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之說是無稽之談 2007-11為加拿大中文報而寫
遷都之說有兩種情況,第一是,鑒於北京城市過大、人口過多、地域負擔過重,又是嚴重缺水、連年沙塵暴,一時無奈因而激發的情緒,說遷都算了!或是激勵政府官員加強管理,拿出有效辦法改造北京本地和周邊省市的環境,而說出這樣的話,並無心細想動真格的。第二是,原因如上,但真心實意認為並建議遷都,也有的遷到哪裡都想到了。我這裡說的是後者。為什麼說後者是無稽之談吶,「無稽」者,《現代漢語詞典》1995年12月北京第176次印刷,第521頁第一欄第4大字,謂之曰,稽:查考。無稽之談,當然是沒有查考的談話了,或者說是沒查考全部,只摸到大象的腿,是不能斷定大象就是一個大拄子的。
第一段里說的北京城市規模過大、人口過多、地域負擔過重、嚴重缺水、沙漠逼近,都是事實,可遷不遷、遷到哪裡,決不是這幾條決定的。歷史積澱、文化積澱、人文意識、人民的習慣感情、對外交國防有利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遷都所需時間和費用、是整個北京市全民和各級政府都要遷,還是只有中央政府遷?還有我沒「查考」到的太多因素決定的,遷都比建都還要複雜困難的多。
我不是「建都」、「遷都」的專家學者,是一個老好想問題(但想不好)的真真正正的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就說普通老百姓能聽的明白的、淺顯的普通話。
古代,只說元、明、清三朝吧,為什麼定都北京(沒有必要一定說前燕京、前大都、前京師、1928至1948年為前北平,古代、中代、現代我一律叫北京),是很有道理的。主要因素是它的地理位置,北京扼守大東北和大中原之間,是軍事要塞的要塞,它的西南、西、西北、北、東北、東幾乎三面靠山,而又不在山腳下,不會被山體滑坡的泥石流滅頂,靠近無(永)定河而又不在河邊,不會像開封(汴京)一樣被黃河決口淹沒多次。現在海淀一帶過去泉水、湖泊眾多、地下水資源豐富、土肥草盛、四季分明,夏天不像江南那樣悶熱潮濕,冬天不像東北地區那樣寒冷,雨水偏少,適合一年多次的大型節日、禮儀慶典。我在日出之際曾登上燕山之顛,望東南,東來紫氣環繞在黑壓壓的層層迭迭的松柏之間,正是古人讚歎之帝都之象也。元朝滅掉南宋后,沒定都臨安(杭州)、建業(南京),不是什麼名稱不吉利,什麼臨安臨安,臨時之安,長久不了,也沒移去南京,不是南京難京,難為京都,歷代(包括民國政府)定都南京的都是多災多難或長久不了的,而是地理位置不行,雖然也是天塹、要塞,但大軍從中原掃蕩過去,就無險可守了。
回到如今再說遷都一事,是整個北京全市一窩端,中央政府、北京市各級政府、全民一塊遷?還是光中央國家機關自己一拍屁股溜之大吉,俺清涼山去也!讓「遺民淚盡胡塵里」,飽嘗古代胡人地方刮來的沙塵暴之苦吶?
一窩端是不可能的。兩千萬人,不是軍隊,也不是當年的吉普賽人,是領導機關和眾眾紜生,要在幾千里之外的生地方重新安家、立業,是辦不到的,也沒人傻到要去這樣做的。那麼光中央政府遷吶?更不可能。我們的人民政府,不可能只帶走機關幹部幾萬人、幾十萬人,自享清涼,留下一千九百萬人不管吧?這治風治沙還要不要?南水北調還搞不搞?不搞,不光北京(京遷走了,也許又叫什麼平了吧,不管它,就像1928---1948年之間,政府官方、報紙電台叫北平,但本地和外地普通老百姓照樣叫北京城),還有張家口、唐山、天津、保定等等一大片地方吶,都不管了嗎?不可能!既然還要搞,哪差這中央機關幾萬人、幾十萬人吶?再說啦,中央也要與民同樂,更要與民共苦或共同奮鬥吧?哪能只顧自己吶!
總之,遷都是不可能的,是無稽之談。除非老天要給北京城滅頂之災,否則就不要浪費時間精力去想、查考這件事兒了,有功夫想一想怎麼樣治理北京及其周邊省、市吧。光是復興門外遷走了石景山鋼鐵廠,建國門外遷走了機床廠、鍋爐廠、煉焦廠、汽車製造廠......還是遠遠不夠的。北京是全中國人民的首都,以後越是民主化、自由化程度高,來北京旅遊、度假、謀生的人會更多,這也是中華文化所致,你無法阻擋,只能想辦法分流、解決,這超超級都市的路怎麼樣往前走,才是重之重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