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癌症專找「倒霉人」?

作者:諧和。  於 2017-3-26 06: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健康與醫學|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3評論

關鍵詞:癌症, 壞運氣, DNA, 隨機, 醫學

關於癌症與「壞運氣」的關係,一些想法


赫赫有名的「科學」雜誌也開始信迷信了?!赫赫。


 最近一期「科學」雜誌發表一篇重磅研究,宣稱三分之二的癌症基因突變可歸咎於健康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發生的DNA複製隨機錯誤( 注意!是隨機的錯誤),而不是像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的那樣,癌症主要和環境及遺傳因素有關。與環境,遺傳有關的癌症只佔三分之一。

這就是人們說的「壞運氣」致癌,或者「生死由命」了?

 

確實是「重磅」!

 

這個說法經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腫瘤權威福爾格斯坦教授的團隊提出,基於對423個國際癌症資料庫,利用科學模型分析全球70個國家人群中32類癌症,對幹細胞和癌症風險之間的關係,經過數年的研究得出。雖然有許多疑點和爭論,但是,讓普通人和科學界對癌症的病因,治療和預防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是一大進步。

 

除了醫學院的教科書和教授們講課的內容要改變以外,癌症的基本研究方向也可能改變。

 

就像福格爾斯坦教授說的:「成百上千萬人過著幾近完美的生活方式,不吸煙、曬太陽前擦防晒霜、飲食健康、經常鍛煉,做了我們認為可以防癌的一切事情,但他們還是患上癌症。我們希望這項研究能為這些患者帶來安慰。福格爾斯坦說。他們需要知道不管他們做了什麼,癌症還是可能會發生。

 

據說,許多腫瘤科和外科醫生對這一現象早就有同樣看法,不過沒有進行如上所述的大資料的資料庫研究而已。

 

有三分之二的癌症產生於「倒霉人「體內發生了無緣無故的DNA隨機複製錯誤,而這種錯誤恰恰又發生在癌症驅動基因上,於是」壞運氣「找到了他。這種」生死由命「的說法太令人喪氣,和」科學「大相徑庭。

 

那麼,這樣的情況又怎麼會發生呢?

 

「壞運氣「致癌研究者之一的科學家Tomasetti教授在今年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這種隨機致癌突變,是人類為進化所付出的代價。「  

 

實際上,隨著醫學發達和人們對養生的重視,現代人類壽命延長了許多,七十歲再不是」古來稀「。而延長的壽命意味著DNA複製錯誤的機率也增加,如果恰恰有一天,錯誤的複製,隨機地掉進「癌症驅動基因」這個坑裡,壞運氣就開始了。這,就是「人類為進化付出的代價」之一吧。

 

研究者可能想傳達一種信息,即癌症是人類自然淘汰的過程之一,對於患上癌症,不必驚慌失措,不必老是問「為什麼是我?!」。需要直面的就直面,不應當強求的就不必強求。

 

既然有三分之二的癌症與環境因素,射線啦,霧霾啦,水源啦,飲食啦無關,與爹媽的基因好壞也無關,而是和自己有關,那麼,就「從我作起」吧。

 

首先,把自己的內環境打掃乾淨。身體上的「乾淨」,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的吃喝拉撒睡。中國古人的養生之道,做好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現在聽起來是那麼親切,那麼智慧,最基本的道理可以打敗最兇險的疾病。

 

其次,心理上的「乾淨」。研究已經發現,長期的心理健康不良與高發的癌症有關,至少,在乳腺癌和胰腺癌發病率中得到證實。「笑一笑百年少」,民間說法有道理。很難想象一個成天憂心忡忡,心情鬱悶,凡事計較,諸事不順,雷霆大發,自私自利,患得患失的人,會有一個健康的免疫系統,而健康的免疫系統在預防和對抗癌症中十分重要。還有那些專搞陰謀詭計,整人害人,霸人土地,奪人妻女,雞鳴狗盜,甚至謀財害命者,不但免疫系統受損害,「壞運氣」找上他們,是必然的命運。

 

隨時隨地保持發自內心的心境平和,寬容,愉快和積極向上的心態,是健康長壽的秘密,也是阻止「壞運氣」干擾的法寶。經常在一些公立醫院裡看見一些白髮蒼蒼的老人,笑容可掬地在那裡作義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他們義務地幫助了別人,其實也是在幫助他們自己。


 通過幫助別人,他們獲得內心的愉悅和成就感,增加「快樂荷爾蒙」分泌,這對他們的精神和心理健康起到非常好的正能量作用,而這些正能量恰恰是對抗癌症的武器。所謂「好人有好報」吧,「壞運氣」找不上他們。實際上佛教里的「福報」,不也是這麼一回事嗎?

