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模式」為什麼成功?它能不能繼續成功?

作者:chineseman  於 2017-1-7 22: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3評論

關鍵詞:中國

「中國模式」為什麼成功?它能不能繼續成功?



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曙目的巨大成就,可說是近一百多年來全球經濟的最重要的事件。全球一百多個國家中,擺脫貧困成為富裕的只是極少數,大部分還不得不經受貧困之苦。而中國在不長的30多年中,從人均GDP排全球末位上升到中高收入水平,已經面目全非,名符其實地成為「新中國」。因此中國模式能不能在其他國家推廣,是一個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但是我認為中國模式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產生的,走的是一條獨特的道路,未必具有普遍意義。而且這條道路能不能走到底,最終成為發達國家,還是一個未知數。

中國發展成功的起點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破除迷信,接著又有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從此全國進入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道路。在此之前是十年浩劫的文化革命。如果沒有浩劫的文革,中國人民未必能夠幡然覺醒,認識到封閉和迷信的錯誤,毅然決然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從更遠的歷史回顧來看,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來,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是唯一的一段和平建設時期。過去不是各國列強欺侮中國,就是中國不爭氣,自己人斗自己人。中國人積鬱了一個多世紀的建設熱情,至此有了表現的機會,因而迸發出空前高漲的勞動熱情。這一段歷史不但在中國歷史中是罕見的,在世界的歷史中也難得發生。所以想要別的國家模仿中國的做法,實際上是不大可能的。
中國30多年的高增長還有一系列的偶然因素促成,也不是別的國家能夠模仿的。中國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國家集中掌握大量資源。如果領導人錯誤濫用資源,就會造成國家的災難。相反,如果領導人恢復理智,合理安排資源,就能促進經濟增長。這一條件不是一般市場經濟國家所能夠做到的。特別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市場雖然也能夠完成,但是耗費時間極長。試比較印度和中國在電力和交通方面的建設,就能明顯地得出結論。電力和交通是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印度(以及埃及、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國)缺電、缺交通已經幾十年。新德里的高檔賓館都要有自備發電機,以應付沒有預告的供電中斷。而中國從來沒有缺電、缺交通。
區別在於,這是國家興辦還是市場中的私人興辦。基礎設施從順利建成到投入使用,牽涉到征地、收費等大量交易費用。印度人用電不繳費,坐火車不買票,已經成了習慣。要一個個地說服繳費、買票,要花費巨大的交易費用,靠市場是很難成功的。在這些民主國家裡,政府的命運掌握在百姓手裡,怎麼敢對百姓發威?而在中國,從來沒有用電不繳費、坐火車不買票的事。在公路建設方面,中國也遠遠走在前面。2014年中國就有12萬公里的高速公路,而印度只有區區幾百公里。如果大型超市和購物中心也算基礎設施的話,印度也非常落後。那裡的商業主要靠小商鋪和攤販。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有數不清的超市,甚至在村鎮超市也不少見。超市靠信用立足,明碼標價,沒有討價還價,解除了買方怕上當受騙的心理負擔,使得交易容易成功,極大地節約了交易費用。超市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商業面貌。可是印度還在摸索之中。
為什麼在中國,政府能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而別的國家不行?原因很簡單,中國政府有錢。一般的民主國家政府都是窮的,往往還欠了大量外債。根本沒有力量從事非常花錢的電力、道路等的建設。那麼中國政府的錢從哪裡來的呢?這就要看國民收入的分配了。從經濟學我們知道,全國人民創造的財富GDP分配給了創造財富的生產要素,即勞動、資本、資源(主要是土地,其次是礦山)。其中勞動所得就是工資,全部歸了個人。資本所得就是利息和利潤。中國的情況是,存在國家資本(國企)和私人資本(民企)。國家的資本所的歸了國家。在別的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國家裡,資本所得也全都歸了百姓,而在中國有相當一部分歸了國家。最後,資源所得幾乎全部歸了國家,因為土地和礦山是屬於國家的。所以中國國家得到的分配遠高於其他國家。這就是中國政府特別有錢的原因
