』而產生『有』。」有形之物是一定會終結的。天地會終結嗎?和我一樣有終結。終結有完盡的時候嗎?不知道。道終結於原來沒有開始的時候,完盡於原來就沒有事物的地方。有生死的事物則回復到沒有生死的狀態,有形狀的事物則回復到沒有狀態的狀態。沒有生死的狀態,並不是原來就沒有生死;沒有形狀的狀態,並不是原來就沒有形狀。凡是產生出來的事物,按理是必定要終結的。該終結的事物不得不終結,就像該產生的事物不能不產生一樣。而要想使它永遠生存,制止它的終結,這是不懂得自然之理啊!精神,屬於天;骨骸,屬於地。屬於天的清明而分散,屬於地的混濁而凝聚。精神離開了形骸,各自回到它原來的地方,所以叫它為鬼。鬼,意思是回歸,回歸到它原來的老家。黃帝說:「精神進入天門,骨骸返回原來的地根,我還有什麼留存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10-6-15 00:00
不折騰!聽天命!
回復 RidgeWalker 2010-6-15 01:32
讀了,覺得《道德經》好像不是原創,而是讀後感。
回復 h1pan 2010-6-15 03:31
Cool
回復 清風道人 2010-6-15 07:50
fanlaifuqu: 不折騰!聽天命!
哈哈,深得要領。
回復 清風道人 2010-6-15 07:53
RidgeWalker: 讀了,覺得《道德經》好像不是原創,而是讀後感。
我也注意到,列子引述皇帝言與《道德經》同,但《列子》不是原著,故自疑惑。。。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0: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