 

癌症的原因除了「DNA隨機複製致癌」,也不要忘了,還有三分之一的癌症與環境和遺傳因素有關。各位環保人士和爸爸媽媽還需繼續努力。

 

隨著研究的深入,也許還會有新的發現。不過,和所有的疾病一樣,人們將自己「打掃乾淨」是根本的防癌之道。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2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3 個評論)

回復 人間的盒子 2017-3-26 10:51
還有這說啊。
回復 諧和。 2017-3-26 22:54
人間的盒子: 還有這說啊。
醫學即哲學,哲學含醫學
回復 諧和。 2017-3-27 01:14
怎樣快樂地來到這個世界,又怎樣尊嚴地離去,這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事情。找到一篇我2015年的博文,再讀了一遍,轉來這裡,話題沉重但是很有必要讀一讀:

讓患者自己決定死亡的方式,而不是醫生和家屬 (2015-10-21 00:12:42)[編輯][刪除]轉載▼
標籤: 情感 健康 時尚 雜談        分類: 健康醫學
不要忌諱臨終關懷和死亡方式的選擇

在網上看見一篇關於死亡方式的討論,深有同感,轉至此地,與大家分享。我們傳統觀念的「孝道」,往往在家裡老人出現「終極疾病和狀態」時,不知所措,一味相信「醫學奇迹」和「人定勝天」,費時,費力,費錢地作出違背病人本人意願,造成他們不得不痛苦地死去的行為。

那些CPR,那些呼吸機,胃腸插管,那些被輸液輸得青紫發腫的上下肢體,那些導尿管,灌腸器,那些捆綁病人全身不得動彈的「監視器」,那些副作用巨大的藥物,搞得人痛不欲生。一個完全不能表達自主意願的老人,就這樣被「孝道」的兒女,被一味相信藥物和機械「救人」的西醫,綁架了。

難怪,一位名叫肯。穆尤睿的美國醫生痛苦地說:「恐怕我們審訊最冷血的恐怖份子時也做不到象我們對待病人那樣造成的折磨和痛苦!」這話出自於一位曾經為臨終病人做過幾百例搶救的醫生。而就是這樣的地獄似地「搶救」,穆尤睿醫生也承認,他只救活過一個病人(幾百分之一!)。

當然,年紀比較輕,身體主要器官沒有大問題,甚至心臟有問題而猝死的病人,還是需要力挽狂瀾地搶救,直至希望渺茫。我就曾經用CPR結合其他治療救活過病人,其中一位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猝死,43歲,男性,治療后完全恢復正常。用他自己開玩笑的話說,上面的(指一指天上)不要他,因為他還年輕。

我們在這裡討論的是高齡衰竭老人和因「絕症」而全身衰竭的病人。是人們對這些病患的臨終關懷和死亡方式進行討論的時候了。不僅僅是對醫生,護士,醫學生和家屬,更重要的是對病患本人。

我一直認為,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當然,數量質量俱佳的老人,值得恭賀,但是,如果數量和質量必選其一,我將會選擇後者。

========================

什麼是最好的臨終方式:一位醫生的選擇

2015-10-20 朱為眾


我的老岳母今年5月初去世,享年93歲。當時她已經從養老院轉進了南京的中大醫院,情況很不穩定。醫生問病危時要不要搶救,如果不搶救,需要家屬簽字。我太太他們兄妹三人各抒己見,一時難以決定,於是先行從美國舊金山家中趕回南京的太太打電話回來,徵求我的意見。

我想起了1998年和2007年我母親和父親分別在去世前被搶救的情景,實在是痛苦萬狀,慘不忍睹。其實我想說:「千萬別搶救,讓老人少一點痛苦!」 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因為擔心如果我這個做女婿的去反對搶救,太太和大舅哥、小姨子由此誤會不是自己的生身父母就持有雙重標準,不妥。但實實在在我親眼目睹自己的父母臨終前用痛苦和金錢換來的教訓,不願在岳母身上重演,於是我想到了肯尼斯·庫珀博士。

當我在電話里講述了我正面臨的困惑,並詢問庫珀博士意見的時候,他問我有沒有讀過一篇叫做《醫生選擇如何離開人間?- 和們普通人不一樣,但那才是我們應該選擇的方式!How Doctors Die?- 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

我愕然了。醫生以救死扶傷為天職,難道他們還有什麼不能和我們普通人分享的驚人秘密嗎?

