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賀衛方:國家利益與正義原則

作者:wildtree  於 2011-12-21 12: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轉載|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國家利益與正義原則
           賀衛方
  
  2011年12月20日下午,我乘坐飛機越過韓國上空,透過舷窗,眺望遙遠昏暗不明的北方,不禁浮想聯翩。
  三天前,金正日逝世。兩天後的19日,朝鮮官媒才發布死訊。何以推遲發布,沒有任何可靠的解釋。
  在這個全世界最孤立、最神秘的國家裡,權力已經發生了更迭。不過,一切都與從前君主時代的宮廷政治毫無二致——老君主執政到死,死前在自己的子嗣中指定接班人。繼位者也常常是在殘酷鬥爭中的最終勝出者,不過帷幕重重,所有的內鬥傾軋外界很難知曉。由於最高權力已經變成一家的權力,只在金氏家族內部延續,比起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朝鮮更像君主制,那美好的國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直就是一種諷刺。
  金日成1948年9月9日起在北朝鮮執政,1994年去世,在位46年。父權子承,金正日1994年繼位,到今年共在位17年。金正日死前指定的繼位者是他第三個兒子金正恩,這個身材肥胖的年輕人只有28歲,假如他能夠活到80歲,未來52年朝鮮的統治者就已經確定了。
  這是最醜陋和野蠻的政治制度。雖然國家名字上堆砌了所有最民主的字眼,實質上卻是一個赤裸裸的專制君主制。金氏家族不僅壟斷政權,而且鎖閉國家,禁止人民與外部世界溝通交流,剝奪人民最基本的自由。餓殍遍野卻大力研製核子武器,名曰「先軍政治」,實則窮兵黷武,成為地區緊張局勢的根源。
  當然,對於這樣的統治模式,我們並不陌生。幸運的是,某種特殊的歷史原因——也跟朝鮮有關——讓我們幸運躲過某個劫數,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才有了與四十年前相比可謂換了人間的中國。
   至於與這個鄰邦之間的關係,自從我們改革開放之後,基調已經不像文革和文革前那麼熱絡了,陰晴不定,時熱時冷。但是,在國內,一直有主張與之保持密切關係的人,他們有些屬於因為本身尚未走出文革,愛屋及烏。更多的人卻是將朝鮮半島現狀的維持視為對中國有利的一種戰略選擇,例如那種認為朝鮮構成了一片緩衝地帶的說法。這種說法意味著真正民主的韓國及其盟友美國乃是我們直接或潛在的敵人,可以說,這樣的敵友觀,不僅沒有走出文革,甚至還停留在1950年代的兩大陣營對抗的時代。
  需要仔細思考的是,作為鄰邦,專制國家果真對於我們更有利么?古時尚有孟母三遷,擇鄰而居,如果把一個專制國家視為好鄰居,甚至在與各國外交中,都是近專制,遠民主,這豈不彰顯出我們自己的價值追求並非民主與自由?
  再說,你把別人當做戰略緩衝地帶,人家也不是傻瓜,你其實也在被別人利用甚至要挾。《左傳》記公子騑的話說:「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間。」不過,常居大國間的小國,也會學習特殊的生存智慧,善於利用大國矛盾,獲取自己最大的利益。很清楚,沒有中國、蘇聯這兩個大國庇護,包括犧牲本國人民難以計數的生命和財產的支持,金氏家族政權乃至朝鮮的存在都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扶植和維護專制政權就是間接地壓制他國人民的民主訴求。「緩衝地帶說」可以視為我們內政中「穩定壓倒一切」在外交上的延伸,那明顯地將朝鮮人民的權利與自由作為犧牲品。這種工具化的外交觀討好了專制統治者,卻在人民的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一旦政權更替,鄰國走上民主化道路,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另一種秋後算賬,那邊人民所遭受的損害,這邊的國家也「與有『恥』焉」。今天的國家利益恰好變成明天的國家債務或者國家禍害。
  這種「禍福倚伏」值得我國當局者警惕。在中國內政越來越走向民主自由的今天,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怎樣的外交符合一個追求民主自由的國家的利益,需要樹立一個具有正義感的國家的形象,在國內建設法治、保障人權的同時,也幫助鄰國的人民取得自由。
  幾天來,網路上有很多朝鮮的照片,展示朝鮮人悲痛悼念金正日的情景,有不少哭喊到昏厥者,喚起當年我們舉國痛悼偉大領袖的記憶。過去我讀一位膠東籍作家矯健的小說,其中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哭別人也是哭自己。」在同情那裡的人民悲苦命運的時候,我們也祝願朝鮮早日走出專制的夢魘,整個半島能夠沐浴在正義的陽光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0: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