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歷史作個見證

作者:chineseman  於 2010-10-3 01: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2評論

關鍵詞:

經歷過毛時代的百姓們都有些苦難可以傾訴。那些毛粉絲們大多沒經歷過那個年代。共產黨的洗腦也是成功的。現在居然可以大言不慚毫無羞恥地宣稱「光輝的六十年」了。下面這篇是對「光輝的六十年」的一個註腳。


王家灣的辛酸
看《解放》有感 -辛子陵

在革命史詩《解放》第15集,1947年3月胡宗南大軍佔領了延安。毛澤東、周恩來率精幹的統帥機關轉戰陝北,在偏僻的山溝王家灣短暫停留。這時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兵團在取得青化砭、羊馬河兩次勝利后,正在攻打胡宗南的補給基地蟠龍。

在房東的農家院里,毛澤東、周恩來與房東李老漢和他的孫子,有一段精彩的對話。話題由周恩來抱起孩子說起。都5月初了,孩子還裹著不合體的老羊皮襖,周恩 來問,你為什麼不換單衣服?奶奶替孫子回答:沒有單衣。毛澤東岔開話題,說吃黑豆便秘。孩子說想吃餃子。爺爺說過年才能吃,因為餃子是元寶,吃了要長一 歲。陝北出了個李闖王,特別愛吃餃子,後來在北京坐了天下,叫御膳房天天給他包餃子吃,連續吃了十八天,把江山就吃丟了。毛澤東領悟到坐天下不容易,不能 忘了艱苦奮鬥,不能忘了老百姓。這時周恩來想到蟠龍快打下來了,告訴孩子,打完這一仗讓你吃上餃子。孩子很認真地問:不騙人?毛澤東插話:你胡爺爺(周恩來的代號是胡必成,所以稱胡爺爺)絕不騙人。後來蟠龍打下來了,繳獲糧食被服武器彈藥無數。周恩來立即兌現,叫警衛員給李老漢家送去一袋麵粉,孩子終於吃 上了餃子。他還脫下羊皮襖,換上一件拖地的軍上衣,腳下穿一雙不跟腳的軍用皮靴,高興地跳起來喊:我有衣服嘍!我有衣服嘍!

這段劇情,生動直觀地告訴人們:革命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應該是個什麼關係。

打下蟠龍就能讓老百姓吃上餃子,打下天下應該怎樣報答這些出糧出草、出兵出民夫,出擔架出大車,甚至毀家紓難支持革命戰爭的農民呢?

毛澤東交了一份不合格的答卷。陝北農民支持和追隨毛澤東打下了江山,為的是翻身解放,過上好日子。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毛主席坐江山以後,剝奪了他們的 一切。在公社化年代,他們只剩下「一碗一筷,一鋪一蓋」,後來連一鋪一蓋也沒有了,全家人蓋一床被子。他們嚮往的好日子竟然是「老邊區」時代,即毛主席轉戰陝北那個時代。

1980年6月,新華社幾個記者到陝北安塞縣王家灣公社,拜訪了1947年接待過毛主席的王家灣行政村代表主任、時任公社黨委委員的高文秀。這位1935年入黨的老黨員,其時已經七十二歲。

記者先看了看高文秀兒子住的窯洞,大小几口正在吃飯,但是不同年齡的人飯都不一樣:最小的吃麵疙瘩湯,大一點的吃「渣渣飯」(一種把高粱連皮和苦菜一起煮 成的又苦又澀的飯),大人吃糠拌苦菜。窯洞里除了一盤炕,一個鍋台,幾隻缸罐外,空空蕩蕩。揭開缸蓋一看,大都空空,只有一隻缸里還有一點高粱,鍋台上還剩半盆面。

走到上一層的窯洞里,只見一個乾瘦如柴的老頭,縮著脖子斜靠在炕壁上。公社副書記老雷說,他就是高文秀,已卧病不起多時了。記者打量了一下,炕上還算有一 片爛氈,角上堆著兩條破被。其餘也就一無所有了。一聽說來人是北京新華社派來的記者,高文秀的老淚就順著臉上的皺紋淌下來,哽咽著說:好,好,難為你們還惦記著俺們……