庫珀博士在電話中聽出了我的愕然,他說:「年輕人(他總是稱我為「年輕人」),你先把這篇文章找來讀一讀,讀完以後你來寫今天的庫珀處方,當然在發送給我的中國讀者們閱讀之前,我要先把把關。」

這讓我既好奇,又有點誠惶誠恐,立即搜索一些英文網站找到了這篇文章。

肯尼斯·庫珀博士所說的《How Doctors Die?- 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發表在2011年的11月23日,作者是一名醫生,叫肯·穆尤睿(Ken Murray),這篇文章發表以後,曾經在美國社會和醫學界引起了轟動和辯論。

文章很簡單,Ken回憶說,就在幾年前,一位名叫查理的非常有名望的骨科醫生髮現自己的胃上長了一個腫塊,於是他做了一個小手術,沒想到診斷結果出來,竟然是癌症殺手——胰腺癌!

給查理做手術的醫生是個高手,此公不但醫術精湛,而且還發明過一種特別的治療方法,可以把胰腺癌患者的5年內存活率,從5%增加到15%,即:提高3倍!當然,其生活品質會在醫療過程中大受傷害,用咱們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遭罪是免不了的。

然而,查理卻拒絕了這位名醫的治療方案。第二天回到家,他關掉了自己原本做得很成功的診所,從此再也沒有去過醫院。查理把時間全用在了和家人一起享受人生的最後時光上,儘可能地找到最愜意的感覺和狀態。他完全沒有做化療和放療,也沒有再做任何手術。

幾個月以後,查理在自己的家裡病逝,親人們都陪伴在他的身旁。美國著名的醫療保險制度Medicare 幾乎沒在他身上花錢。當然,查理不是為了給已經千瘡百孔的Medicare 省錢,他是為了自己在人生最後的珍貴時光里,盡量享受生活,少遭罪。換句話說,在生命的數量和質量之間,查理選擇了質量。

在我看來,雖然美國人不像我們中國人那樣忌諱談「死」這個話題,不過究竟如何死亡?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從容談論的事情。毫無疑問,醫生也是人,也會面臨死亡和病痛的折磨,但似乎從來沒有人研究過,這個群體會在死亡的方式上有什麼與眾不同?

查理的選擇揭示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雖然為盡天職,醫生們不遺餘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當醫生自己身患絕症時,他們選擇的不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為自己使用最昂貴的葯和最先進的治療手段。恰恰相反,他們作為一個特定的群體,卻選擇了最少的治療!原因正是因為醫生們的專業訓練,讓他們深深明白藥物和手術的局限性,以及它們給患者帶來的生活品質的摧殘和巨大的痛苦。他們在人生的最後關頭,集體選擇了生活品質!

真是太震撼了!

請不要誤會,醫生當然不想死!人生一世,草木一春,醫生當然和我們一樣,希望長命百歲,盡享生活的美好與融融親情。但他們又是最知道現代醫藥和醫療技術局限和結果的人。在兩害取其輕的原則下,他們非常明智地選擇了較少痛苦和與家人平靜地分享最後時光的離開方式。通過多年的臨床經驗和「見多識廣」,他們知道臨終病人最恐懼的莫過於在巨大的痛苦中孤獨地離開人間!

有不少久經訓練的美國醫生,曾經和家人認真討論過當死亡無可避免時,病危前自己的選擇。他們反覆叮囑,當「最終的判決」來臨,當自己在人間的最後彌留之際,千萬不要讓任何人闖到家裡來(他們選擇不住醫院),尤其是在給自己做搶救時的人工呼吸(即:CPR,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時,把自己的肋骨給壓斷(CPR常常導致肋骨斷裂)!

為什麼?

因為這些「醫療天使」們耳濡目染過太多的醫學「無用功」(futile care)了,但當一個人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身體極度衰竭,行將「油盡燈熄」之時,他(她)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判斷力和決定權,而醫生的盡「天職」和親人們的盡「孝道」,卻把更多的痛苦帶給了彌留者,無情地剝奪了他們留戀人間的最後權利。

然而頗具戲劇性的是,我們常常選擇了痛苦而昂貴的搶救,徒勞地試圖延續親人將逝的生命,而掌握了最豐富醫學知識和技術手段的美國醫生們,卻為自己選擇了最好的臨終方式:呆在家裡,用最少的藥物和治療來改善生活品質,而不是延長生命!

