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
首先,申明一點,洒家寫這一段文字,並不是想為哪一個黨張目站台,只是想從一個客觀的角度把自己了解到的寫下來,和有興趣的歷史愛好者分享討論。
其次,要想討論「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就得先明確什麼是抗日戰爭中中流砥柱,其定義如何。只有明確了定義,才可能把問題說清楚。
關於抗日的中流砥柱,自然不是國民黨就是共產黨,不會有第三股勢力。這個中流砥柱並不天然來自於當時的政府,而是來自於誰能堅定地堅持抗戰,並且抗戰到底,最終贏得勝利。
現在來看看國共雙方在十四年抗戰中的表現,看能不能得出一個結論。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侵佔東北,張學良一個不抵抗命令就把東三省送給了日本。長久以來人們把張學良不抵抗的行為歸咎於蔣介石的命令。現在開始有人為蔣介石講好話,自然也能找到似乎能證明不是他直接下命令的證據。特別是面對日本不斷擴大在東北的軍事行動,蔣介石下令中國軍隊做出抵抗,但是因為沒有準備這些抵抗很快就失敗了。東北就這樣丟了。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寄希望於國聯,結果國聯無能,沒有幫到中國。接下來,東三省這一丟就是十四年。共產黨方面呢?從這時起,共產黨開始組織東北抗日聯軍,在白山黑水間,堅持了十四年,一直到抗戰勝利。期間曾遭受重大失敗,敗退到了蘇聯境內。
一九三三年,日寇侵略熱河察哈爾,共產黨人及馮玉祥吉鴻昌等愛國將軍們發起長城抗戰。最後長城抗戰在日本人的打擊和國民政府的圍堵下失敗了。國民政府和日本簽署了《塘沽停戰協定》,妥協了事。一九三五年六月,國民黨政府和日本簽署《何梅協定》,主要內容取締河北省的反日團體和反日活動。這個協定實際上放棄了華北主權。同年,國民政府頒布了一則《敦睦邦交令》,宣布「以文字、圖畫或演說為反日宣傳者,均處以防害邦交罪論處」。
一九三五年,日寇圖謀把華北分裂出中國。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對日本的圖謀進行了鬥爭。鬥爭的結果是中日《秦土協定》,國民政府從華北撤出黨、政、軍、憲、特力量,成立以宋哲元為首的推行「華北高度自治」的冀察政務委員會。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共產黨發起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呼籲「停止攘外必先安內、一直對外抗日」。一二九救亡運動宣傳動員了廣大學生和民眾,他們都成為了抗戰的中堅力量。同年共產黨組織東徵到山西宣傳抗日。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發生西安事變,共產黨力主和平解決促蔣抗日。蔣介石被迫放棄剿共,開始準備聯合共產黨抗日。
一九三八年國民黨還在爭論抗日速勝還是抗日必亡的時候,毛澤東寫出了著名的《論持久戰》,為中國的全民族抗戰奠定了理論和戰略、戰役基礎。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進入全民抗戰時期。但是,國民政府卻一直沒有對日本宣戰,直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後才對日宣戰。這時中國局部抗戰已經十年,全民抗戰已經四年了。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投降日寇。武漢淪陷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為了儘快結束在中國的戰事,對國民黨頻頻誘降,國民黨積極響應,但是攝於民眾的抗日意志和共產黨的堅定抗日態度,蔣介石終於未能公開投敵。
一九四一年後,日寇加緊對敵後根據地的掃蕩,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了牽制抗擊日寇的中堅力量,向全國民眾宣示著中國人堅持抗戰到底的決心。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國際反法西斯戰線成立,中國的抗日戰爭迎來了勝利曙光。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后,隨著日軍的進攻和國軍的敗退,在敵占區,地方政府奔潰了消失了,民眾生活在驚恐之中。這時,共產黨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進入敵占區,逐步建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他們建立政權,組織民眾進行抗日以及進行地方政治經濟建設,成為了敵占區人民的有力依靠,成為了持久抗戰的核心。同時,在國民黨在日本的軍事壓力和政治誘降下出現猶豫和妥協傾向時,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抗日鬥爭,為國人堅持持久抗戰樹立了信心展示了希望,打擊了妥協投降派。
從以上史實看,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日的中流砥柱是有道理的。不可否認是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在抗日戰中還是堅持了抗戰,領導了全國的抗戰工作。但是與共產黨相比,他們沒有能夠極大地動員民眾參與抗戰,這也就使得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總是對自己的力量感到不足,在抗戰中時有猶豫想妥協的原因。因此,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共產黨的堅持抗戰的中流砥柱作用,淪陷區的人民就不能組織起來有效地抗日,國民黨對日妥協投降也就極有可能發生。這是因為他們一直一來對日執行的就是妥協政策,這也就是為什麼國民黨里走出了汪精衛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