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茶原產洞庭東,西山。興於唐,盛於宋,明清之際遍及江南。因色如碧。形似螺,產於春季,故而得名。相傳,此茶為王母遣仙鶴傳種,山人朱元正獨得.檀于山崖下。初稱其為「嚇煞人香」,后清康熙南巡,改名碧螺春。另一說曰,碧螺春至今已有三百年春秋,因「筐不勝貯,置於懷中,茶得熱氣,忽發異香」,茶農於是驚呼」嚇煞人格香」,「嚇煞人香」便成俗名。適逢康熙帝南巡,江蘇巡撫宋犖以此茶進獻,甚得嘉許,欽賜「碧螺春」之名。
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銀芽顯露,一芽一葉,茶葉總長度為1.5厘米,每500克有5.8萬-7萬個芽頭,芽為白豪捲曲形,葉為捲曲清綠色,葉底幼嫩,均勻明亮。
碧螺春採制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凈。每年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採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一般5~9時采,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品嘗高級碧螺春頗有情趣。品飲時,採用潔凈透明的玻璃杯,先沖開水後放茶。或用70~80°C的開水沖泡。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貯藏方法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放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濕貯藏。隨著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採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久貯年余,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