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走進加拿大: 十分鐘加拿大歷史一瞥——從原著民,發現到今日

作者:來往加國  於 2015-10-30 00:4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走進加拿大|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關鍵詞:加拿大, 歷史

走進加拿大:十分鐘加拿大歷史一瞥

一、原住民

  加拿大的歷史可追逆至二萬七千年前的冰川期結束的時候。育空地區出土的文物顯示,當時已有人類通過因為冰川退縮而顯露出來的陸橋,從亞洲遷徙到此地。

  這些人是否就是加拿大的原住民因紐特人或印第安人的祖先,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作出判斷。但是對因紐特人語言的研究指出,他們的語言是古代亞洲語的一種,學術界稱之為古亞細亞語系愛斯基摩-阿留申語族。

  在卑詩省的的史基納河谷有證據表明,印第安人至少已經在那裡連續居住了五千年。

  歐洲人到來之前,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在加拿大的土地上長期靠採集、農耕或漁獵為生。



二、加拿大的發現

  寫於十三世紀的北歐傳奇聲稱,"紅人"艾力克於公元九百八十五年左右到達格陵蘭,他的兒子在紐芬壯大的北端建立了一個短暫的定居點。

  顯然,斯堪的納維亞的懷金人曾經多次橫渡大西洋前往加拿大,隨後歐洲的漁民也曾偶爾漂流到此地。但是,有正式文獻記載的發現則到十五世紀末才開始。

  一四九七年,英國的探險家約翰.卡波特(John Cabot)到達了紐芬蘭島。他發現,這裡有些地方魚群竟稠密到足以降低他的船速的地步。

  一五三四年,法國人傑克。卡第艾(Jacques Cartier)到達了對羅倫斯灣。他發現此地盛產珍貴的毛皮。十六世紀上半期,法國航海家多次到達加拿大東海岸,他們把這一帶稱?quot;新法蘭西"。

  直到詹姆士.庫克(James Cook)船長一七七六至一七七九年的航行探險之後,基督教世界才得知在洛基山脈以西還有大片土地存在。

  從一七九二至一七九四年,喬志.溫哥華(George Vancouver)在測繪西北海岸線時,以蒙特利樂為基地的西北毛皮公司也在對加拿大西北的內陸進行勘察。

  一七九三年,亞歷山大.麥肯錫(Alexander Mackenzie)橫穿了整個大陸。

  一八O八年,西門。弗雷澤(Simon Fletcher)也克服了重重困難,翻越洛基山,發現弗雷澤河,並順流通到達太平洋的岸邊。

  一七九八至一八O二年,大衛.湯姆森(David Thomson)花了四年時間,從頭到尾勘測了哥倫比亞河。

【衝突的年代】

一、財富的誘惑

  約翰.卡波特、傑克.卡第艾和一六O三年來到加拿大的法國探險家山繆爾。迪尚普蘭,以及這些人的追隨時者前往加拿大的主要目的是尋找財富,結果也確實不虛此行。歐洲人終於發現這是一片富庶的土地。

  加拿大最早的歐洲人定居點皇家港(1605年建立)及魁北克(1608年建立)完全是為了毛皮交易而設置的。約四百年前建成的魁北市是現在北美洲唯一的一座四周用城牆圍起來的城市。

  當時最受歐洲人歡迎的是海狸皮,因為這種毛皮最適合十七世紀的加工程序。法國人建立的新法蘭西殖民地,初期便完全依賴毛皮交易公司。

  毛皮交易為印第安土著帶來了許多他們前未所有的東西。其中有日用品,有鋼刀、鐵斧及火槍等武器,而且還有比武器危害性更大的朗姆酒和白蘭地。

  土著居民與殖民者之間經常發生流血衝突。英、法殖民者間的利益之爭也不斷加劇。雙方都和印第安部落結盟,並與盟友聯合起來打擊對方,爭奪地盤。為便於收購毛皮,法國人在內陸建立了好些據點。英國人則把殖民點設置在沿海地區,以便充分利用海軍力量。

二、 英法衝突

  從一六八九年起英法兩國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爭奪北美控制權的武裝衝突。

  一七一O年諾.斯高莎半島落入英軍之手;法軍則重新佔領了皇家島(如今的布列敦角)。法國人在那裡修築路易堡,來防禦從對勞倫斯水道而來的英軍,並以它為新生法蘭西與西印度之間的貿易樞紐。

  路易堡在一七四五年被英軍攻佔,但到一七四八年雙為法軍所收復。英國人隨後建築了哈利法克斯城與之抗衡。

  一七五五年七月法軍在杜奎斯要塞前打幾了英國將領布拉多克的軍隊。消息傳來,諾瓦.斯高莎的英國人總督查爾斯地勞倫斯害怕本地阿卡迪亞法裔居民乘機作亂,竟將這一萬人強行遣送到路易斯安納。