再來看看我們那可憐的躺在病床上或昏迷不醒,或極度衰竭的親人,被東開一刀,西開一刀,身上插滿管子,被各式儀器所「綁架」,大把大把吃藥,成瓶成瓶輸液。更別說一擲千金的花費了,鈔票像打水漂一樣嘩啦啦流出去。

「請答應我,當我處在這樣的狀況時,請一定把我殺了!」肯·穆尤睿回憶說:「我真的不記得有多少次我的同事們很認真地對我這樣囑咐過!恐怕我們審訊最冷血的恐怖分子時也做不到像我們對待病人那樣造成的折磨和痛苦!所有的錢,買來的全是痛苦!」。有的醫生甚至紋身「No Code」,來提醒同行們永遠不要對自己實施人工呼吸。

但遺憾的是醫生所接受的職業訓練和教育,卻恰恰讓他們「己所不欲,偏施於人」。私下裡,他們互相說:「天啦!一個人怎麼能讓自己的親人受這樣的罪啊!」

眾所周知,美國醫生的酗酒和抑鬱症發生率都比很多其它行業高,不忍看到病人受折磨,恐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的一個醫生朋友證實說:「我每次替病人做人工呼吸時,每做一下,我就暗暗禱告,上帝啊!請您饒恕我!因為實在是太慘不忍睹了!」 肯·穆尤睿坦陳,到他發表《How Doctors Die?- 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一文為止,他已經有10年時間不再參與住院病人的臨終醫護了。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忌諱在健康的時候討論死亡,尤其是當長輩或老人進入晚年的時候。但一旦遭遇病危,到了需要搶救才有可能挽回生命的時候,在奈何橋頭徘徊的人們,只好聽任親屬和醫生擺布了。手忙腳亂之際,大家往往無暇顧及病人本人的意願,在無力回天的情況下,他(她)的靈魂與肉體究竟願不願意再如此折騰下去?願不願意再遭一回罪呢?

我在讀肯·穆尤睿的這篇文章時,我父親臨終前的一幕浮現在眼前。

我父親得的也是胰腺癌,和美國的查理醫生不同的是,父親遭受了查理躲開的所有折磨,包括兩次手術,化療,放療,吃藥,在醫院裡住了半年多。雖然中美醫療制度有很大的差異,但在這個問題上居然驚人的相似!這讓我又想起了三年前去世的岳父,他老人家臨終前的唯一願望就是:「我要回家!」 可當時做兒女的,卻想盡一切努力在所不惜地要治好老人的病(腎衰竭)!

其實醫生和家屬的「盡一切努力」,可能含義完全不一樣。於是乎,噩夢開始,痛苦加劇,周而復始。無論人民幣還是美元,就好像流入了下水道一樣,頭也不回嘩嘩而去。肯·穆尤睿醫生說,他以前曾經為臨終病人做過幾百例人工呼吸搶救,只有一例被救回,那還是一位患高壓性氣胸但沒有心臟病的人。

毋庸置疑,醫生是無辜的,他們要盡職,他們面對哭哭啼啼的親屬們被迫努力搶救,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努力下去的結果會是什麼。如果遇到財迷心竅的醫生,那就更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了!還有些醫生因為擔心被家屬投訴,甚至惹上官司和麻煩,乾脆你怎麼說,我就怎麼做。

而壓垮肯·穆尤睿醫生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當他按照一位病人的遺囑在最後時刻幫他拔掉所有的搶救管道時,肯居然被一位護士舉報犯了殺人罪。所幸逝者生前的遺囑幫了大忙,不然肯·穆尤睿坐牢是完全可能的。肯·穆尤睿為他的臨終病人減少了痛苦,也為美國的醫療保險免除了至少50萬美元的浪費,可他卻因此差一點鋃鐺入獄。這是制度的荒唐!???

我的觀點是,這一切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建議大家,尤其是老年人在健康的時候,就要與家人就這些問題詳談,交待清楚自己的想法和選擇。我們既不能諱疾而忌醫,同時也不要諱死而忌談。

據我所知,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反思:我該選擇怎樣的死亡方式?

