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的政治改革該開始了

作者:chineseman  於 2012-5-31 20: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1評論

關鍵詞:中國的歷史, 政治

此文有些參考價值,儘管作者腦子裡「餘毒」還不少。
--------------------------------------------------------
 
中國的歷史,簡單一點兒,以1840年的鴉片戰爭為界,可以分成兩段。在這之前,幾千年不變,在這之後,幾十年一變。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基本上是個靜態的社會。自秦始皇統一六國,至西方列強撞開大清的國門,無論政治制度,社會結構,還是文化形態,從根本上來說,變化不大。

鴉片戰爭后,中國幾十年就是一變。有時候,變化太大,以致面目全非,讓人震驚。

作家余華以小說的形式描繪了這種巨變,短短几十年,「兄弟」兩個就經歷了完全不同的兩個時代,一個是「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時代,相當於歐洲的中世紀」;緊接著的,是一個「一個倫理顛覆、浮躁縱慾和眾生萬象的時代,更甚於今天的歐洲」。

「 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

回顧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歷史,就會發現,從1840年到現在,一百多年間,面對西方列強,背負積弱的中國,為了自救,為了生存,為了自強,中國人民走了許多彎曲的道路。

自1840至1949年,大約一百年的時間,中國人民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雖然艱辛,基本上是順利的。

從1949年開始,中國歷史的進程,就走了一個很大的彎路。為此,中國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直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由鄧小平掌舵,中國這艘巨輪才慢慢駛入其應循的歷史航道。

在經過三十多年經濟改革和開放后,現在,中國到了另一個關鍵路口,也就是,社會的開放和政治的改革。中華民族面臨又一個重要抉擇,何去何從,考驗著中國人,特別是那些「在其位」的領導人的智慧。

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國輸的很慘,租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顏面盡失。更慘的是,還不止於此,以後幾十年,中國像個衰朽的老人,在西方列強面前,隨時隨地的,任人欺凌,毫無招架之力。

面對列強,中國的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之慘敗,是因為技術落後,槍炮落後,西方人有堅船利炮,相比之下,我們的大刀長矛,焉能與之一爭高低。要「保種自強」,要維持大清的江山不倒,就必須船堅炮利才行。

於是,就有了「洋務運動」。一百多年後,我們稱之為「現代化」,稱之為「國防的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實際上,和「洋務運動」基本上是一回事。

回過頭看,洋務運動還是有聲有色,成績卓著的。既有魏源「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理論,也有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實踐。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這是第一次大規模的工業化運動。不幾年,就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以實力來說,當時中國的海軍位列世界第八。「船堅炮利」的夢想似乎就要實現。

設立總理衙門,派遣留學生,開始和西方接觸。翻譯西方文獻,引進科技成果,打開了西學之門。無論是軍事工業,海軍建設,還是民用工業,教育,通訊,鐵路,礦山,都有長足的進步。洋務運動給中國帶來了現代銀行體系,郵政體系,新學、新軍、新思想,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現代化距離。時至今日,洋務運動的影響依然存在,當時成立的一些機構和系統,延續至今。

可是,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三十多年處心積慮建成的北洋海軍遭受滅頂之災,洋務運動的成果也幾乎輸得一乾二淨。甲午戰敗后,很多人認識到,中國的落後,不單是實業問題,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制度問題,是政治體制的問題。

於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漸漸被擱置,人們開始談論「變法」,開始談論政治體制的變革。康有為提出了「君主立憲」學說,孫中山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主張。

有漸進的改良,也有激進的革命,還有熱血青年的暗殺行動,目的只有一個,改變政治體制。

在各種改制的努力中,漸漸地,革命的呼聲漸居上風。具體地說,就是孫中山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中國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辛亥革命成功之易,讓正在美國旅行的領導者孫中山也大感意外。實際上,那個時候,大清王朝已是搖搖欲墜,大廈將傾。所以,「被孫文的幾個口號叫垮了」。

推翻了大清,建立了民國。「城頭變換大王旗」。政治體制變了,許多的社會問題並沒有解決。隨之而來的是軍閥割據,經濟凋零,外強橫行,租界割地,外加袁世凱「八十一天的皇帝夢」。因此,有人說,「民國不如大清」。

陳獨秀,胡適等人認為,中國的落後,不只是槍炮問題,也不只是體制問題,而是文化問題。用當今知名政治學家Joseph Nye Jnr的話說,是「軟實力」(soft power)的問題。