  在七年戰爭中英國確立了世界頭號殖民強國的地位。在北美洲,傑弗雷.阿姆赫斯特將軍率部於一七五八年再次從法軍手中奪取了路易堡。

  第二年,另一個英國將軍詹姆士.沃爾夫在魁北克的城外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佔領了魁北克城。一七六O年蒙特利爾也落入英軍之手。至此英國實際上已完全控制了新法蘭西。

  一七六三年的巴黎和約使得新法蘭西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北美洲的屬地當時是南至墨西哥灣,北達哈得孫灣。

  英國的勝利意味著大約六萬法裔加拿大人(包括一千五百名從路易斯安納倒流回來的阿卡迪亞人)必須適應與原來大不相同的生活方式。

  幸虧後來的事實證明英國的統治總的說來還相當溫和。英國統治者採用英國刑法,但很快就意識到必須保留原來通行的法國民法。一七七四年魁北克法令正式規定兩套法律同時有效。

  一七七六年美國獨立,保皇派不分貴賤紛紛逃離新成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前來加拿大安家。這些新來的人與原來的居民在宗教、法律和社會制度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差異。兩者之間產生了如何互相適應,究竟以誰為主的嚴重問題。

  一七九一年這個問題獲得部分的解決。殖民地政府將原有的魁北克省分成上、下加拿大兩個部分 ,即如今的安大略及魁北克省。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議會。

  原來的諾瓦.斯高莎省也逐漸劃分成幾個部分:一七六九年愛德華王子島成了英國直轄殖民地;一七八四年紐布朗斯威克省創立;紐芬蘭原來只是個漁業基地,直至一八三二年才有了自己的省政府。

  當時加拿大的西部和北部是哈得孫灣公司(成立於一六七O年)的特許地,其地盤包括注入洽得孫海灣報有河流的流域。

三、英美衝突

  在一八一二年開始的歷時三年的英美戰爭中,美軍一度進攻加拿大,但未獲勝。兩國海軍也幾次交鋒,都沒有決定性的勝負。

  最後雙方於一八一四年十二月簽訂協約,同意放棄在戰爭中佔領的領土,並成立一個委員會來劃定加美邊境線。但直到一八一五年一月八日英軍在新奧爾良敗北,戰爭才終於真正結束。

  這聲戰爭加強了美國人的民族意識,並促進了美國工業的發展。因此美國人認為他們是勝利者。

  儘管英軍、加拿大民兵及印第安武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加拿大未失掉一寸土地,而且直到加拿大發生一八三七至一八三八年的叛亂之前,和約使得加、美雙方能基本上相安無事,因此加拿大人也滿有理由自我祝賀。

  倒霉的只是英國。英國軍隊在戰爭中出了大力,但到頭來英國人還是情願忘掉這聲戰爭。

【聯邦的興起】

一、一八三O年代的動亂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加拿大政治、經濟問題叢生。下加拿大議會中法裔議員佔多數,但議會的執行委員會卻被英裔所把持。路易。巴皮諾為首的法裔一直企圖要奪過執委會的大權。另一方面,由於長期耕作不當,土地貧化,下加拿大小麥減產,出現了農業危機。

  一八三七年,整個北美地區民生了貿易危機,使得下加拿大的經濟情況更加惡化。當年十一月,深具號召力的巴皮諾率眾暴動,但造反者的軍事力量遠遠比不上正規英軍以及相當兇猛粗野的民兵。

  同年上加拿大地區也發生了規模較小的叛亂。新聞記者及議員威謙.麥肯齊大力宣傳美總統安德魯。傑克孫的民主思想,反對英國的統治,並發動了多倫多的暴動。這兩場叛亂都很快就被鎮壓下去。

  巴皮諾和麥肯齊在指令性之後都有逃到美國。後者在美國的支持下還繼續製造了一些邊境事件。

  一八三八年,達勒姆伯爵就任加拿大總督,受命調查研究加拿大的叛亂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此人思想開放,精明能幹,但獨斷專行,到任才半年就被解職。然而他在一八三九年提交的達勒姆報告書卻改變了英國政府治理這殖民地的方式。

