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麼。他非常喜歡畫虎。一次,他剛畫成一隻虎頭,有位朋友登門來拜訪,想請他畫一幅馬。這位畫家大筆一揮,非常隨便地在虎頭之下添上了馬的身軀。朋友見他如此不認真,便質問他說:「你這畫的到底是馬呀,還是虎呢?」沒想到這位仁兄隨口便回答道:「管它是什麼呢,馬馬虎虎吧!」朋友見他這種態度,一氣之下拂袖而去。
別人不要,畫家就把自己這幅「得意之作」掛到牆上。他的大兒子看見后很奇怪,用手指著畫問他:「爸爸,那上面畫的是什麼啊?」「是虎。」畫家漫不經心地回答。後來二兒子也好奇地問他,畫家又隨口支吾著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碰上一匹馬,卻以為是虎,搭上箭,一箭就將它射死了。馬主人不幹了,要他賠償。害得畫家不得不原價賠償,好讓人家再買一匹馬。後來二兒子出門,路上遇到一隻老虎,以為是馬,就想去騎,結果被虎一張嘴吃掉了。畫家聞訊,悲痛萬分,就把《馬虎圖》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於是這位畫家贏得了一個「馬虎先生」的外號。這個悲劇故事的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