這樣,就發生了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專制和獨裁;提倡科學,反對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如陳獨秀、胡適之流,「以科學的批評的態度,重新估定一切價值」。把「孔家店」里的罈罈罐罐全都拿出來,一個一個地全部丟掉。把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一概否定。

以白話文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確實讓人耳目一新。積累千年的迂腐之氣,被蕩滌。民族精神為之一振。

新文化運動還請來了「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可是,這兩位遠涉重洋來華的「先生」,來到孔家店的鋪子里,站在一圈又一圈拖著辮子的Chinamen中間,很快地,就不行了,嚴重地水土不服。

無論是「德先生」,還是「賽先生」,在當時的中國,排座次還輪不到他們。

在這個新舊交替的階段,進步還是有的,也是明顯的。比如,新文化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是因為有個言論自由的大環境。從民國建立,到1927年國民黨開始訓政,中國有過一段言論自由時期。1927年後,國民黨以黨治國,黨辦教育,言論就不自由了。

「辛亥革命」后,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中國該往哪裡去?孫中山說:「破壞難於建設」。其實,破壞難,建設亦不易。大清垮了,中國社會脫胎了,如何換骨呢?如何建設呢?

於是乎,各種的主義,各種的學說,便蜂擁而起。大部分是從西方躉來的,個別是從歷史故紙堆里撿來的,還有散裝進口然後在國內組裝,從西方拿來又混合我們已有的文化傳統的。

「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營造了社會的、文化的,甚至組織的氛圍,作了準備。

「新文化運動」的兩個旗手,陳獨秀和胡適,就選擇了各自不同的道路。陳獨秀傾向革命,以蘇聯模式,用武裝鬥爭,建立一個新社會。他的朋友胡適,則選擇改良的模式,希望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建立一個新中國。

經過幾十年的較量,馬克思主義漸居上風。到了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全國性的勝利,更為馬列主義的「正統」地位提供了政權保障。

在眾多的學說和流派中,為什麼中國會選擇馬克思主義呢?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共產國際的積極推動,包括經濟上的支持;陳獨秀的激進理想;其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傳統的大同思想相一致;其革命路線,和中國歷代農民起義的反叛精神和傳統,包括水波梁山那樣的綠林好漢,一拍即合。

實際上,中國共產黨所接受的馬克思主義,大部分內容,都是從列寧那裡批發來的,是經過列寧斯大林的加工、改造和再包裝的,應該稱為「列寧斯大林主義」才對。

中國之選擇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經過列寧斯大林加工改造過的馬克思主義,或稱為「列寧斯大林主義」,在中國播下了暴力革命的種子,同時,也為幾十年後的「不斷革命」,做了鋪墊。

1949年後的中共政權,就是傳統中國的政治文化與列寧斯大林主義相結合,產生的怪胎,其結果,讓中國走了很大的彎路,也給中國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損失慘重。

縱觀古今中外,新朝代建立后,首要的任務,就是「與民休息」,是「搞經濟建設」。

劉邦建立漢朝後,鑒於秦亡的教訓和當時社會凋敝荒涼,經濟蕭條,國力虛弱,遂採取道家「黃老之術」,「無為而治」的理念治理國家。

其後的各個朝代,唐、宋、明、清諸朝大多如此,經多年戰亂而立國后,將與民休息,恢復經濟,當作首要任務。

中國自1840年的鴉片戰爭始,就沒有停歇過。西方列強欺凌,國內軍閥混戰,日本人侵華,緊接著,又是國共內戰。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整個中華大地,真箇是生靈塗炭,哀鴻遍野。

「新中國」成立后的最初幾年,中共也是把經濟建設作為首要任務。因此,有人稱50年代初為「黃金時期」:政治趨於穩定,社會趨於和諧,經濟日漸恢復,整個中國,充滿了希望和熱情。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國民建設有聲有色,成績斐然。

無奈,共產黨天生就是一個革命的政黨,時隔不久,黨的領袖毛澤東就丟掉「經濟建設」主題,回過頭抓起了過時的「繼續革命」。

既是革命黨,就要有革命的對象。外界的對象不存在了,就要從自己的隊伍內部去尋找革命的對象了。

這一次,共產黨是要革自己的命了。

57年「反右」,讓一群嘰嘰喳喳的知識分子閉上了「鳥嘴」。58年的「大躍進」,實際上是毛澤東革命的狂熱和幻想的畸形表現。隨之而來的,是餓死幾千萬人的「三年大飢荒」。62年開始,毛澤東從「二線」返回前台,一方面,再也沒有考慮過退休問題,另一方面,以「摻沙子,挖牆腳」等手段在黨內各路出擊,折騰個不停。直到66年開始的「十年文革」,更是將中國送上萬劫不復的地步。