中國政府特別有錢,或者相對而言中國百姓分配得比較少,決定了中國經濟的許多特點。首先是非常高的儲蓄率,也可以說是非常低的消費率。百姓所得大多用於消費。百姓所得較少,必定是消費比較低。政府所得都用於投資(由儲蓄轉換而來)。政府所得高,必定是投資高。中國的儲蓄佔了將近GDP的一半。所以中國在經濟起飛時從來不缺資金,蓬蓬勃勃的建設工地到處可見,極大地加速了中國的經濟增長。一般的發展中國家,往往缺少建設基金,但是中國卻是例外。這一現象的背後是公有制在起作用。投資高,在建設初期是很合理的。但是成長到中等收入國家時,依然投資高消費低,就會出現生產能力過剩的毛病。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不能被適當的消費吸收,這已成為中國經濟的痼疾。
中國的公有制體現在巨大的國有企業領域,它們都是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要害企業,而且多半是用行政力量維持其壟斷地位,如金融業、電力業、石油業、通訊業、交通業。它們雖然由於缺少競爭而效率低下,但由於壟斷仍能獲得巨額利潤。附帶說一句,大國企的巨額利潤基本上並不上交國庫,或者只上交10%左右,只是到2020年要爭取提高到30%。由於這些最能賺錢的行業都被國家壟斷,不允許私人資本進入,民間資本嚴重缺少投資機會,不得不湧向比較開放的房地產業。所以全國各地都出現大量空置的住房。它們都不是為了滿足住房需求而購買的,而是為了存錢。民間資本缺乏投資渠道被擠進房地產業的結果,造成了令人擔心的房地產泡沫
中國大城市的房價比高收入國家還高出一半多。房價的成本是土地、建材和勞動。如果這些要素,特別是土地供應充足,能夠抑制過高的房價。在中國,由於土地市場的扭曲,造成地價畸高。中國的土地市場只有拍賣,即需求方的競爭,沒有招標,即供給方的競爭。因為供給方只有一個,即土地所有者——政府。由於土地市場的不完善,使得土地的使用非常不合理。比如在繁華的大城市中心有大片農田,在奢侈的高樓建築旁邊又有破爛的民宅,還把居民區的高層建築放在遠離市中心的市郊,四周缺乏商業和基本的生活設施,只見孤零零的一堆高樓。這種現象在中國的大中城市到處可見,只因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想盤活土地市場,但是由於土地公有制的障礙,至今見效甚微。
中國的資本市場同樣由於國有壟斷,缺乏競爭,效率很低。中國的銀行全都是公有資本,私人資本不允許進入。再加上金融業對國有企業的照顧,資金運用的合理性受限制,結果出現高利貸和低利貸並存的奇怪現象。民間借貸的利息高到30%以上(年息),而銀行提供的貸款利息率只有8%。這種低息貸款只有國企和優質客戶能夠享受,普通的民企望塵莫及。它們只能到半地下的金融市場找出路。我們喊了多年的利息率市場化化,就是要糾正這種不合理的資金配置。其根本的辦法就是金融業對民間資本開放,促進公平競爭。李克強總理已經著手解決民資進入金融業的問題,批了少數幾家民資銀行,但是進展緩慢。
三大生產要素,即勞動、資本、資源的利用,在中國的利用效率比較高,這是因為中國沒有西方國家裡強大的工會組織,也沒有過分的福利保障,市場是相當自由的。其他資本和資源的利用,由於公有制的關係,和西方國家佷不相同。中國的這種公有制有利有弊。在建設初期,強大的國家投入避免了基礎設施不足的瓶頸限制,保障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是其副作用則是在中後期的產能過剩,高投資未能惠及百姓,提高他們的消費,而是陷入投資自我循環的陷阱。這種經濟結構能不能引導中國進入高收入國家,並不令人樂觀。
所以中國經濟現在迫切需要結構調整,以適應成長期結束之後的新情況。這一調整要從GDP的分配開始,使全國人民所創造的財富,較多地分配給百姓,而不是國家,從而促進消費,減少投資,扭轉投資自我循環,陷入產能過剩的尷尬處境。只有國民收入中投資和消費的比例改變之後,經濟結構才有可能朝提高消費的模式調整。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總裁判 2017-1-8 04:33
中國模式是世紀之末的經濟和軍事發展特例,舉世矚目;但在世界歷史上只屬第二位。此類發展模式最早出現在歐洲,也就是德意志第三帝國,依靠行政力量集中資金、資源與勞動力,是強行推行以GDP為標的國家行為模式。
但兩者在發展形態上的區別在於:德國的社會動員之效果,落實到國家意志與動力;中國的社會動員之效果,落實在官員腐敗與人慾橫流。在發展技術上的區別在於:納粹第三帝國注重創新, 中國改革開放注重山寨。
回復 leeliu 2017-1-8 17:47
歷史已經證明了,華夏文明永遠笑到最後。任何與華夏民族交手的異族,都被融合了
回復 天國蜜女 2017-11-27 06:09
那麼長的文章,不容易。謝謝您。中國確實是例外。不要忘記,中國道德的墮落之徹底與火速也是舉世罕見。30年,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難說。畢竟人才是最最重要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7: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