一口氣讀完《醫生選擇如何離開人間?- 和我們普通人不一樣,但那才是我們應該選擇的方式!How Doctors Die?- 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以後,結合我父母的臨終經歷。我馬上打電話給正在南京老岳母病床前守候的太太:「不要再搶救了,讓老人家安靜地離開吧!」

這個建議沒有受阻,他們兄妹最後也達成了放棄搶救老母親的一致意見。

雖然我那享年93歲高齡的岳母大人沒有如願地在自己家中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刻,但她少遭了一茬罪。肯·穆尤睿醫生的這篇文章讓我受到了震撼和教育,不管別人怎麼想,如何做,我先把自己對待死亡的態度寫下來。將來若是神智清楚時,算作自己的座右銘;如果神智不清楚的話,就算作遺囑好了。

想到這兒,我認真地寫下了以下「處方」,並逐條在電話里念給肯尼斯·庫珀博士聽。聽完以後,庫珀博士很認真地說:「好,Wilson,一字不改,這就是今天的庫珀處方!」

1. 人終有一死,不要忌諱討論臨終關懷和死亡方式的選擇。不但要和醫生談,也要和親人交流,得到他們的尊重和支持。

2. 如果遇上絕症,生活品質遠遠高於延長生命。我更願意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自己的親人,多回憶回憶往事。把想做,但一直沒有來得及做的事盡量做一些。

3. 遇到天災人禍,突然喪失了意志力,而醫生已經回天乏術的時候,不要再進行無謂的搶救。不是為了省錢,實在是為了少遭罪,也減少對親人們的折磨。

4. 沒有生病的時候,珍惜健康,珍惜親情,多陪陪父母,多陪陪妻子或丈夫,多和孩子聚一聚。工作做不完,錢也賺不完。從來沒有聽說過任何一個人在臨終前後悔說在辦公室里呆的時間太短,恰恰相反,他們都後悔沒有多陪陪自己的骨肉至親。

作者|朱為眾
回復 qxw66 2017-3-27 06:22
應該算偽科學
回復 qxw66 2017-3-27 06:24
諧和。: 怎樣快樂地來到這個世界,又怎樣尊嚴地離去,這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事情。找到一篇我2015年的博文,再讀了一遍,轉來這裡,話題沉重但是很有必要讀一讀:

讓患者
極有啟示!
回復 諧和。 2017-3-27 07:34
qxw66: 應該算偽科學
結論不要下的太早,也許是也許不是,一直有爭論。
為什麼對環境遺傳致癌的結論就沒有人懷疑,大家都相信?

當然,一種理論提出來,應當有更多的研究,包括實驗室研究。
不過,臨床上這種例子很多,病人不會」偽生病「。
回復 諧和。 2017-3-27 07:34
qxw66: 極有啟示!
謝謝閱讀
回復 qxw66 2017-3-27 07:52
諧和。: 結論不要下的太早,也許是也許不是,一直有爭論。
為什麼對環境遺傳致癌的結論就沒有人懷疑,大家都相信?

當然,一種理論提出來,應當有更多的研究,包括實驗
是,他亂下結論,所以是偽科學
回復 growingfox 2017-3-27 23:13
中國古人的養生之道,做好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現在聽起來是那麼親切,那麼智慧,最基本的道理可以打敗最兇險的疾病。

頂這句話. 真理往往最簡單, 但最難做到.
回復 諧和。 2017-3-28 06:25
qxw66: 是,他亂下結論,所以是偽科學
我們現在認為的「科學」一定要是在有物理,化學等量化數據的才叫「科學」,否則就不是。
可是,這個用在醫學上恰恰是個偽命題。
人體是活生生不斷在變化代謝的機體,不是機器,不能簡單象機器那樣用物理化學等數據去簡單地量化,西醫之所以不能治好一些看似簡單的疾病,就是將人體作機器樣地處理,以量化數據看病。具體到,現在西方的家庭醫生按照化驗單結果開處方,不犯錯誤也難。
醫學是一門「人」的科學,是一門經驗科學。中醫被一些人罵了幾百年的「偽科學」,可是生命力不減,恰恰因為中醫是一門「人」的學科,是一門積累了二千年醫案的經驗科學。不將人當機器去「量化」治病,而是根據人的內環境變化不斷變化治療方案。
現代臨床流行病學其實也是以大數據作基礎,進行研究的經驗學科,在醫學研究中越來越多地應用。本研究就是一例。
回復 qxw66 2017-3-28 06:30
諧和。: 我們現在認為的「科學」一定要是在有物理,化學等量化數據的才叫「科學」,否則就不是。
可是,這個用在醫學上恰恰是個偽命題。
人體是活生生不斷在變化代謝的機
完全同感。所以現代醫學,基本是一個偽科學。
回復 諧和。 2017-3-28 07:38
growingfox: 中國古人的養生之道,做好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現在聽起來是那麼親切,那麼智慧,最基本的道理可以打敗最兇險的疾病。

頂這句話. 真理往往最簡單, 但最難做到.
謝謝閱讀!
回復 諧和。 2017-3-28 07:39
qxw66: 完全同感。所以現代醫學,基本是一個偽科學。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19:5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