政治上,高崗饒漱石,章羅聯盟,彭黃張周,劉少奇鄧小平,「林副主席」,一個個的「反黨集團」被揭發,摧毀,維護了毛澤東至高無上的地位,經濟上,到了崩潰的邊緣。文化上,中華民族五千年來賴以生存的儒家文化根基,人文道德基礎,被連根拔起,倍加羞辱。

如果一定要找出歷史間有什麼聯繫的話,簡單地說,「紅衛兵」就是穿著綠軍裝帶著紅袖章的「義和拳」,「文化大革命」就是「新文化運動」的走火入魔。

毛澤東說,「與人斗,其樂無窮」。可是,他老人家忘了,「天子一怒,伏屍千里,血流成河」。上至國家主席,黨的總書記,公安部長,甚至寫進《黨章》的法定接班人,一個個都無法自保,社會底層那些「命如草芥」的小民百姓,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現在,回過頭去,看看中國1957年後所走的道路,不禁讓人直冒冷汗。三年大飢荒,四千多萬人餓死,可是,中國沒有發生任何的暴動,也沒有出現農民起義。「一窮二白」的中國,雖國庫空虛,人民窮困,卻好大喜功,外強中乾,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同時為敵,被兩面夾擊,竟沒有被擠垮。十年文革,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同事互相揭發,朋友競相告密,割裂了文化傳統,衝垮了道德底線,可是,中國卻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社會震蕩。

二十多年的時間,中國政治上處於一種瘋狂狀態,精神上處於一種歇斯底里的癲狂狀態。

中國沒有被撕裂,是因為中國的人民。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溫順善良。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逆來順受。也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忍受痛苦和苦難。

慶幸的是,毛澤東屍骨未寒,他的江婆娘和那幫「小左」們,就被「雙規」了,真是「天意難違」。

在走了幾十年的彎路之後,在屢遭重創幾近滅頂的時候,中國重又挺起遍體鱗傷的虛弱的身子,開始了經濟建設。

這要感謝小平!

小平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敢於把黨內的那些「七老」「八少」叫過來,對他們說,我們過去走錯了,那條路走不通,從現在起,我們要走另外的路。這條路,他們稱之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際上,明眼人都清楚,那是「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許多方面,比資本主義有過之而無不及。

史學家唐德剛說,革命容易,因為那是革別人的命。改革不易,因為要否定自己,從頭再來。翻翻中國史書,那些變法改革者,從商鞅到王莽,從王安石到張居正,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

鄧小平這個「黑貓白貓」論者,是個務實派,他認為,首先要讓老百姓吃飽肚子,不然,就無人可治了。所以,「凡是派」的那條路是走不通的。

隨後幾年,老鄧提出了一系列的務實的主張。「黑貓白貓論」是其一,「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其二,「發展是硬道理」是其三,「韜光養晦」是其四,「一國兩制」是其五,還有很多。

不僅如此,他還一次南巡,再次南巡,其目的,就是要讓中國這趟晚點的火車,沿著他設計的路線前進,不再走彎路,不再勞民傷財。

隨著經濟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各種問題也就出來了:貪污腐化,官商勾結,貧富懸殊,等等。社會上就出現了不滿,就發生了抗議。從1986年的「自由化」運動,1988年的學潮,最終導致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

時至今日,二十多年過去了,放在歷史的天平上,鄧大人處理「天安門事件」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許多人認為「獨裁」的蔣委員長,只是用高壓水龍頭驅散遊行的學生。再往前,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面對無辜被槍殺的抗議學生,長跪不起,從此終生食素,以示懺悔。鄧小平竟以軍車坦克沖向學生,以致死傷人數至今不知。

鄧大人你可以採取別的辦法嘛!比如,用高壓水龍頭,把學生沖回學校去。

可是,有一點,需要承認,「天安門事件」過後,中國並沒有陷入混亂。這裡,除了共產黨一以貫之的高壓政策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當時的中國,剛剛從動亂年代過來,人心怕亂,人心思穩,是社會的大趨勢,再說,對於官倒,對於腐敗,對於貧富懸殊,雖然不滿,還在能夠忍耐的限度之內。

所以說,「天安門事件」的處理,給中國換來的是至少二十年的穩定和發展。(這點作者自相矛盾。作者既然說「中國沒有被撕裂,是因為中國的人民。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溫順善良。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逆來順受。也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忍受痛苦和苦難。」既然中國人民不是「中東人民」,那麼為什麼就認定如果當時鄧小平退休,趙紫陽掌權,就會導致動亂呢?)