  他建議使法裔加拿大人與英裔同化,為此應該合併上、下加拿大。根據這個建議,原來的上、下加拿大兩個殖民地一八四O年變成了新的加拿大省。

  達勒姆更有深遠影響的建議是,殖民地行政當局應該對民選的議會負責,而不受命於英國指派的總督。當時的倫敦保守黨政府認為這樣的制度根本就行不通。

  後來保守黨下台,而且諾瓦.斯高莎省和加拿大省有羅伯特.包德溫、路易.拉封丹等人鼓動的民眾騷亂,英國政府才於一八四八年在加拿大採用達勒姆建議的制度。

  後來英國其他的北美洲殖民地--紐芬蘭、愛德華王子島及紐布郎斯威克省--也在一八八五年以自己的方式解決了同樣的政治問題。


二、統一的過程

(一) 促成改革的壓力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在蒙特利爾與多倫多兩個主要城市之間修起了鐵路。這條鐵路後來又東聯美國緬因州的波特蘭港,南接美國的芝加哥市。

   其他的一些鐵路也在這些年裡開始通車。

   便利的交通打破了各個地區互相隔絕的狀態,不僅改變了農村,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鐵路大大促進了英屬北美洲的革新,使加拿大的社會發生了永久性 的變化,為六十年代加拿大的聯合統一運動打下了基礎。外來因素也起了促進加拿大統一的作用。美國的南北戰爭爆發,美、加關係變得緊張。一八六一年十一月, 美國戰艦聖傑西諾號攔截了英國貨輪特倫特號,並拘捕船上的兩個南部邦聯的特使。

  英國為此極為憤慨,聲稱主權遭受侵犯,因而對美宣戰。第二年美國政府承認攔截英國船隻是非法行動,還釋放了那兩個南部邦聯的特使,兩國之間的戰爭狀態才告結束。

  這一事件使加拿大更加感覺到美國的威脅。另一方面,大英帝國本身也處於對殖民地幻滅階段。

  這一切使英屬北美洲的許多人深切地意識必須進行重大的政治改革。

  加拿大內部促進聯合的勢力主要來自西加拿大(即原來的上加拿大)。這裡的人對一八四O年上、下加拿大合併時所定的條件越來越不滿。

  這時候西加拿大的人口已經是東加拿大(即原來的下加拿大)人強烈要求他們的議員數目應該和人口成比例。

(二) 最早的聯邦

  一八六四年,情勢已十分明顯:除非進行改革,否則不管是哪個黨執政,都無法維持下去。於是保守黨和改革黨在當年的六月結成同盟,確定了要組成英屬北美洲聯邦的目標。

  大西洋沿岸的幾個殖民地與加拿大省之間相隔著廣闊的森林、阿巴拉契亞山脈以及緬因高地,相互之間基本上處於隔絕狀態。而且這幾個殖民地不僅歷史背景相異,興趣也不一致。

  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的想法與大陸大有差距。但是諾瓦.斯高莎和紐布郎斯威克卻與愛德華王子島結成聯邦有興趣。

  一八六四年十月,各方的代表提出的成立英屬北美聯邦的建議竟然取代了會議原來的議題。

  英國政府熱烈贊成這一想法。五個殖民地的議會亦各自就這一建議進行了表決。

  加拿大省在一八六五年三月通過了提案。但是紐布朗斯威克、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都有拒絕成立加拿大聯邦。諾瓦.斯高莎則決定,只有紐豐郎斯威克也加入的情況下才加入聯邦。

  紐布朗斯克在一八六六改變了立場。這既因為受到英國政府的強大壓力,也因為面臨外來的軍事威脅--這一年的四月和六月,美國的愛爾蘭的人反英秘密會社芬尼亞兄弟會兩次襲擊了這塊英國的殖民地。

  隨著紐布郎斯威克,諾瓦.斯高莎也同意加入聯邦。一八六九年初英國國會通過英屬北美法令,讓加拿大省、紐布郎斯威克和諾瓦.斯高莎組成一個名為加拿大自治領的聯邦。一八六七年七月一日法令正式生效。從此七月一日成了加拿大的國慶日。

  新聯邦把原來的加拿大省分成安大略和魁北克,加上紐布郎斯威克和諾瓦.斯高莎一共有四個省份。

  聯邦政府有權否決省政府的法案。各省的宗教少數派在遭受侵害的特殊情況下,可以就教育權向聯邦政府提出上訴。聯邦及各省都採用了英國的制度組閣,政府對民選的議會負責。

(三) 聯邦的擴大

  新加拿大聯邦的首任總理是約翰.麥克唐納。除了一八七三至一八七八年之外,他一直聯任,直到一八九一年逝世。

  在約翰。麥克唐納的任內,加拿大於一八六九年從英國哈德遜公司接管了西北領地,於一八七O年新設了明尼托巴省,於一八七一年合併了英屬哥倫比亞,又於一八七三年使愛德華王子島成了聯邦的新成員。