在一陣沉默之後,記者問老人:這些年日子過得咋樣?他無力地搖了搖頭,一聲長長的「唉——」停了一陣才說:「不瞞你同志,已經餓了十好幾年啦。去年還算好,一口人分了三百來斤糧,自留地上又弄來四五十斤,餓是餓不死了,比前些年吃樹葉的日子好過些了。」

說到這裡,老漢又痛苦得說不出話來。老雷在一旁代為敘述:最困難的,要算1973年到1976年的那幾年, 一口人一百來斤口糧,不到過年早就光了,靠糠和穀殼、麩子對付到開春。苦菜剛一露頭,就挖得吃了。苜蓿成了主要食物,根本捨不得喂牲口。苜蓿吃光了,就只得打樹葉充饑,槐樹花葉、檸條花、枸杞葉子、臭椿葉子都摘來煮著吃。有的社員實在餓得不行了,只好去偷蕎麥葉子。家裡凡能變賣的東西,都換了糧吃,好多人 家還斷鹽。差不多的人都是面黃肌瘦。吃了樹葉,拉的屎帶血,自己都不敢看一眼……

這些情景,實在太慘了。為了不再刺激卧病的高老漢,記者趕緊改變話題,問起當年毛主席來到王家灣的情景。這一問,老人忽然張大了模糊的淚眼,閃出了感奮的神色,說:「那時候好啊,比現在好多啦。」接著,他慢慢拉開話閘,回憶起當年的情景:

「1947年4月13日後晌,來了一支俺們的部隊,大約三百來人。俺那會兒當代表主任,有幾個軍人就來找俺,說部隊要在這裡住幾天,看看有啥困難?俺說吃 的糧沒麻達(不缺的意思),酸菜也有,就是你們牲口多,草料怕供不上。一位被大家叫羅大隊長的說:只要有米有菜就行,柴草我們自己解決。後來,部隊一住住 了五十八天。頭二十多天,部隊就吃自己帶來的一點米和俺們籌的糧,等到5月初蟠龍鎮打下了,大部隊才送來了洋麵。那會子王家灣村十七戶人家,一百多口人, 能容下這麼多人吃飯,你們想,要是我們沒有餘糧咋能成?就說俺家,那會八口人,在村裡是窮戶,一年也要打十四五石糧,洋芋還不算在內,腌的酸菜,曬的干瓜 片、干紅豆角也吃不完。

「毛主席、周總理、任弼時同志那年就住在薛如憲老漢家的大屋裡。起先俺們只知道住的是大首長,不知是誰,後來,被俺村薛富榮老漢認出來了。他在瓦窯堡開會時見過毛主席……」

從高文秀老漢的回憶中,記者們明顯地感到,此時1980年王家灣人的生活,真是不如三十多年前了。第二天,記者們訪問了1947年跟隨中央機關的新華社副總編輯范長江等人住過的地方——王家灣大隊高川生產隊后,這種感覺越發強烈了。

高川生產隊離王家灣約莫三里地,由於有一點溝台地,在王家灣公社算是最富的隊了。記者們找到范長江1947年住的高長生家時,果然見比高文秀家好得多,炕上鋪的白氈,被褥、穿著也較乾淨,吃的飯也好一點。但是高長生老漢一談起來,還是流露著對老邊區生活的無限懷戀。他說:當年俺家一共八口人,有兩條牛,三頭驢,一百多隻羊,兩頭肥豬一群雞,一年打五六十石糧食,平均一人二千多斤,咋也吃不完。老范他們來的時候,俺家光餘糧就存了三十石(一萬多斤),腌的酸菜四五大缸。養羊多,抓的羊毛也多,除了賣錢,就擀氈、織毛衣、毛褲、毛襪,打毛口袋,縫老羊皮襖,穿得暖烘烘。還時常用糧換布,三升米換一尺老布。肉也多,老歷六月六、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九,都要宰幾頭牛,過年時宰的更多,腌豬肉要吃到老歷五月。等到六月六,就吃「新麥泡羊肉」了。

一說到眼前,高長生就皺了眉頭。他說:1979年,俺家六口人,從隊里分到一千八百斤糧,自留地打八百斤,總共二千四百斤,一人四百斤。這算是這幾年分得最多的了。羊,被割尾巴割光了,「四人幫」搗亂最厲害的1976年,只剩下了一隻,現在雖有六隻了,還不及當年一個零頭。打從「文化大革命」以來,就沒分到過錢。他說,比起王家灣,我們日子還算好,要是跟老邊區時比,遠遠比不上