看看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就會明白,無論什麼時候,中國一旦亂起來,沒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是平靜不下來的。剛從「文革」噩夢中過來的人們,怕「亂」之心尤甚。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時光到了今天,中國到了又一個十字路口 -- 政治改革的路口。

現在的中國,問題成堆:貪污腐敗,貧富懸殊,社會不靖,道德滑坡,國富民窮,官僚壟斷資本,國家資本主義,等等。對這許多的問題,普通大眾的忍耐程度已達極限。

舉國民怨沸騰的一個例子,就是因拆遷導致的自焚。從前,人們是上訪,要「討個說法」。後來,人們是請律師,要「對簿公堂」。現在,走投無路了,只有一死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當治下的老百姓連死都不怕的時候,這個社會的矛盾就要激化了,就快到沸點了。

另一方面,政治和經濟,原是一對難兄難弟。縱觀古今中外,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是政治上封閉,而經濟持續發展的。也沒有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了,政治上還持續封閉的。

政治改革是鄧小平遺留下來的問題,也是單憑發展經濟無法解決的問題,現在到了必須解決的地步。鄧小平可以等,可以拖,現在,再拖下去,可能會發生社會動蕩。

許多的社會事件都說明,只改經濟,不改政治的改革之路,已經到頭了。

同時,自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解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吃飯問題。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明顯增加。政府手中的資源,包括政府的抗震能力,都有所增強。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說明了這一點。

檢討一下最近發生的幾件事,更說明,政治改革的迫在眉睫。

第一件,薄熙來事件。無論在黨內,還是在黨外,無論對黨內大大小小各級官僚,還是對黨外普普通通各界群眾,這次薄熙來事件所產生的震蕩,所帶來的衝擊,都不亞於1971年的那個「林彪叛逃事件」。

被《黨章》確定為接班人的林彪,突然叛逃,給全國人民的打擊可想而知。人們開始懷疑「文化大革命」,也開始懷疑「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當然,受打擊最大的,還是毛澤東,以致身體每況愈下。

這次發生的薄熙來事件,如果放在三十年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活躍這個大環境下,影響就更大。對黨外群眾,會讓他們聯想起過去幾十年來,共產黨的一貫表現,對「我黨」的偉大、光榮、正確,對共產黨的本質、合法性和代表性,產生懷疑。對黨內各級官僚來說,他們對「我黨」領導層的思想和行為,對「我黨」的內部運作程序,對「我黨」與群眾和社會的距離,也會重新定位,再三思考。總之,這次事件會大大削弱共產黨存在的社會和法理基礎,也會使「我黨」更加孤立。

近年來,普通民眾對自己的公民權利的維護,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除了各地因拆遷引發的抗爭事件外,烏坎村是另外一個突出的例子。連老實巴交的農民,也開始要人權了,也開始要保護自己的權利了。還有陳光誠事件的餘波。這個陳瞎子,對於許多的社會和政治問題,竟然比我們「明眼人」看的還清楚。雖然是瞎子,卻能夠從山東跑到北京,而且,還能跑進美國大使館,又進一步跑到美國。這個事件說明,黨和人民,政府與民眾的對立,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

隨著「我黨」 -- 還有「人民政府」 -- 與老百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維穩」的費用也就不斷增加。在很多地方,「嚴防死守」的「剛性維穩」成了對付百姓的主要手段。結果,「手段」越來越多,越來越流氓化,卻越「維」越不「穩」。按下葫蘆起來瓢,各地官民衝突事件層出不窮。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各種信息的傳播會更快。中東的茉莉花革命,台灣的選舉,這些「不利」的消息,很快就會傳到中國。「微博」也讓很多的草根一呼百應。雖然有網路封鎖,有「五毛黨」,信息時代的大趨勢,是無法阻擋的。

胡錦濤和溫家寶上台時,許多人對他們寄予厚望,稱之為「胡溫新政」。不久,他們就失望了,因為在許多方面,胡溫均無所作為。

現在,在中共「十八大」召開前夕,在中共領導層換屆之際,整個中國大地,凝固的政治氣候,與1992年鄧小平二次南巡前無異。

就在這時,發生了王立軍事件,繼而帶出薄熙來和他的妻子谷開來。這些事件,在引發國內外震驚的同時,也為中國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契機。