  新入聯邦的西部各省地廣人稀,要治理本來就非常困難,加拿大政府既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對西部的實際上情況又缺乏了解。例如,只有在路易.李爾領導法、英與印第安土著混血兒舉行紅河起義之後,加拿大政府才迫於形勢成立了明尼托巴省。

  一八七一年,麥克唐納政府為促使英屬哥倫比亞加入加拿大聯邦,匆忙許諾要在兩年內開始鋪設一條從東部直到太平洋岸的鐵路,而且還預計一八八一年全線通車。

   這條鐵路要通過四千八百公里寬的大陸,其間不僅有重重險山惡水,無邊的森林沼澤,連綿千里的大草原,而且人煙極為稀少。要在這樣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勘測地 形,開路造橋的任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儘管有許多私方的投資,整個計劃連同麥克唐納政府在腐化醜聞四齣的情況下於一八七三年垮了台。

  新上台的自由黨總理亞歷山大.麥肯齊企圖使用政府的力量繼續這項工程,但收效甚微。一八七八年捲土重來的保守黨政府也無所作為。

  直到一八八O年,才有一個私方財團承擔了這一空前艱巨的工程項目。新組建的太平洋鐵路公司開始運作。這公司有雄厚的財源,有政府的大力支持,還有一位能力非凡的總裁威廉.范翰。結果不到五年,從蒙特利爾到溫哥華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就打下了最後的一顆道釘。

  這條鐵路反加拿大的東西兩端聯成整體,大大地促進了廣袤內陸的開發。鐵路沿線原來渺無人煙的大荒原出現了無數新的城鎮和鄉村。

  一八八O年,英國政府將北極群島交給加拿大。

  從一八七三年起,加拿大的西北皇家騎警為加拿大西部的治安作出了出色的工作,但這支警察力量不可能解決導致叛亂的種種政治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政府缺乏遠見的西部政策。

  一八八四年路易.李爾再次率眾在沙斯卡曲灣造反。政府利用太平洋鐵路,很快就能派軍隊到達那裡,並於第二年擊潰了李爾領導的梅梯斯大林人(白人與印第安人的混血後裔)和印第安土著的聯合武裝力量。

  一八九一年麥克唐納在總理的任上去世。保守黨勢力因此進一步削弱。新領袖約翰.湯姆生既能幹又有魄力,儘力想保住保守黨的政權,而且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天不假年,一八九四年他也突然病逝。

  一再受創的保守黨終於在一八九六年因複雜而棘手的明尼托巴學校總是被選民趕下了台。一八九O年明尼托巴省廢除按宗教分設學校的制度,並停止用法語充當官方語言。這個決定引起了強烈的爭議。

  聯邦的保守黨怕引火上身,遲遲不加干預,直到一八九五年才受法庭之命提出恢復該省天主教學校的法案。國會反對派自由黨成功地阻止法案的通過。而在隨之而來的全國大選中獲得勝利。


【完成現代化的時代】

一、聯邦的繼續發展

  接下來的十五年加拿大總理是自由黨領袖威爾弗里德.洛里埃。他是加拿大的第一位法裔總理。此人身材修長,風度文雅,很有政治魅力,而且頗具真正的自由思想。

  洛里埃當政之年也是加拿大急劇發展的時期。在一九一四年之前,加拿大又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一九O五年在西部增設了阿伯塔和沙斯卡曲灣兩個省。

  在一九一一年的聯邦大選中,洛里埃的自由黨被以羅伯特.博登為首的保守黨擊敗。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民間對自由黨簽訂的,由美國首先提出的貿易互惠條約感到不滿,而博登充分了選民的民族情緒。

  博登政府因為提倡加拿大經濟民族主義,強調維持與英國的密切關係,在民間頗有勢力基礎。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后,博登的親英政策受到嚴峻考驗。一九一四年十月,加拿大派出三萬三千名軍人赴歐參戰。其中許多人將喪生疆場。

  接著又有更多的加拿大師團奔赴歐洲戰場。很快加拿大軍隊成了協約在西線的突擊力量。

  一九一七年四月,加拿大一個軍在英國名將朱里安,賓的指揮下攻克了德軍重兵把守的維米高地。協約國曾多次攻打這一軍事要地,但毫無進展,來自殖民地的一支軍隊卻創造了奇迹。為此加拿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和聲譽大大提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雙方軍隊的傷亡都空前嚴重。僅僅在一九一六年的索姆戰役,協約國方面就失掉了六十二萬三千九百零七人。其中二萬四千零二十九人為加拿大人。而在維米一戰,就有三千五百九十八名加拿大人陣亡。

