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老女排隊員

作者:wd6364  於 2009-7-5 08:3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8評論

關鍵詞:

女排隊員愛情揭秘
http://www.sxgov.cn    2007-4-17 9:42:20    發表評論

  曹慧英夫婦

<IMG alt="" src="http://pic.sxgov.cn/20070417/10746096.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為了鍾愛的排球事業,曹慧英曾三次推遲婚期。1982年,中國女排奪取了秘魯世界錦標賽冠軍后,曹慧英退役了。兩年後,她與相戀了幾年的殷勤結婚,有幸成為老女排中第一個當媽媽的人。20年後,她們的女兒殷悅笑子在「鳳凰衛視2004年中華小姐大賽」上,以出色的表現獲得季軍。

 

胡進與張蓉芳
http://www.sxgov.cn    2007-4-17 9:43:22    發表評論

<IMG alt="" src="http://pic.sxgov.cn/20070417/10745662.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胡進與張蓉芳

  提到胡進這個名字,大家都不會陌生。他與張蓉芳的愛情成為中國排壇的一段佳話,他在中國女排主教練位置的兩度沉浮讓他備受爭議,至今他仍在排球事業上默默奉獻。胡進和張蓉芳是一對把大悲大喜全部奉獻給中國女排的非常夫妻;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對都當過國家隊女排主教練的「非常夫妻」。

姜英和趙旭一家
http://www.sxgov.cn    2007-4-17 9:43:49    發表評論

<IMG alt="" src="http://pic.sxgov.cn/20070417/10730891.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姜英和趙旭一家

  姜英和趙旭從小就是前後樓鄰居,儘管關係很近,但兩人真正談戀愛還是經人介紹。姜英的媽媽曾告訴記者,「姜英進國家隊到北京訓練后,趙旭為了能陪姜英,乾脆辭掉在瀋陽一家公司的活兒,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習了兩年。」那段時光讓他們的感情迅速發展,但談起當初談戀愛的時候,姜英說,「那時我們很單純的,連拉手都很少有。」兩人風雨兼程走過這些年,感情也更為彌足深厚。現在已人到中年的趙旭還時不時拉著妻子的手,感受夫妻的甜蜜。

郎平
http://www.sxgov.cn    2007-4-17 9:44:25    發表評論

<IMG alt="" src="http://pic.sxgov.cn/20070417/10743914.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郎平和女兒

  郎平是一個情感經歷很單純的人,談了一次戀愛就結婚了,但她也是一個在感情上遇到過挫折的人,婚姻解體了,後來的一次戀情,也因為排球事業,不得不放棄掉。女兒「浪浪」,是郎平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寄託。

球場上是英雄,生活中可能只是個普通人,這是作為運動員必須面對的現實

  1980年的春天,冬日的蕭瑟過後,萬物復甦。

  北京大學校園內,歡呼聲如海潮般一波波涌動,學生們把體育館圍得水泄不通。

  「女排來了!女排來了!」越來越多的人流向這裡匯聚。突然,不知是誰,把一名女排姑娘抬了起來,緊接著立刻又有幾個姑娘,被熱情的學生們舉過頭頂……

  1979年底,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亞洲錦標賽冠軍,立刻成為全民偶像。

  「那個景象太難忘了,學生們都沸騰了,我是躲在郎平她們這些大個子球員後面才進到館里的。」時任國家體委宣傳司教育處處長、後來以女排為主角寫下報告文學《中國姑娘》的魯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他回憶說,那天,女排姑娘們都被大學生的熱情「嚇壞了」,「大家開玩笑說,以後拿了世界冠軍也不敢來了」。

  第二年,中國足球隊將參加亞洲錦標賽,而女排將去日本參加世界錦標賽,全中國人都擦亮了眼睛。

  「當時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都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中國體育事業的春天就要到了,而女排有可能就是第一響春雷。」

  女排隊員張蓉芳私下裡曾跟魯光說:「我們和冠軍就差一個台階了,一邁腿就可能上去。」她的話在那一年成為了現實。1981年,中國女排首獲世界冠軍;3年後的洛杉磯奧運會上,她們拿到了奧運金牌。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這句原本起自男排入圍世界盃決賽的口號,因為女排的驚人戰績而傳播更廣、更鼓舞人心,成為整個上世紀80年代的最強音。

  20多年後,這些昔日讓舉國若狂的女英雄們,有的久居國外,有的成了商場精英,有的供職政府部門,也有的只是平凡的妻子和母親。

  拼搏精神也不是生來就有

  「1981年春天,女排在湖南郴州訓練,我為了寫《中國姑娘》,專門和她們一起住了半個月。」魯光說,當時訓練基地在一個公園裡,公園的另一角關著很多猴子。女排隊員陳招娣曾跟他開玩笑說,「我們也像一群猴子,滿地滾翻,耍我們的就是袁(袁偉民)鄧(鄧若曾)兩位指導。」

  今天的女排總教練陳忠和,那時是男陪練。魯光說,他眼看著陳忠和站在高凳上,居高臨下使勁往女隊員身上扣球。「姑娘們都是閉著眼睛接球,球打在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叫喊聲、球落地的咚咚聲,聽得他膽戰心驚。