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要選哪條路?如何利用這一契機,推動政治改革?對中國的領導人,是一重大考驗。

借三十年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成果,把中國社會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新的高度,此其時也。

也只有政治改革,才能解決這些棘手的社會問題,也才能推動經濟改革繼續前進。

政治改革,最好的選擇,是漸進式的改革,或稱為「改良」。

前面談到,縱觀中國歷史,無論是社會還是政治問題,一旦出現大的動作,一旦亂起來,往往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安定下來。

回顧過去一百多年,中國社會一直處於動蕩之中,人民也因此受盡苦難。

既要改革,又要保持某種程度的社會穩定,唯一的選擇,就是杜導正所說的「碎步式的改革」了。

現代化是一個過程。同樣的,政治改革也是一個過程,而且,很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會有反覆,也會遇到各種阻力。

換句話說,同任何形式的改革一樣,政治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朝著那個目標前進。在改革的同時,修正自己前進的路線。

許多的社會問題,在激化之前,採取疏導的方法,將之化解,對於維持社會的穩定,會有好處。不然,各種各樣的社會和政治問題,越積越多,任其糾纏一起,最後總體爆發,結局會難以收拾,就會引發社會動蕩。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同樣重要的是,英雄要能抓住「時勢」,會利用「時勢」,才能成為英雄。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就是抓住了日本侵華這個有利時機,「七分發展,兩分宣傳,一分抗日」,在後方不斷地擴大地盤。慢慢坐大。接著,就可以和蔣介石舉行「重慶談判」,並進而建立「新中國」了。

英諺說,「制度是智慧和機遇的產物」(system is the child of wisdom and chance)。有智慧,沒機遇,屬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有機遇,沒智慧,則錯失良機,誤國誤民。

是走在時代的前頭,抓住時機,引領時代潮流呢?還是被動地跟著潮流打轉,結果,問題越積越多,被潮流吞沒呢?

這就考驗一個領導人的智慧了。

簡單地說,政治改革,就是個制度建設的問題。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這樣,社會的運轉,不因為一二領導人的更替,不因為政府的變動,而發生動蕩。這種制度的範圍很廣:官員的選拔和任免,權力的行使和監督,等等。

必須承認,這些年,中國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以接班人的選擇為例。毛澤東選了幾個接班人 -- 劉少奇,林彪,江青 -- 結果,都沒能接成班。鄧小平先是選定了胡耀邦和趙紫陽,又將他們一個個踢走,臨時選擇了江澤民,又隔代選定了胡錦濤。

現在,到了胡錦濤選擇接班人的時候,遇到的困難和制肘就比任何的前任都多。胡既不能像毛澤東那樣想選誰就是誰,也不能像鄧小平那樣隔代指定。他要在黨內的各個派別,各種力量之間尋得平衡,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即使自己不喜歡的人物,也必須接受。

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到江澤民,到胡錦濤,從他們選擇接班人的方式和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權力平衡,可以看出,中國還是有進步的。

只是,這種進步,還很不夠,還沒有到制度化的地步。所謂「制度化」,就是像日本那樣,首相一年換一個,一年換幾個,走馬燈似地,可是,他們的政治,他們的政府,乃至整個的社會,並沒有任何的動蕩。所謂「制度化」,就是像西方國家那樣,無論是總統,總理,還是首相,幾年就要一換,不能終身制。更重要的,換的過程,要透明,要讓大多數人說了算。不能搞黑箱作業,不能幾個人決定大多數人的命運。所謂「制度化」,就是,官員的權力要有監督,百姓的權利得到保護,

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和手段,就是民主。

中國歷史上,沒有民主的傳統。錢穆說,「中國政治上的傳統觀念,對一意見之從違抉擇,往往並不取決於多數,如西方所謂之民主精神。而中國人傳統,則常取決於賢人。春秋時即有『賢均從眾』之說。賢屬質,眾屬量,中國傳統重質不重量。中國人認為只要其人是賢者,就能夠代表多數。不賢而僅憑數量,是無足輕重的。」

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一直原地打轉的原因。許多的問題,歷經千年,仍無法解決。

如何才能保證所選的那幾個人是賢人呢?如何能保證這幾個賢人一直賢下去呢?怎樣對他們進行監督呢?任何時候,少數賢者的意見都能代表多數人的利益嗎?大多數人的發言權在哪裡呢?