  嚴重的傷亡使前往歐洲訪問的博登總理意識到,要使加拿大軍隊繼續戰鬥下去,只有實行強制徵兵制度。但一九一七年五月他回到加拿大時,發現國內許多人不能接受他的看法,而法裔中反對徵兵者尤為眾多。

  為發避免人民的分裂博登邀請自由黨領袖洛里埃參加他的聯合政府,但遭到後者的拒絕。雖然博登總算組成了有贊成徵兵的自由黨人參加的聯合政府,但總的說來因為這一政策疏遠了法裔人民。

  博登在外交上堅持加拿大在英帝國的戰爭政策上必須有發言權。由於他的努力,一九一九年加拿大能夠以獨立成員的身份在凡賽爾條約上簽字。這使加拿大在實現完全自治的方向上邁出了很大的一步。

三、經濟動蕩時期

   在這個世紀的頭二十年裡,加拿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汽車變成了尋常物;婦女在一九一八年獲得了選舉權;禁酒運動勢頭增旺;老式的牛仔酒巴,連同地上的鋸 屑和痰盂,成了世界大戰和婦女運動的永久性犧牲。到了大戰末期,全國各省份都禁止買賣酒精飲料。但加拿大並不象美國那樣在和平時期也禁酒。一九二O年後在 省級政府的控制下,各地逐漸恢復了各種酒類的合法銷售。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加拿大通貨膨脹,也使加拿大內部經濟、政治關係失調。一九一九年五月溫尼伯市爆發了總罷工。一九二一年的全國大選結果也顯示各地區、黨派之間分歧嚴重,意見紛紜。

  這時候上台執政的是麥肯齊.金。他在一九一九年洛里埃逝世后成了自由黨領袖。

  二十年代後期加拿大深受股票市場起落的影響。加拿大人也和美國人一樣在股票價值猛升時染上了股票熱,結果在一九二九年股票行情大暴跌時受到災難的打擊。不少人多年的積蓄頃刻化為烏有。

  麥肯齊.金的政府也隨之於一九三O年下台。新總理理查德.本涅特和他的保守黨政府呼籲加拿大人民束緊腰帶。同時聯邦政府大力削減財政預算,普通加拿大人也不得不束緊腰帶。同時聯邦政府大力削減財政預算,普通加拿大人也不得不緊縮開支。

  加拿大完全自治的地位在一九三一年獲得了正式確認英國在這一年頒布的威斯敏斯特條例規定,不列顛與加拿大等英帝國的自治領互相平等。加拿大於是正式成為獨立和主權國家。

  當時加拿大的小麥和其他主要的出口商品幾乎沒有買主。小麥價格從每浦式爾一無六十分暴跌至六十分。但更不幸的是,從三一年夏起發發生了持久的旱災,原來無邊的麥海變成了塵土滾滾的荒漠,數以萬計的農家因之破產。

  以股市崩潰開始的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令人絕望。加拿大人民不禁對自由企業制度產生幻滅之感。他們紛紛向別的經濟哲學和政治黨派尋求出路。

  一些的新政黨於是應運而生,鼓吹社會主義的合作共同體聯盟在一九三三年成立;一九三五年社會信用黨在阿伯塔省的選舉中獲得了政權;以莫里斯.杜布萊西為首的民族聯盟一九三六年也在魁北克上了台。

  就連保守黨的本涅特,在無他路可走的情況下也於一九三五年初仿效美聯社國的羅斯福總統提出了新經濟政策 的加拿大翻版。但這並未能挽救本涅特和他的政黨。在同年舉行的大選中,保守黨大敗在麥肯齊.金的自由黨的手下。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 戰時總理

  麥肯齊.金不公在一九三五年重新上台,而且一直保住政權直到四八年退休。在他領導下加拿大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表面上看這個老單身漢圓滾肥胖,談吐乏味,處事模稜兩可,據說還經常就重大政事求教他母親的鬼魂。但實際上他卻精明過人,是個堅持主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而且還有傑出的用人之道。

  他遠不是什麼天生的戰時領袖,然而他深有自知之明,能挑選最勝任的人才來承擔各項要職。他的內閣可謂是人才濟濟,不拘一格。

  麥肯齊.金對歐洲一向缺乏好感,並不熱衷於為英國效力。一九三九年十日,在英國對德國宣戰七天之後加拿大也宣布參戰。但當時金只想讓加拿大起有限的作用。

  一九四O年六月戰局惡化到極點,當時法國已經投降,而美國尚未參戰。繼續抵抗納粹德國霸佔歐洲的只有英國。加拿大在和其它的英聯邦國家。於是加拿大在麥肯齊.金的領導下實行全民動員,在各方面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巨大有貢獻和犧牲。

