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優秀回聲建築
到過北京天壇公圓的人,無不為古代回聲建築群之宏偉、奇妙而讚不絕口,它堪稱為世界級的藝術。天壇公圓內的迴音壁、三音石和圜丘,是我國古代建築聲學領域中的奇葩,是運用聲學原理的絕頂傑作。
迴音壁是直徑為65米的光滑圓壁,當你倚牆細語,它可以將你微弱的聲音沿壁傳播到一、二百米遠的另一端,同時也可以傾聽他人從遠處牆旁傳遞來的聲音。這種奇妙的現象是屬於聲學原理中的聲波反射。聲音在圓形或大凹面體型中會發生沿邊反射。只要你倚俯在她的身旁,儘管是「竊竊私語」,也會被她泄露「天機」。不論是大人小孩,不管是中國人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都會對這神秘而不能理解的奇妙建築發出由衷的讚歎。
所謂三音石,是指壇下的第三塊條石,上寫「三音石」三個大字。站在條石上對天空大喊,你就象站在山谷之中,可聽到連續不斷的迴音。有人稱之為「疊音」。
圜丘,就是在祭天台正中的那塊圓石,也叫「天心石」。當你站在此處對空中大喊,你會感覺到好象把自己的聲音傳遞到宇宙之間,再折射回一道道迴音。有人稱之為「空音」。
以黑龍江大學俞文光教授為首的課題組,運用現代先進測試儀器,曾對天壇聲學現象,進行全面的聲學測試。最後確定並完善了中科院院士湯定元先生關於迴音壁的傳聲機理、三音石的回聲機理,並揭示了天心石的回聲機理。該課題組首次在皇穹宇內發現了另一個新的聲學現象-----「對話石」。當你站在皇穹宇殿前甬道的第18塊青石上說話,聲音竟能清晰地傳到相距各36米遠的東西配殿的東北角和西北角。而在這兩個配殿的東北角和西北角說話,也能於這塊青石上,聽得真真切切,有如電話在握,雖然在說話時,雙方誰都看不見誰。而在其它環境中,保持相同距離和聲強,卻難於聽請彼此話音。據悉,「對話石」是天壇建成500年來首次被偶然發現、命名並被「破譯」其傳聲機理的。
皇穹宇內這塊青石暫被命名為「對話石」,它與已被認可的迴音壁的迴音、三音石的疊音、天心石的空音,組成了天壇公圓皇穹宇的四大聲學現象,供人們研究、欣賞。
中國古代其它迴音建築或聲學奇觀
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無價瑰寶---迴音建築,遠不止天壇這一處。據現有資料,保留至今的迴音建築,除天壇外,還有四處。
第二處在山西省永濟的普救寺塔,又稱鶯鶯塔。人們將石投於塔前,聲音卻從塔后發出,石頭投在塔后,聲音則又在塔前響起。更為奇特的是,在塔的四周擊石拍手,便可聽到清晰的蛙音回聲;隨著位置的變化,這蛙音回聲也可以發生從空中或地面傳來的變化。鶯鶯塔建於隋唐之際,距今已有1300餘年的歷史。但鶯鶯塔的奇特聲學現象,知其名者眾,曉其理者稀。丁士章教授曾對其進行考察,認為:鶯鶯塔回聲效應複雜,建塔的青磚塗釉材料反射係數高達98%;塔檐每層的磚層數不同;每一層的磚檐距也不同,使磚呈角度不一的曲線狀,達到向一個反向反射的目的。從時間上看,13層塔檐的反射功效,在0.1秒的時間內反射回來,使「拍、拍、拍」的聲音聚成「哇」的聲音。只要在結構和形狀上稍有差錯,就不會發生這種效果。
