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張藝謀為什麼無法獲得奧斯卡獎?

作者:世路悠然  於 2007-11-24 13: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wen zhang|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天氣: 舒適
心情: 平靜

張藝謀為什麼無法獲得奧斯卡獎?

                                              2007-9-22   Jeffrey wang

談 起張藝謀就會聯想到他拍電影里非常大膽的「紅」,波瀾壯闊的色彩,背景俯深。畫面非常的唯美又具有深沉大氣讓人難以忘懷,給人以非常壯闊的視覺衝擊與氣 勢。具有非常強的震撼力。他早期的影片充滿著濃濃中國鄉土情味,《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都具有 相當的藝術水準。《大紅燈籠高高掛》熄滅燈籠的鏡頭和透出的一種歷史、文化、傳統、封建的震撼感盡囊括在這一小小的場面里,《一個都不能少》里一幫純樸得 讓人流淚的孩子莊嚴仰望國旗升起。我相信如此好鏡頭和場面將會是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直到後面拍的《英雄》儘管非議眾多,但我仍然認為是一部非常好的詮釋中國文化的功夫片。作 為當時中國影史投資最大的電影,《英雄》在西方受到廣泛好評,但由於電影本身的故事情節對於西方人來說有難以理解的地方也有不盡合理的地方,即便西方人了 解中國文化但也難以理解電影的內容和不可理喻的精神實質,所以許多西方觀眾只為電影的圖像美感嘆為觀止。連北美影評人極度熱評《英雄》的華美。美國最具影 響的影評家Roger Ebert認為,《英雄》在結構上模仿了黑澤明的《羅生門》,但張藝謀第一次使武俠電影具有了詩意。可最後到看了了張藝謀近期的片子《滿城盡帶黃金甲》,《千里走單騎》,讓人深刻感受到「江郎才盡」。

就連張藝謀自己在今年威尼斯電影節都說:「像李安那樣能拍中文、英文電影,在東西方世界里遊刃有餘地行走的導演,恐怕華語影壇里只有他一人,我是比不上的。這 正是張藝謀對西方文化的沒有很好的學習和了解,更沒有此意識的重要原因。可以說如果無法把握西方的深沉文化的根源、及精神實質,張藝謀幾乎不可能獲的奧斯 卡獎。其實,在他的電影里除了缺少一種精神實質之外,電影的其它方面他都已經具備甚至超過奧斯卡水準。記者採訪他時,他誠實地說:「我現在也在爭取進步 呢,多看書、看資訊,保持知識常新。拍電影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十年磨一劍,別指望用這劍把別人都幹掉,沒這麼牛的事兒發生。」他又錯了,看書和在他所處的 環境,更重要的是如果他無法頓悟出在人類的倫理道德之外有一個超越的世界、和絕對真理,他根本就無法理解西方普世的精神實質,更不可能攀登另外一個高峰。

究 竟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實質讓他就差一點點就可登上電影藝術的最高殿堂?深入研究,由於我們的文化里缺乏「外在的超越,和一種信仰層面的敬畏」的概念。我們國 家的倫理道德會很多僵化和偏頗的現象。人的罪惡出現時會顯現出無法無天,甚至會發展到「造神運動」,把皇帝造成了神去跪拜,把皇帝稱做「萬歲」使君王神明 化。在文革中人們把領袖也神明化。我們燦爛、優秀文化里最大的一種缺失就是因為在我們的國家民族裡沒有一把讓人最高敬畏的利劍在人的精神實質里。很容易造 成「人的無限化,小到一個人內心面對的困難,大到一個民族的災難時刻。總渴盼人內在的自我拯救,或是寄望某為偉大人物的拯救。如一位非常有名學者所說:『中國人的悲劇是沒有上帝的悲劇,這樣會導致我們文化和人的精神里缺乏一種對人內在限制的覺醒。這就容易我們文化以道德人格為核心的自我拯救文化。以至於我們的儒家、佛教等把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格自我完善化、通過修鍊使人能自足。它作為以種主流文化被肯定、無條件的傳承下來而我認為這種對道德人格的依賴,是社會的變革依賴某種掌權者的道德人格上,而不是寄托在制度上。這就是我們人治、三千年封建社會延續的、傳統的根源吧

另一方面,由於人對人本身的限制缺乏警醒,總是期望人的自律與改造,而我們的文化里又缺乏人性「罪」的概念。因此我們的民族缺乏一種內在的而又自覺的「懺悔精神」。它不同於西方文化的根源里有一個緊箍咒-----信仰,所有的倫理道德規範都必須在神的絕對真理之下被檢驗、別修正。在基督教信仰里,所有的人都必須向上帝負責,沒有任何人擁有絕對的權柄,也沒有人可以濫用。

聯繫上述的觀點,再去聯想《英雄》影片有不同解讀,影片中強調的在意念中過招劍術、書法的相通,以及人劍合一心中無劍」背景音樂的古錚等等,都很好地表現了中國文化。讓人看到東方哲學中那種武俠精神,而且也抓住了是金庸和古龍的武俠精髓。但從一個人如果能夠駕馭東西方不同文化角度來看,很自然就對影片《英雄》結尾聯繫西方文化、西方的一種精神實質背後信仰就有了不同解讀。例如:秦王悟出了殘劍的字之後,所發出的一番高論。讓觀眾明白了這一層,那麼故事的結局——無名放棄對秦王的刺殺——其實就這種思想的邏輯結果。非常符合中國人心理,那種大義凜然、放棄自我、犧牲個人,維護國家的統一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這非常符合我們國人的心理,也非常到位詮釋東方的哲學。但,西方文化角度審視,看了之後覺得很奇怪。他們可能認為「無名」這種拯救方式,是拯救不了個人、也拯救不了國家的。因為在西方以基督教文化觀念里。他們認為俠 客是人並不是上帝,也不是的可以萬能。因此在他出手拯救他人的時候,就不得不加上人為屬性的其它因素,比如:智慧、運氣,或者情感、意志等等。而且因為同 樣的原因,即英雄也只是人,所以他自己也往往需要被拯救。其結果可讓我們人性無奈發出一個震耳欲聾的聲音:他們拯救不了國家也拯救不了自己。 

第二,西方精神實質的根源----信仰促使民眾思考、意識與行動:社會的變革不可能依賴某種掌權者的道德人格上,而是寄托在制度上和人對神的信靠上。而這個英雄人物卻安在了秦王身上。我們可試想一下,武俠原本的行俠仗義,是人們對這種生存困境的另類寄託。但就在這對拯救的另類盼望中,絕望一定成了主旋律。我們的心在傾聽影片結尾的音樂----在被譽為20世紀最浪漫的小提琴家帕爾曼演繹的背景音樂下男女主人翁都自殺了。「無名」也在自己的顧全大局、大義凜然中被秦王一聲令下留下一個偉大的「箭影」。這一切將變成一個絕望的旋律在歷史中迴響。

   也恰如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原聲音樂獎的譚盾所對張藝謀評價中說:「他是一個英雄,這個人他就是想當英雄。他非常非常的自信,也非常非常有手段,就是用藝術的手段,如何去實現他的理想。」其實,我認為他就是「無名」,張藝謀沒有意識到缺失上述所說的精神實質的代價就是看不到彼岸世界,他更不可能想象彼岸將會有一片要大得多的海闊天空。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1: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