(二) 浴血奮戰的陸軍

   戰爭爆發時加拿大人口約為一千一百二十六萬七千,到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時也不過一千二百零七萬二千。然而在這期間有一百一十萬人先後在軍中服役。在最高 峰時加拿大陸軍有兵員四十九萬五千八百零四人。其中包括一萬五千八百四十五名婦女。加拿大皇家海軍大約有九萬二千人;而空軍人數在一九四三年達到二十萬零 六千三百五十,到一九四五年時加拿大空軍的規模在全世界名列第四。

  加拿大投入大量兵力,但是在加拿大政府的默許下,重大的軍事策略都由更重要的盟國決定。為此,在某些情況下加拿大軍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九日,英軍當局命令加拿大的一個師強渡英倫海峽,攻打德軍重鎮迪耶普海港(位於法國諾曼地北部)。迪耶普沿岸岩石高陡,又是德軍重點防 守之地。加拿大軍隊英勇歷戰,但在寡不敵眾,既缺乏英軍曾許諾的空海軍火力掩護,又沒有增援的情況下慘遭失敗。五千名登陸者中竟有三千三百六十七人傷亡或 被俘。當時蘇聯及美國都批評英國遲遲不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英軍統帥部命令加拿大軍隊發動這?quot;偵察性"攻擊,顯然主要是為了堵住蘇聯和美國 的口。軍事史家普遍認為選擇這樣的地方來做登陸點是具顯而易見的錯誤。但是同盟國從這一指令性中汲取了教訓,更加意識到強行登陸必須有占絕對優勢的空、海 軍支持。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同盟國軍隊發動世界軍事史上空前規模的諾曼地登陸戰役時就沒再犯同樣的致命錯誤。從這一角度來,加拿大人的鮮血並未白灑迪耶普 灘頭。

  在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的諾曼地登陸之戰中,同盟同軍隊的五個師(加拿大一個師,英、美各兩個師)分別攻佔了五個海灘。加拿大師不但攻破了德軍的海防陣線,還朝內陸向喀安城推進了十英里。

   接著加拿大第一軍在數月連續苦戰之後,又於九月末進攻比利時謝爾特河港口安特衛普。同盟國迫切需要用這個港口來供應軍用品,而德軍則利用沿河沼澤頑強固 守。加拿大軍隊從陸軍推進有極大困難,又無法利用登陸艇從水路進攻,因此傷亡非常嚴懲但經過兩個月流血奮戰,加軍終於攻克安特衛普。

  這個勝利使同盟國船只得以及時到達謝爾特港,為軍隊提供足夠的軍火及其他物資,為擊退那年冬天希特勒在比利時東部孤注一擲的大反撲奠定了基礎。

   以後加拿大軍隊一直推進到德國荷蘭邊境的萊茵河,並強渡成功。接著又橫掃北德平原,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五日到達北海之濱,切斷了荷蘭德國佔領軍的後退之 路,迫使該地區的德軍向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投降。隨後加拿大部隊又奉命回師解放了荷蘭。當時荷蘭人民正受飢荒之苦,許多人竟用鬱金得球根充饑。加拿大軍隊 及時到達,才使許多人不至餓死。

  為感謝加拿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他們的幫助,許多荷蘭城鎮至今仍每年舉行解放日紀念儀式,表示對加拿大解放者的感激之情。荷蘭王室每年贈送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十萬枚鬱金香球根,為這城市美麗的春天錦上添花。

  此外加拿大還有一個軍於一九四三年參加了義大利戰役,在那裡與英軍並肩作戰直至一九四五年一月。

(三) 英勇獻身的空、海軍

  加拿大的空、海軍也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和巨大的犧牲。加拿大的飛行學校為英聯邦各國空軍訓練了大批飛行員。在戰爭初期,有八千餘名加拿大飛行員畢業后直接編者編入英國皇家空軍。

  後來加拿大空軍很快就發展到四十八個飛行中隊。其中大部分在歐洲上空作戰,其餘則擔任保護加拿大本土領空以及反潛艇巡邏等任務。

  在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五年期間,加拿大共有一萬七千一百名飛行人員在戰爭中喪生。這些人捐軀的地方除了西歐之外還有緬甸、波蘭及冰島等到地。此外還有二千三百人在加拿大本土因訓練事故而身亡。空軍的陣亡比例遠遠超過陸軍。

  加拿大海軍在戰時擔任北美至歐洲航道的大西洋西北部盟國貨船廠隊的護航任務,使大量的戰爭物資及生活必需品能夠運至英國甚至蘇聯。

  在一九四二年的大西洋反潛戰役中,加拿大海軍出動了十三艘驅逐艦,六十八艘護衛艦,二十艘掃雷艦及六十艘小型艦艇。到一九三四年初,從北美前往歐洲的貨輪有百分之四十八是由加拿大海軍護航的。

