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世界傳世經典照片欣賞

作者:愛在他鄉  於 2007-12-19 23: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世界傳世經典照片欣賞


全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國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
-

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1905年9月18日—1990年4月15日),電影女演員。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逝於美國紐約。她是電影史上最著名的女明星之一。主要作品:
肉與魔(導演:克拉倫斯·勃朗;其它主要演員:約翰·吉爾伯特)
1928年 聖潔女(導演:維克多·斯約史特洛姆)1929年 吻(導演:雅克·費戴爾)
1930年 安娜·克里斯蒂(導演:克拉倫斯·勃朗)
1932年 大飯店(導演:埃德蒙·古爾丁;其它主要演員:瓊·克勞馥,約翰·巴里摩爾,華萊士·皮萊) 1933年 瓊宮恨史(導演:魯本·馬摩里安;其它主要演員:約翰·吉爾伯特)1935年 安娜·卡列尼娜(導演:克拉倫斯·勃朗) 1936年 茶花女(導演:喬治·顧柯;其它主要演員:羅伯特·泰勒)
1939年 妮諾契卡(導演:厄恩斯特·劉別謙)
1941年 雙面夏娃(導演:喬治·顧柯)
|

瑪琳·黛德麗1901年生於柏林一個貴族軍官家庭,原名瑪麗亞·瑪格達琳娜·馮·羅施。她先在雜耍劇團擔任芭蕾舞演員,后又進入萊哈特戲劇學校學習,並參加舞台戲劇演出。1922年進入電影界,拍攝有《愛情悲劇》、《沒有歡樂的街》、《電氣咖啡館》、《潘朵拉的盒子等》。


本名:Madonna Louise Veronica Ciccone  昵稱:The Material Girl
生日:1958年8月16日  星座:獅子座  身高:162cm
金球獎音樂和喜劇最佳女主角獎(《貝隆夫人》,1996);
格萊美獎最佳舞曲專輯(Ray of Light, 1998);
格萊美獎最佳電影歌曲(Beautiful Stranger,1999)

傑奎琳·肯尼迪 史上最受推崇的美國第一夫人.

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 ),南非首位黑人總統(1994-1999在任)。
1918年7月18日,納爾遜·羅利拉拉·曼德拉出生於南非特蘭斯凱的一個大酋長家庭。1938年進入黑爾堡大學學習,因抵制校方選舉學生代表活動,被中止學業,后就讀於威斯特斯蘭大學,獲法學士學位。1944年曼德拉放棄繼承父親的酋長地位,參加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參與創建國民大會青年聯盟。1951年任該青年聯盟主席。1961年,曼德拉組織非國大軍事組織「民族之矛」,擔任國民大會軍事總司令,轉入地下從事武裝鬥爭。1962年,曼德拉被捕,以「煽動罪」和「非法出國」被判刑5年。1964年在獄中又被控以「陰謀暴力推翻政府」改判無期徒刑,后被逐放、關押在大西洋的羅本島,在獄中堅持鬥爭。
1990年在羅本島監獄被監禁27年之後,曼德拉被德克勒克政府無條件釋放,再次當選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1993年,曼德拉和當時的南非總統德克勒克共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1994年,非國大在南非歷史上首次多種族共同參加的大選中獲勝,曼德拉當選總統

這個戲劇性的場面,很像是畫家德·希里科擺弄鐵路運輸的造型擺砸了,把火車頭栽了下來。車頭上方的車站大鐘,還像往常一樣為人們的事務計數著時間。事件不僅在當時有新聞價值,就是到了超現實主義階段也未減身價,到那時,它又象徵著現實生活出了天大的問題。能用膠片捕捉到這樣的場面簡直是個陰謀,因為早期的報道攝影通常依賴這種可以預見的、會聳人聽聞的事件,如飛機起飛和熱氣球出發等。法國攝影家和收藏家們一直非常喜歡奇異的照片,因為它們代表了一種顛倒的或可供選擇的歷史,就像由熱情的票友串演的戲一樣別有風味。這張非常有名的照片是利維父子的藏口 。利維父子是一家照相館的字型大小,1970年併入羅傑·瓦萊工作室。


提諾斯是西方人最愛的愛琴海島嶼之一,每到夏季,中、北歐的遊客蜂擁來此,享受[4S]———明媚陽光(SUN)下,躺在沙灘(sand)做日光浴,擁抱海洋(sea)裸泳,享受我發色情,舉報我吧(sex),人生如此,也夠精彩、夠酷的了.
提諾斯有不少傳說神話。傳說提諾斯島是海神波塞頓(Poseidon)在與其父執輩戰爭時,擊斃巨人後落到大洋中的一塊屍骸,而提諾斯這個名字則源於島上的英雄Mykons。據說,他是和寧芙女神的孫子.

1948年,工業大蕭條其間紐約的一角.

秘魯,通往庫斯克的山路上,男孩吹起了短笛。這是一幅田園牧歌的小景。國際攝影記者比肖夫拍了許多感人的兒童照。他把孩子們當做美好未來的象徵。比肖夫是個耽於幻想的人,想看到世界重歸於文明,認為攝影會指明達到這一理想的途徑。他報道過朝鮮戰爭,也報道過印度支那戰爭。然而,他更喜歡的題材還是家庭和社交生活,因為這些題材訴說著延續性。他不喜歡極權主義者們讚賞的那種翻天覆地的革命。他拍了許多樂師、舞蹈者和一些古風猶存的社團的文化生活。他在傳統的倭國發現了這種古風猶存的範例,並以此為主題作成一部重要的書,於1954年出版。同年,比肖夫在安第斯山區一次車禍中遇難,時距拍攝這幅照片不久。

60年代,一個外國人眼中的北京

60年代末,法國的巴黎路上幸福的年輕人.

吉普賽的營帳,特倫托(義大利)貝倫哥•加丁,賈恩尼 2006-4-12 17:58:32. 吉普賽樂師需要知道該以怎樣的姿態面對觀眾,即使排練房如此簡陋也得湊合著演練一番.
永遠的經典-奧黛麗-赫本
出生地:比利時布魯塞爾
《驚才絕艷》《艾麗絲-亞當斯》《綠色公寓》《蘇格蘭的瑪麗》《撫育嬰兒》《假日》《費城故事>
《薩布瑞娜》《戰爭與和平》《滑稽的面孔》《字謎》
《蒂法尼的早餐》《下午的愛情》《孩子們的時刻《憤怒的巴黎》《窈窕淑女》《修女的故事》《血統》





由於戰爭而流離失所的柬埔寨母子.



G








抗美援朝戰爭時,美軍在仁川登陸后,百姓惶恐的表現.


越戰時,美軍士兵死後,留下的遺物中有他妻子兒女的照片)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15:3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