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生物聲學-----貓頭鷹的神奇聽覺

作者:Hongenpei  於 2008-1-12 03: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貓頭鷹是人們比較常見的一種鳥類,在夜間或黃昏出來活動獵食。貓頭鷹的視力很強。貓頭鷹的眼睛構造特殊,與一般白天活動的各種鳥類不同。在貓頭鷹的視網膜上,分佈著兩種感覺細胞——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視桿細胞對光線有很大的敏感性;視錐細胞有感覺顏色的能力。貓頭鷹眼睛的特點,就是視桿細胞特別多,視錐細胞特別少。所以,每當夜幕降臨或晨光曦微的時候,它能夠看到我們所能看到的一切,從而進行捕食和避敵等活動。

科學家曾對長耳鴞作過試驗,發現其能夠在全黑的環境里捉到活的老鼠,也能夠在只有微弱的光線時發現死老鼠,若換作人類,就必須增加10-100倍的光線才能看到。曾有這樣一種假說,認為貓頭鷹的眼睛有高靈敏度的感光和感熱器官,能在冷土地的背景上發現老鼠的熱身體。但實際上貓頭鷹的眼睛不僅看不見紅外線,而且不能感受紅光。換句話說,貓頭鷹不僅看不見暗室中的老鼠,而且看不見紅光照射下的老鼠。為此,科學家斷定,在漫漫秋夜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貓頭鷹只能靠聽覺捕食。而貓頭鷹判斷獵物位置的精確度實在驚人。有人曾做過如下試驗:在豢養貓頭鷹的室內地板上灑滿木屑,木屑下面安放幾隻小型揚聲器,只要某隻揚聲器一發出模擬老鼠的吱吱叫聲,貓頭鷹立刻就俯衝過去準確地將揚聲器抓住,就跟在自然環境中逮老鼠一模一樣。

 那麼,如何解釋貓頭鷹這種出色的聽覺能力呢?原來貓頭鷹的聽覺器官在構造和功能上都有不少特點。首先,貓頭鷹耳孔周圍長著一圈特殊羽毛,形成一個測音喇叭,大大增強了接收到的聲音。大耳貓頭鷹的鼓膜面積約有50平方毫米,比雞的耳膜大一倍。而且貓頭鷹的鼓膜是隆起的,這樣又使面積增加了15%。同其它鳥類相比,貓頭鷹中耳里的聲音傳導系統更為複雜,耳蝸更長,耳蝸里的聽覺神經元更多,而且聽覺神經中樞也特別發達。例如貓頭鷹的前庭器中含有16000~22000個神經元,而鴿子僅有3000個。其次,貓頭鷹在判斷聲源方面也高人一籌。當聲音傳來時,靠近聲源的那隻耳朵接收到的強些。這種極其微小的音量差,能使貓頭鷹確定聲源位置。而這在物理學上講,叫做多普勒效應。由於貓頭鷹的聽神經機制特殊,其辨向能力要遠勝過其它鳥類。此外,貓頭鷹的聽覺對頻率為300~7000次/秒的聲波最敏感,而老鼠及其它嚙齒類動物的叫聲剛好都在這一範圍之內。貓頭鷹除了眼睛,耳朵特殊以外,全身還長著鬆軟的深色羽毛,飛起落下的聲音很小,加上頭頸轉動靈活。這些獨有的適應特徵,保證它夜間發現鼠類時,能夠聽得真,看得准,抓得住,吃得著。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4 03:3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