解決這些問題,增加社會的開放度,增加政治的透明度,是個民主的問題,也只有通過民主。

這些年,在中國,有些人,特別是一些「在其位」的人,談民主而色變。他們認為,民主不適合中國,民主等於西化,等於美國化。

這讓人想到老和尚與小和尚的故事。小和尚要下山化緣,老和尚對他說,山下的女人是老虎。待小和尚下得山來,卻發現,山下的這些老虎女人不僅不吃人,還挺可愛。

這些年,中國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留學生「和尚」湧出國門,來到西方,從美國,到歐洲,到澳洲,到日本。學成后,不管回國與否,多數人發現,西方的「民主」,雖不十全十美,絕對不是老虎。很多的時候,還很可愛。

除了這些留學生「小和尚」以外,這些年,還有中年和尚,老和尚,有權的和尚,沒權的和尚,紛紛下山,走出國門,親眼看過西方的民主,很多人的結論大體相似:挺好!挺可愛!

很多有錢有勢的「和尚」,把老婆孩子送下山去,移居國外,自己則回到國內,躲在山上,繼續當和尚,繼續「撞鐘」,成了「裸官」。

就連體制內的學者,如俞可平之類,也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

胡適先生說:「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習慣性的行為」。這種「生活方式」的養成,這種「習慣性行為」的訓練,都需要長期的努力。不是說,我們今天改了選舉制度,明天就民主了。

對於我們這些「天朝遺老」,「東亞病夫」,困難會更加地多。沒有幾十年,上百年的努力,民主是不會成功的,是不成熟的,是會出問題的。

很多人說,民主不適合中國。這是無稽之談。不是民主不適合中國,而是中國不適合民主。需要改變的,是中國的現狀,而不是民主的理念。民主是一種普世價值,就像尊重長者,關心婦女,保護兒童一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會,都會尊重這些普世的價值觀念。

民主這種普世價值,就像奴隸制要消滅,婦女要有選舉權一樣,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都會達到這一步,雖然時間有早晚,路徑有不同。

民主化不等於西化,更不等於美國化。試看,從西方到東方,那些實現了民主的國家,每個國家都是不一樣的,沒有一個國家和別人相同,更沒有一個國家是全部照搬美國的民主。

我們中國的民主,也不會照搬任何一個國家。將來,中國大地上出現的民主,肯定是中國式的,穿著中山裝的民主。

但是,不管其表現形式如何,民主的實質,都是一樣的。

唐德剛認為,中國這條萬噸巨輪,自1840年後,就進入了「歷史的三峽」。在三峽中行駛,一會兒激流險灘,一會兒暗礁密布;時而「左行」,時而「右傾」。

要到這個世紀的中葉,我們這條巨輪才會駛出三峽,完成歷史的蛻變。然後,就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了。

倘如此,則中國幸甚,中華民族幸甚!
 
華夏文摘 路新 文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1 個評論)

回復 老君岩 2012-5-31 21:21
完全不對。在農民造反、蒙古人和滿族人入侵的時候變化還是很大的。
回復 徐福男兒 2012-5-31 22:02
政治改革,靠誰?胡溫?習李?還是另外的誰誰?
回復 笑臉書生 2012-5-31 22:12
姑妄看之
回復 閑雲野鶴一忽悠 2012-5-31 22:25
的確有很多值得商榷的空間,有些恐怕並非餘毒,而屬局限罷
回復 解濱 2012-6-1 00:11
不敢奢望。
回復 無為村姑 2012-6-1 03:30
A good hope~
回復 chineseman 2012-6-1 06:53
老君岩: 完全不對。在農民造反、蒙古人和滿族人入侵的時候變化還是很大的。
我猜他的意思是國家體制 - 一個皇帝幾個大臣的家天下。
回復 chineseman 2012-6-1 07:00
徐福男兒: 政治改革,靠誰?胡溫?習李?還是另外的誰誰?
不好說。毛時代人怕也不會想到後來人會把毛那一套全改了吧?
我覺習比胡會強。
回復 chineseman 2012-6-1 07:01
笑臉書生: 姑妄看之
只能如此。
回復 老君岩 2012-6-1 23:20
徐福男兒: 政治改革,靠誰?胡溫?習李?還是另外的誰誰?
三個字:馬英九!
回復 綱舉目張 2012-6-22 03:27
chineseman: 不好說。毛時代人怕也不會想到後來人會把毛那一套全改了吧?
我覺習比胡會強。
習將來可能會非常不平凡.政改應該先從憲法開始.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6: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