  為何如此嚴酷地訓練?隊長曹慧英告訴魯光,她們和蘇聯隊比賽的時候,隔網看到,人家的腿比她們的腰都粗。「她們的大力扣殺威力太大了,我們不這麼練,怎麼對付她們啊。」

  當年女排的技術顧問李安格如今已經80多歲了,他曾經提出了「快速反擊」理論,發明了「單腳背飛」和快抹技術,在女排的成功之路上,是個幕後英雄。

  他說,當時國家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訓練原則---「三從一大」,就是「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進行大運動量訓練」,這是60年代中,日本隊教練「魔鬼」大松博文被請來對當時的女排隊員進行「極限」訓練時採用的方法。「文革」后,剛摘下「法西斯教練」帽子的中國教練們,還普遍有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謹慎。

  「女排組隊是1976年,袁偉民是教練,他是一個膽子很大的人,也是一個嚴厲得很有技巧的人。」李安格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1980年前後,女排姑娘們被拉到美國訓練。運動員們沒出過國,也沒坐過飛機。十幾個小時的飛行,很多隊員都不太適應,一路上疲憊不堪。飛機終於落地,大家被拉到賓館里,累得只想睡覺,結果電話鈴響了:立刻集合,開始訓練。

  見到隊員們,袁偉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坐飛機難受吧,誰吐了?12個隊員都舉了手。袁偉民又問,誰吐得最厲害?上海姑娘周曉蘭騰地第一個把手舉起來,她想怎麼也能休息半天。結果袁偉民笑呵呵地對她說:你今天加練40分鐘。

  「從那之後,隊員們再也不敢喊苦喊累了。」在李安格看來,拼搏精神也不是生來就有的,需要不斷激勵和培養。

  「女排五連冠的總結是我寫,一個隊伍能打世界冠軍,而且打了五次,一定有它的絕活。我覺得中國女排最大的經驗有兩個,一是拼搏精神,二是敢於創新。」李安格說,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體育已經不是簡單的競技比賽,它代表了中國人的精神面貌。

  超過一半女排姑娘選擇海外生活

  1984年起,「老女排」的姑娘便紛紛退役,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

  「那時候,我們國家退役的許多優秀運動員,都到國外去,效力於國外的球隊,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既能掙錢又能開眼的好機會。」李安格介紹說,當年曾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冠的女排隊員們,有一半以上選擇了出國。

  「鐵榔頭」郎平,1986年退役后先到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學英語,1987年4月以公派自費身份到美國留學。

  在爭取到舊金山旅美華僑「新中國基金會」提供的獎學金后,郎平又到新墨西哥大學預科部英語補習班學習。1988年通過托福和GRE考試,開始攻讀體育管理系現代化專業碩士學位。

  1989年,郎平到義大利摩迪那俱樂部打球。1990年,她應邀回國帶領中國女排參加第十一屆世界女排錦標賽。第二年,她回到新墨西哥州。後來歷任八佰伴全明星隊和世界超級明星聯隊主教練,並應邀出任美國排球協會全美訓練中心總教練,事業發展非常順利。

  1995年2月15日,郎平再次回到北京,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1999年3月因身體狀況不佳而辭職。如今,她又作為美國隊主教練出征北京奧運會。

  從國內到國外,從運動員到教練,多重身份的轉換也讓郎平喪失了很多東西。婚姻就是她心中的隱痛,她曾經說:「哪怕做個家庭婦女,有健康,有家庭,就是幸福。 」

  被中外記者稱作中國隊「秘密武器」的主攻手侯玉珠,也曾是「海外軍團」的一員。

  1986年退役后,23歲的侯玉珠就讀對外經貿大學。1990年,她去了德國,加盟斯圖加特俱樂部。1994年底,在海外漂泊了近5年的她回到國內,任職福建體育中心副主任。現在她是福建省體育局競賽管理中心主任,兼中國排球協會副主席。

  當年的二傳手楊錫蘭則長期住在國外。1989年她28歲時退役,被介紹到瑞士洛桑奧委會總部、國際奧委會的奧林匹克博物館、聯合國在瑞士的機構工作。後來,因身體原因,楊錫蘭辭職,近兩年她基本在治病,同時照顧家庭。

  主攻手姜瑛走的也是同樣的路。1988年,25歲的姜瑛退役。兩年後,她與丈夫到澳大利亞擔任南澳洲體育學院女排訓練隊教練,連續6年在澳大利亞女排聯賽中獲得冠軍。2003年,當了13年教練的姜瑛辭職,相夫教子。2004年底,她受邀出任澳國家女子排球隊教練。

  也有個別女排姑娘,出國之後,並沒有重操舊業。

  被譽為「天安門城牆」的副攻手周曉蘭,當時被公認是最漂亮的女排隊員。洛杉磯奧運會後,27歲的她退役進入上海體育學院學習,就職於國家體委。1995年,已經是副司長的她辭去公職,隨丈夫定居美國。現在周曉蘭在馬里蘭州愛德華市的一家醫療器材公司做工程師,是公司部門負責人。

