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參加其他信仰論壇兩周以前舉行的「聖誕快樂還是節日快樂」辯論的所有網友!因為按照規定在辯論帖里只談論個人的觀點, 所以我無法在那裡對每一位發言的網友一一回應。謹在此一併致謝!
此次辯論共有二十四位網友參加,其中持正方觀點為:VANO,活水湧泉,來往加國,異域堂,司徒恭平,白露為霜,海外糞青,來往加國,漢紳和太湖散人。反方為: 在美一方, hellman,宜修,人間的盒子,qionghua,jiandao,隔岸觀火,
還有kylelong,怎麼也飛不高,sousuo,雲暖海流, oneweek和追求永生也發表了對辯論議題的看法,可惜無法對其觀點進行歸類。
首次嘗試,雖然參與的人數還不算多,不過也取得了一些經驗。比如正如異域堂網友指出的那樣,辯論的觀點還不夠對立,應該是只能取一種的選擇。因為作為個人,可以向不同的人士用不同的問候語。如果題目加上商店或公共服務和政府場所,就更為明確。另外,應該考慮設立評委評議。
我本人很有興趣繼續舉辦這樣形式的辯論。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深深有感於這些年在網上看到的一些所謂的「辯論」。經常是辯不到幾句,就開始問候對方。高級一點的,不說髒話,可是論證功夫也幾乎為零。多是感情用事,比誰的嗓門高。鮮有可以有理有據把自己的觀點從容不迫地講出來的。就算是屁股決定腦袋,可也還是要有個腦袋過濾一下,而不是直接就通嘴巴,是不是?這樣的結果往往是雙方不歡而散。
據說美國高中有一個叫LD(Lincoln–Douglas debate)辯論比賽。命題在1至2個月內是固定的一個。但參賽的選手必須同時準備正方和反方。一輪比賽中, n 場你是正方, 另外n 場是反方。 如命題「聖誕快樂還是節日快樂」,第一場你要論證命題正確,對方的論證不對; 而下一場反過來,要論證命題不正確。很有意思, 而且哲學和邏輯水平很高。我覺得我們其實都應該接受一些這樣的訓練。特別如宗教或著社會問題這類題材,不像自然科學只有唯一的答案,而是可以從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結論。我們不僅可以學習如何在不傷害對手的情況下,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更重要的是聆聽對方是否也有道理,以什麼論據支持自己的論點。
說到不同觀點,還有一段有趣的插曲。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Aumann曾經寫過一篇「Agree on Disgreeing」,大意是說這是不可能的。即如果辯論的雙方對一件事都掌握同樣的常識,則經過幾番辯論之後,雙方會達到相同的觀點,而不是同意於不一致的意見。並且舉例,如「上帝是否存在」,「宇宙如何產生」這樣的問題都會有趨於一致的結論。而且計算機專家還證明了所謂「有益」的辯論不會無窮盡地繼續,在有限回合之後就會停止,即產生統一的結果。當然這裡的假設是雙方都是同樣理性的,並且在對話的時候,能夠不斷地根據對方提出的信息修改自己的結果。進一步,計算機科學家 Scott Aaronson 證明,如果對話雙方都是誠實的,那麼這種對話可以在不太多的幾步內結束。
當然,這裡考察的對話或辯論有一定的限制,這種限制可以說是純學術的。比如說什麼是同樣理性,什麼是掌握同樣的常識。不過至少說明了很多情況下,真理確實是越辯越明的。如果你是真誠的真理追求者,是可以在辯論中接受對方的信息,有可能修改或改變你的立場的。這實在是一個令人驚詫而值得深思的結論。
如此說來,辯論不僅能讓我們學會以清晰的邏輯推理表達自己的觀點,更可以從與對方的交流中得到新的信息和知識,豐富自己,改進和提高自己,向著真理的巔峰更進一步,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除了這個主要理由之外,舉辦辯論,也有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和參與我們其他信仰論壇的意思。歡迎網友們提出各種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