1973年6月9日,周恩來視察延安,曾任中共延安地委副書記的土金璋大膽對他說:

「總理,延安地區14個縣,130多萬人口,南邊7個縣群眾生活還可以,北邊7個縣群眾生活很貧困。最近我到子長縣李家岔村去看了一下,那裡的群眾連苞谷面都吃不飽,其中有一家五口人合蓋一床被子。」

「戰爭年代都沒有這麼苦!這是為什麼?」周恩來很震驚。

「這可能和政策有關係。老百姓在院子里種幾顆南瓜、苞谷,也都被鏟掉。」

……

周恩來說:「延安人民用小米哺育了我們,全國解放24年了,延安人民的生活還這麼苦,我們對不起延安人民。」

毛主席要求「全國農業學大寨」,自家院子里種東西,絕對不是社會主義大寨模式的東西,那是資本主義的尾巴,屬於鏟掉之列,周恩來也不能逆毛主席之意而行。

陝北老鄉真苦,一家六七口人,只有一兩床棉被,孩子們就靠著燒熱了的炕席過夜。除了年節,一年四季炕桌上的菜總是老三樣:一碟鹽,一碟辣子,一碟酸菜,客人來了,把那碟酸菜添得上了尖,就算招待客人了。為了省燈油,燈盞里常常是半截子油半截子水,水沉到底下,油浮在上頭,有水的冷卻作用,燈火不至於太旺。 糧是隊里種的,布是自己織的,現錢是很難分到手的。到年底分紅的時候,有的隊里把分錢戶跟欠錢戶一一相抵,就算平賬了,因為欠錢戶永遠拿不出錢來,所以分 錢戶也就永遠拿不到現錢,大家都習慣了 。

1942年最早唱《東方紅》的李有源,陝西省佳縣(即葭縣)張莊農民。在1956年毛澤東強制農民進入集體化以後,尤其是1958年強制農民進入公社化以 后,張莊農民們窮得一塌糊塗。因為靠公社過不下去了,有一段時間張庄人盜墓成風。張庄離縣城近,城裡誰家白天埋了人,張庄人就在晚上把棺材板刨出來,加工成風箱、炕桌、小櫃、凳子,拿到榆林城去賣,然後用賣得的錢在「黑市」買點糧食回來過日子。這當然要引起墓主的抗議和告狀。但由於這是因為大家窮,沒法子 才幹的,也不是盜什麼金銀財寶,再加上法不責眾,縣裡也沒辦法。

1980年記者去李有源家時,看見了他的大兒媳。她告訴記者們,他們家在合作化以前生活不賴,但是後來不行了。1971年前,生活實在沒法子了,她出去討 過飯。  陝北農民唱著《東方紅》迎來的是這種苦日子,他們不唱《東方紅》了。但一些懷有政治目的的城裡人繼續唱。好像一唱《東方紅》,就代表農民,就代表幾億群眾,氣就特別粗,膽就特別壯。

改革開放30年,鄧小平等後任領導替毛澤東還了帳。延安地區也發展起來了,老百姓過上了小康日子,有吃有穿了。儘管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要靠繼續改革開 放來解決。現在有人歌頌合作化,歌頌人民公社,歌頌大躍進,歌頌文化大革命,說現在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復辟,要回到毛澤東設計的那個「共產主義天堂」里去,建議這些「革命左派」,去訪問以下王家灣,訪問一下李有源的家鄉,問問那裡的老百姓,他們願意不願意?

2009.9.16

1.傅上倫、胡國華、馮東書、戴國強:《告別飢餓:一部塵封十八年的書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1頁。

2.南山:《周恩來總理生涯的民生情懷》,鄭州:《黨史博覽》雜誌2008年第3期,第10頁。

3.王增如、李向東:《上山下鄉:中國1968》,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頁。

4.傅上倫、胡國華、馮東書、戴國強:《告別飢餓:一部塵封十八年的書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7頁。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0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10-10-3 05:19
老百姓生活的好壞是評判執政者的唯一標準!
回復 yulinw 2010-10-3 12:05
自始至終的堅持太不容易做到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23:3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