  中國的「山口百惠」楊希跨出國門的時間,比她們都更早一些。1982年,26歲的她就從國家隊退役並結了婚,隨丈夫到美國讀書,獲得美國西肯塔基大學獎學金,攻讀心理學研究生。回國后楊希投身房地產,創辦了「騰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如今,她已是老女排的首位「富姐」。

  魯光說,前不久他還到楊希北京的公司做客,魯光開玩笑說,那恐怕是北京最高檔的樓盤了。

  球場上是英雄,生活中是個普通人

  「球場上是英雄,生活中可能只是個普通人,這是作為運動員必須面對的現實。」搞了一輩子體育,李安格對於運動員人生道路的曲線,非常熟悉。

  留在國內的「老女排」隊員,有的當了國家幹部,有的下海經商,大部分人已經淡出公眾視線。

  來自四川的張蓉芳,1987年曾被請回來擔任國家女排的主教練。李安格回憶說,當年張蓉芳是「臨危受命」,比賽兩個多月前執帥印,當時她已經懷孕3個月。結果她帶領老女排,獲得了第五塊金牌。

  今天的她已經是排協副主席,也是國家體育總局排球運動管理中心的副主任。

  副攻手朱玲活潑愛笑。1984年,27歲的朱玲退役后,擔任四川省運動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帶職入四川大學學習。在這之後,朱玲經歷了兩次婚姻:1987年丈夫因病去世,1992年,她和現在的丈夫曾山結了婚,現在,她已經是四川省體育局的副局長。

  女排第二任隊長孫晉芳的為官之路比較順當。1983年,因為嚴重傷病,有「神二傳」之稱的孫晉芳,在28歲時退出國家隊。後來,她出任江蘇省體委副主任,分管全民健身和體育推廣經營等工作。

  2001年初,孫晉芳開始主掌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彩票管理中心。至2003年,中國體育彩票銷售大幅度攀升,不到三年銷售總額就達570億元,超過過去7年總和。2003年,為備戰雅典奧運會,體育總局又將她調入國家網球管理中心,擔任主任至今。

  熱情似火的陳招娣,現任總政文體局局長,肩扛兩杠四星,成了「陳大校」。

  上世紀90年代初,尤其是在鄧小平南方講話后,全國掀起了「下海熱」,剛退役不久的女排姑娘們,也有不少人趕上了這趟歷史快車。

  年紀大一些的球迷應該都還記得「笑面黑娃」梁艷,「她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人緣也好。」李安格這樣評價。

  退役后的梁艷,先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學習,畢業後到《新體育》雜誌社工作了4年,隨著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經商浪潮,思想活絡的她,也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海」了,創辦了「梁艷體育廣告公司」。

  「除了收入一般,其他還滿意。」她曾開玩笑地說。實際上,在1992年和1996年兩屆奧運會上,她的公司都做過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的廣告代理。

  「文革」后女排第一任隊長曹慧英也被這股風吹到了「海里」。1982年,28歲的她退役後進入北京體育學院進修,畢業分配到原國家體委的中國國際體育旅行公司任副總經理。

  90年代初,曹慧英辭了職,隨丈夫一起辦公司,從事體育文化領域內的經紀業務。她還有一座頗有氣勢的「龍德行大廈」。2007年以後,曹慧英全家移民加拿大,如今,她是加拿大體育發展公司、美國體育發展公司的董事長。

  還有太多大家曾經十分熟悉的身影,在你我的身邊靜靜生活著。

  「無聲手槍」張潔雲,現在是江蘇省國際體育交流中心副秘書長、江蘇省體育旅遊社的副總經理;人稱「小孫晉芳」的周鹿敏,現在是上海體委社會體育中心的幹部……

  陳忠和曾經在《笑對人生》一書中詳細回憶了他和這些女排姑娘的往事。在書稿末尾,他說:「她們全部步入中年了,但是,中國排球史上,她們都是佔有一席之地的功臣。」

 

 

 

  (特約撰稿邢靜、蘭燕飛、馬俊岩對本專題亦有貢獻)瞭望東方周刊


4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回復 戶人 2009-7-5 13:03
這些老女排曾經激勵了我們整個一代人。
回復 wd6364 2009-7-5 13:09
戶人: 這些老女排曾經激勵了我們整個一代人。
是啊,振興中華就是一次比賽后某大學喊出來的
回復 marnifan 2009-7-5 14:56
還記得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回復 宜修 2009-7-5 23:00
戶人: 這些老女排曾經激勵了我們整個一代人。
女排精神其實還深深的根植於我們這一代人的心底。
回復 宜修 2009-7-5 23:01
marnifan: 還記得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你還在師大附呢吧?
回復 qionghua 2009-7-6 01:41
一晃都28年過去了。
回復 戶人 2009-7-6 05:03
宜修: 女排精神其實還深深的根植於我們只一代人的心底。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時,見到不少當年的偶像。
回復 宜修 2009-7-6 11:20
戶人: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時,見到不少當年的偶像。
羨慕!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8: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