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前,國內提倡學習方永剛。出生在遼寧農村的方永剛「童年時代經常吃不飽穿不暖」。本人因此有感而發。
我同樣在遼寧農村度過童年,但是生長在較富裕的遼南。我吃得還算飽,這要歸功於父母勤勞了。但經常穿不暖卻是真的。
村子
300人900多畝地,玉米畝產約800斤。分給大人400斤每年,8分錢一斤,小孩(大約十四歲以下)200斤每年。其他的相當於每人2000多斤作為公糧被國家征買去了,同樣是8分錢一斤。大人一天口糧1斤1兩,還是玉米,能不經常吃不飽嗎?所以大多數人經常吃不飽。我家能吃飽,很難。怎麼辦?養豬,賣一頭200斤的豬可以買回200斤玉米(次等的),拿什麼餵豬?一點點玉米面,更多的野菜野草。一年養5,6頭豬,需要多少野菜野草呀?所以我從6,7歲就一人上山挖野菜拔野草,從4月干到10月,從6,7歲干到13歲。挖野菜拔野草枯燥孤獨,經常一人上山。別人家的孩子比我輕鬆,因為養豬少。大部分地是田地,草除得乾淨,很難找,所以幾個人一起去也沒意義。有了這些玉米,再加上一點自留菜地的土豆,所以還算吃得飽。7、8月份青黃不接很難,好在新土豆有了,每天中午吃蒸土豆晚上吃土豆絲湯,真煩。
還是為了養豬,秋天收了花生之後,把豬放到地里,豬會拱土找花生吃。一個陰沉的深秋下午,我一人在地里放了
4、5頭豬,實在太孤獨,不到五點就把豬趕回家,農忙過了,所以父親在家裡跟生產隊長聊天。父親把我一頓臭罵,說我天還沒有黑就把豬趕回家,我只好又把豬趕回花生地里。一個陰沉的深秋下午,一個七、八歲男孩,孤獨地站在一片黃土野地中,看著幾頭豬,這是我的童年中一副不會磨滅的畫面。
有時上山拔野草,
7月天空晴朗,在高山(海拔約100來米)可以一眼望穿十幾公裡外的天涯,在那兒呆坐一會兒,心想我長大一定要離開這個鬼地方:勞累、孤獨、沒有文化、沒有生活樂趣。那時還沒有高考,但是畢竟是兒童,敢想,敢想上大學。
再說穿不暖。有一年近
11月份了,早晨上學,赤腳,走在沙石路上,半路上感到不舒服,才注意到已經下霜了。冬天一雙膠底棉鞋,不透汗,易破,大教室只有一個煤爐,很冷,有時把玉米棒的包皮扯碎塞進鞋裡,可減少潮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