(四) 戰時的國內政策

  戰爭年代在加拿大國內,政府動員、組織和規劃了全國的經濟,大量生產武器彈藥。英國的戰爭努力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是依賴加拿大的經濟;就美國也認為加拿大的幫助很大,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在戰爭期間加拿大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原來嚴重的失業現象不但消失,而且是勞力供不應求。一九三九年加拿大參戰之時,麥肯齊.金曾經保證絕不為海外戰爭而強制徵兵。但由於傷亡嚴重,加拿大軍隊在一九四四年秋已經到了非有補充兵員不可的地步。全 國軍政界許多要人都認為,強制徵兵已成了加軍存亡的關鍵。但也有不少人說政府應該恪守諾言。

  這場爭議差點使得麥肯齊.金的政府因分裂而垮台。內閣中持不同主張的雙方都有部長辭職。但金克服了這場危機,於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將強制征來的一萬六千名軍人送到了亟待補充兵員的歐洲戰場。

加拿大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國會議員

  在加拿大華裔參政史上,被譽為「一代英傑」的鄭天華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知名人物。

  作為華裔參與加拿大國家事務乃至投身政壇的先行者,在其多姿多彩的人生經歷中,鄭天華創造了許多「開先河」的紀錄:他是加拿大軍事史上第一位由聯邦退伍軍人事務部推薦接受大學教育的華裔退伍軍人,也是第一位當過團長的華裔加拿大軍官;1957年,以律師身份從政的鄭天華又成為加拿大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國會議員。

  1950年初,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時,鄭天華便開始積極參與政黨活動。因為加拿大自由黨歷史上曾經制定和實施歧視華人的法案,鄭天華誓言不與該黨發生任何關聯,所以他決定加入加拿大聯邦保守黨。

  1957年,時年33歲的鄭天華代表保守黨在溫哥華雲埠中區選區首次參加加拿大國會議員競選,一舉挫敗了當時參加競選的自由黨國防部部長,於同年6月10日當選為加拿大下議院國會議員,成為加政治史上第一位華裔國會議員,也是加拿大歷史上最年輕的國會議員。與此同時,鄭天華還被選為全加保守黨青年會會長,並根據保守黨的章程,自動成為加拿大保守黨的第三位副會長。

【今日加拿大】

一、經濟、社會的新發展

  麥肯齊.金在四五年的大選中又一次當選。四八年他在自由黨仍然深受選民支持的情況下自願退休,讓路易.聖勞倫特繼承他的職務。

   聖勞倫特是個法學家,曾先後擔任金內閣的司法部長及外交部長。此人有不少麥肯齊.金所缺乏的長處。他善解人意,喜歡與百姓接觸,有著和藹可親的長者風 度。對勞倫特從一九四八至一九五七年間當了近十年的總理。一九四九年,英國將紐芬蘭島移交給加拿大,成為聯邦最新的成員。

  戰後加拿大經 歷了迅猛的經濟發展。國民總產值從一九四六年的一百二十億元增加到一九六六年的六百一十億元。一九四七年阿伯塔省發現地下蘊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到一九 五七年時石油的產值超過了任何其他礦產。一九五四年拉布拉多-翁加瓦大鐵礦聯合企業開始興建。這個工程促進了對勞倫斯河深水航道的修建。這一巨型航道工程 由加、美兩國共同經營,於一九五九年竣工,使遠洋巨輪能經對羅輪斯河直達五大湖。

  另一巨型的工程計劃--在阿伯塔和蒙特利爾之間修建全長三千五百公里的天然氣管道--卻導致了聖勞倫特自由黨政府的下台。

  這工程在投資方面出了問題為此政府遭受到強烈的批評,國會裡亦為這一問題爭吵不休。結果全國選民在一九五七年的大選中做出了表決,將國會中二百零八張席位給了保守黨。自由黨只勉強保留了四十九席。

  新總理是來自沙斯卡曲灣省的刑事法律約翰.迪芬貝克。這位勁頭十足的領袖在國會中擁有空前的多數優勢,看上去好象是不可戰勝。有一段時期他也確實是沒有敵手,但他畢竟無法阻止經濟衰退。

  在一九六二年的大選中保守黨雖然保住了政權,卻失掉了多數派的優勢。迪芬貝克留在總理任上,直到一九六三年政權落入列斯特。皮爾遜領導下的自由黨手中。

   皮爾遜從一九五八年起繼聖勞倫特擔任自由黨領袖,在此之前是有聲望的職業外交家。他曾經出任過駐美國大使(1945-1946年),外交部長 (1948-1957年)和聯合國大會政治和安全委員會主席(1947年)。他還因為努力解決一九五六年蘇伊士運河危機而榮獲過諾貝爾和平獎。

