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的鐘聲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 張繼:楓橋夜泊
蘇州城外有個楓橋,楓橋附近有個寒山寺,寒山寺在夜半敲鐘。這在唐朝,是極平常的生活小景。中唐詩人張繼,某次外出旅行,乘船途中,臨時停泊在這裡,聽到夜半鐘聲,有感而發,寫下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張繼「為文,不雕自飾,丰姿清逈」,意思是說,他對字句好似不加雕塑,卻自然精警,講究巧妙的構思,捕捉美好的形象,錘鍊精粹的語言,以達到詩的完美境界。詩人躺在船上,對著芒芒夜色,不能入眠。上弦月在夜半時已經落下去了,天色暗淡。岸邊荒林之中,烏棲未穩,有時哇哇地叫兩聲,復歸寂靜。一個失眠的人對聲響非常敏感,就這一兩聲,也感到心煩意亂。詩中「月落」是所見;「烏啼」是所聞;「霜滿天」是所感。月落之後,昏暗的天空,秋江上凄涼的氣氛,寒氣襲人的滿天霜露,烏啼聲更帶來心中無明的哀怨,這聽覺、視覺和對溫度的感觸,心中的愁緒,交織成迷惘的景色。
「月落」句是廣闊的背景,而「江楓」、「漁火」則是船旁的近景。岸邊楓林,顯出黑黝的影子,遠遠近近漁船上的燈火,卻在寂靜中透露出一些生命的跳動。這時候,寒山寺的鐘聲,打破了夜空的沉寂,隨風飄出,被愁卧在客船上的詩人聽到了。這遲緩而沉重的鐘聲,使他猛地一驚,愈加感到夜的深沉,人的孤獨。這鐘聲對人們情感的作用,也象對物體一樣,相同的頻率,引起意味深長的共鳴。這鐘聲不僅震動了詩人,也震動了千百年來讀者的心靈。`
距蘇州城十里,楓橋鎮有一座寒山寺。在寒山寺的殿右後角懸有銅鐘一個。據說,寺中的原來的銅鐘被人運往日本。日本和尚山田寒山於明治年間前來朝拜時,聞訊后,發誓尋鍾歸寺。山田歸國后,遍尋不得,只好另鑄一鍾送歸。寺內的性空法師曾向來訪的日本客人介紹那首聞名中外的詩篇---「楓橋夜泊」。他說:張繼,字懿孫,襄州人,自幼有才氣,詩風爽利。張繼因安史之亂 ,未能入仕,心情苦悶。在他登到蘇州遊覽時,江天夜景於胸,寺廟鐘聲於耳,於是揮毫寫下了「楓橋夜泊」。他還針對寒山寺為何半夜三更打鐘的疑問,著重講道:唐代時,寺內在半夜敲的是辭舊迎新的鐘聲。詩的作者特意記述「夜半鐘聲到客船「,是以此表現辭舊迎新的光明和希望。張繼後來發憤讀書,果然考中了進士,走上了自學成才之路。
來寺廟的外賓,參觀訪問時,每人都爭著撞一下鍾。日本NHK電視台,曾特派專人前來拍片錄音,在日本播放。寒山古寺,現已成為中國人民和國際友人爭相遊覽的勝地;「楓橋夜泊」的詩韻,古廟裡的鐘聲,將迎來更多的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