與此類似的還有第三處,就是在河南省郟縣的蛤蟆塔,若用手掌拍塔身,隨即發出「呱呱」的蛙鳴聲。
第四處是在四川省潼南縣大佛寺的石琴,俗稱「七步彈琴」。當遊客從大佛閣右側穿過石洞,拾級耳上,步履觸處,咚咚聲響,猶如彈奏古琴。
第五處是在甘肅省嘉峪關內,朝東的大門內牆拐角處,堆放著一堆鵝卵石,撿起石子投向城牆,石子落在卵石上,便發出空山鳥語以及各種清脆的鳥鳴,鳥鳴還帶著山谷的迴音。當地人傳說,這是百鳥飛出關外最後的一次鳴叫。
中國的迴音建築,巧妙地運用迴音原理建造而成,充分體現了古代人的聰明才智和藝術技巧,不得不令人嘆為觀止和由衷的佩服。
前不久,在河北省的贊皇縣境內、太行山脈中的嶂石岩,發現一處巨大的天然迴音壁。迴音壁為一處弧形陡壁,高達100米,弧長300多米,弧度250度。遊人在一端發聲,或呼喊、或鳴掌、或敲擊,隨即在另一端傳回酷似原聲的迴音。
專家們認為:在300年前,山體幾經地殼的巨大變化,形成岩壁。此後,經過漫長濕熱雨林氣候水流作用,逐步使岩壁呈弧形。近二十萬年來的氣候變化,冬季岩隙里的水分結冰膨脹,使岩石裂隙擴大直至發生崩解,離水流中心越近,崩解程度越強,越遠則越弱,終究使迴音壁形成規則弧形。
迴音效果酷似原聲是因為弧形岩壁表面光滑,聲波傳遞迅速,聲音受到弧形岩壁的全反射,空氣中的聲頻幾乎原封不動地傳回原處。
這種大自然的傑作,在我國,還遠不止一處。
浙江省湖州黃龍山有一個聞名的響石山洞。洞中響石一敲,其音如鼓,如流水,餘音裊裊,經久不息,發聲之石稱為石鐘乳。含二氧化碳的地下水對石灰岩的溶蝕、搬運、沉積,可產生石鐘乳、石筍、石柱。那為何獨有石鐘乳有響石之音?這是由於石鐘乳的形成酷似冬天倒掛在屋檐下的冰棱,自上而下生長,倒掛在溶洞頂壁上。水滴從岩洞頂壁流下來,由於釋放出二氧化碳,不斷有碳酸鈣沉積出來,中間是水滴的通道,所以沉積只能在水滴流的四周進行,於是便生成了中間空的石鐘乳。石鐘乳中間的空洞有大有小,形狀也不一致,裡面充滿了空氣,象鍾或喇叭一樣。每當敲擊或有速度高的氣流通過,便會發出聲音。而溶洞又是天然的大音箱,響石一經敲擊,其聲在洞中迂迴振蕩,引起回聲陣陣,音響就更加優美動聽了。
無獨有偶, 安徽省靈壁縣原以產名石而得名。靈壁石又名「八音石」,謂擊之有音和鳴。不久前,在靈壁縣九頂山又出一塊珍奇美石。這塊美石長不盈尺,狀似湖中一小舟,顏色青潤,撫之若膚,四周邊沿呈桔黃色波盪紋,石上「峰巒」林立,數之,恰得七十二峰。這些「山峰」布局錯落有致,互相呼應,從不同角度觀賞,均感趣味橫生,真可謂八面來景。更有甚者,這塊靈壁石,若輕輕叩擊,幾乎一峰一音,至少可辨出三十多種美妙的樂音。至今,尚無人揭示其中奧秘,推測可能與不同的共振頻率有關。
我國湖南省慈利縣伏龍山腰,有一眼奇怪的聲控山泉。每到雨季,儘管四周山泉如注,這泉卻滴水不出;每當雷聲轟鳴,清澈的泉水便嘩嘩外流;雷聲一息,又滴水不漏。夏季伏龍山上旱得冒火,方圓數里河乾地裂,而這口山泉附近卻涼風習習。只要人在洞口叫喊,便有清澈的泉水奔涌而出,至今亦無合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