二、魁北克問題

  一九六八年皮爾遜退休,繼他任總理的是皮埃爾.特魯多。他是加拿大建國以來的第三位法裔總理。特魯多對外面臨因美國資本大量流入產生的後果,對內必須應付國家統一的嚴重的問題--法語加拿大要求更大的權力。

  魁北克省詹.勒薩日政府(1960-1966年)提出"自己當家作主人"的口號,不僅要求維持魁北克黨在全省選舉中上了台。

  在全國,魁北克民族主義者要求獨立的政治危機以及經濟的不景氣導致了聯邦自由黨在一九七九年五月大選中的失敗。然而新上台的約瑟夫.克拉克保守黨少數派政府才執行八、九個月,就在一九八O年二月垮了台。特魯多的自由黨又重新當選。

  一九八O五月,魁北克省政府就獨立總是舉行公民投票。投票的結果是,百分之六十的選民希望魁北克繼續留在加拿大聯邦之內。

  加拿大雖然沒有分裂,但聯邦與各省之間在加拿大憲法的總是上仍有很大的分歧。一九八一年聯邦政府與除了魁北克外的九個省達成了有關憲法改革的協議,隨後制訂了一九八二年憲法法案。但魁北克仍然拒絕在憲法上簽字。

  特魯多在一九八四年六月辭職。他的繼任者約翰.特納三個月後便在大選中被保守黨領袖白里安.穆龍尼奪去聯邦總理的職位。

  在魁北克,一九七六年下台的羅伯特.布拉沙領導他的聯邦主義政黨重新獲得了大多數選民的支持,並於一九八五年底再次掌權。

  到了這時候,政治和學術界的權威人士,不論支持還是反對魁北克獨立的人,已經普遍認為獨立的風潮會再成巨斕。就連魁北克黨的創建者及領袖勒涅.黎維克本人也對魁北克獨立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一九八七年聯邦與布拉沙政府達成密執湖協議。該協議承認魁北克是個"特出社會",而魁北克則同意接受加拿大憲法。但是協議必須在一九九O年六月二十三日前獲得其他九省的一致通過才能生效,最後因為紐芬蘭省總理遲遲不予簽字而成了一張費紙。

  密執湖協議的失敗引起了魁北克法裔的強烈反應。許多人聲稱這意味著講英語的加拿大排斥魁北克。魁北克民族主義情緒猛然高漲,保守黨政府失掉全國選取民的支持。

   穆龍尼於九三年辭職,繼承他職位的吉姆.坎貝爾成了加拿大頭一位女總理。在同年十月的全國選舉中,她不僅丟了總理的職務,還失掉了國會議員的席位。而且 她領導下的保守黨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兩位候選人當選議員。以詹.克列蒂安為首的自由黨成了執政黨。取代自由黨成為國會內官方反對黨的是背後成立的。旨在分 裂加拿大的"魁北克集團"。

  在魁北克省,自由黨省總理布拉沙因為皮膚癌惡化退出政界。不入魁北克黨便又一次上台執政,並於一九九五年十月三十日就獨立問題再次舉行全省公民投標。結果是反對票佔百分之五十點五七。加拿大聯邦以僅僅五萬七千張選票的優勢,又一次度過了生存危機。

  這次公民投票的結果引起了全國人民對於國家前途的深刻關切,也促使人們深思與反省。包括英裔、法裔、土著及其他少數民族主義者也對獨立是否真正有利於法語魁北克的總是進行更為認真冷靜的思考。

  根據法律,一九九九年秋或在此之前魁北克必須舉行全省選舉。魁北克黨聲稱,如果該黨繼續執政,就要在任期內舉行第三次有關獨立總是的公民投票。但一次又一次的民意測驗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的魁北克選取民對此並不贊同。

來源:網路綜合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trump 2015-11-5 02:10
對我們這些加拿大新移民,這真是一篇好文,贊一個,但應該文字校對;

文中對加拿大在二戰時期的論述和評論很恰當,但對加拿大在一戰時期的表現,敘述好像不足,當時才800萬人口,就派出40多萬遠征軍,英勇作戰得來的是三分之二的傷亡率,其中陣亡就8萬多,加拿大從此再也經不起這麼慘痛的傷亡了;

麥肯齊.金在二戰時期的做法完全正確,只讓加拿大起到有限的作用,再不能「務虛名而處實禍」。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7: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