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上流社會已經把利益分配光,平民子弟再努力也是為他們打工的

作者:華夏之聲  於 2008-2-23 02:4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雜議|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作者:非龍在天

  中青報報道說,一位大學同窗回國做了「海歸」,歡迎宴會上,他當著同學們的面大發牢騷,抱怨命運對他的不公。該同學抱怨的內容司空見慣,無非是家庭出身貧寒、父母不是達官貴人云雲。他說:「上流社會已經把利益分配光了,我們再努力也是為他們服務的!」這名同學在拿到MBA學位后,志得意滿地去華爾街找工作,他滿以為憑名校的文憑,加上自己多年的商業經驗,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可是,到幾家世界著名的銀行和投資公司面試后,他發現,精明的美國人現在很懂中國的「路數」了。他所應聘的與中國業務相關的職位,均要求「在中國有廣泛的關係網路」。而這種職位,經常被一些留學在外的幹部子弟把持著,他擠不進去。
  聽了這段經歷,我覺得「於我心有戚戚焉」。
  我來自一個山區小鎮,父親行醫,母親經商,在本鎮也算有頭有面,可是考到一中就大不一樣了。在這個陌生的城市,不管我的成績如何優秀,我的土話,我的笨拙,我的大一號的衣衫,總會讓我得到敬而遠之的待遇。剛好我的同桌是一縣委書記的公子,這位貴鄰將我襯得愈加寒酸。他最喜歡在睡前大談其性理論,最討厭考試放榜,因為他沒有一次不亮紅燈。可是這並不妨礙一幫同學圍著他轉,每個禮拜班主任都叫他到家裡喝湯。我並不討厭同桌,他性格中有著豪爽的一面,有幾次我彈盡糧絕,是他大方地借錢給我,才免於餓肚子的。不過愈是這樣,我愈是表現出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淡――有時人們築起一道圍牆來,只是不想自己受到傷害而已。而我之所以拚命念書,潛意識裡大概也有證明自己的用心吧。只是出身這東西並不像衣服那樣可以更換,哪怕我考上大學、跳出龍門后,我還能感覺到它緊緊的套在我身上。記得我畢業後到機關報到的時候,人事局一個科長拿著我的檔案看了又看,然後說:哦,農村來的。他的口氣是那樣的輕蔑,就好像他們的祖宗八代沒有一個是農民,就好像黨當初不是一群腳上的泥巴還未洗乾淨的莊稼漢。
  我一個大學同窗就說過:「中國有兩種人,一種是先富的,一種是不想富的,他們懶,所以受窮。」他本人當然屬於先富一族,其父貴為某重點中學的校長,早就為愛子預備了一份穩定而多金的工作。他不須像我一般,騎著一輛除了車鈴不響哪兒都響的自行車,迎著撲面的水泥塵,在市政府同事的豪華摩托車甚至小汽車中躲躲閃閃。
  一位朋友來信說,他在一個大型國有煤礦公司,作為一名普通員工,一年收入在1萬多點,他的部門經理是副處級,一年可拿20萬,在往上,正處級,一直到董事長,越來越高,對他們普通員工來說已是天文數字。集團公司下面的一個鋁電公司,總經理來了不到一年,年底發獎金時,發了二百萬,而一線車間的普通員工,發了二百元,當時的感覺可以說是痛徹不已,欲哭無淚。而這些還都是帳面上的數字,而其它收入更不用提了,而廣大的普通員工只能是能吃上飯而已。
  我想:社會是不是越來越不公平了?
  經常聽有孩子的朋友說,一定要讓孩子上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點上」。為此,他們不惜動用所有的人脈關係和經濟實力。孩子上什麼學校,似乎已經成為衡量其家長社會活動能力和是否作為成功人士的標桿。由此可見,社會的分層在幼兒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從總設計師提倡重點學校到現在,在各類學校之間的等級界限已經是頗為分明的。一個人在未來社會中可能佔據的位置,特別是將來作為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的分野,從這裡,從初中時代所進入的學校級別中,已經基本劃定了。一部分人從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大公司、高薪職位,甚至還可以出國留學,回國以後再拍一部電影講述這時差七小時或者八九小時的故事。而另一部分人則是普通小學、普通中學、職高、技校、成人大專、車間、工廠、商鋪。
  在斯湯達的不朽名著《紅與黑》中,出身木匠家庭的孩子於連,在19世紀之初的法國貴族社會中也受到歧視。按照當時法國社會的不成文法,儘管於連很有才能,但是他由於沒有貴族出身的背景,因此社會絕不允許他成為穿紅袍的政治權貴,卻至多只允許他這種人成為穿黑袍的教士,以此才能跳出他所屬的下層社會。我們的社會,雖然身上打著意識形態的特殊印跡,實際上也正是等級社會,而且各等級間越來越涇渭分明,留給平民子弟的渠道越來越窄。於連尚且可以通過當教士出人頭地,中國古代的寒士也可以在考場上一舉成為人上人。而現在,我們無論如何努力,即使獲得了一定數量的財富,卻終究面臨一個瓶頸:我們永遠與上流社會隔絕,能夠打破階層分割的人並不多。這樣說可能有點偏激,不過,大家應該都能感覺到,我們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甚至,我們連成為中產階級的夢想也要落空了。以前我們相信,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會產生一個新生的中產階級。所謂中產階級,不是權勢階級,但他們從所在社會獲得好處——教育良好、收入可靠,生活穩定,生老病死有保障,因此對社會秩序認同,是社會的穩定因素。如今,下崗、失業、喪失社會保障成為國有企事業職工相當一部分人的命運,原本的穩定不再,飯碗朝不保夕,醫療失去保障,社會地位淪落,他們對當前社會也不再認同。而我們這些白骨精,雖然收入普遍增加,但是把購買住房、子女教育、養老和醫療考慮進去,收入增加的幅度要打很大折扣。尤其是在養老、醫療兩方面有保障的人為數很小。病一場傾家蕩產是多數人面對的現實。
  有人會問:在中國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存在一個人數可觀的高消費群體,他們不是中產階級又是什麼呢?那其中確有一部分市場經濟的成功者和工薪階層的金領貴族、高級專業人士,包括一部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年輕人。但是從整個中國看,高消費階層主要是由權勢集團及其親屬構成的。中國官員眾多,遍布整個社會,尤其集中在城市。如果有條件對中國的高消費狀況進行具體分析和追蹤,會發現高檔消費要麼是直接的公款支付(如中國400萬輛公車每年耗費3000億元,超過國防費用),要麼是有求於權力的請客送禮,或者是來自當權者的貪污受賄,總之大多會與權力有直接間接的關係。無疑,這個具有特權的集團是從當前社會秩序得到最大好處的,也是最為認同這個社會的。然而特權集團不是中產階級,也不會發揮中產階級的作用。
  正因為這種殘酷的現實,我的一位朋友甚至直言不諱地說,他如今的所有奮鬥,都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鋪路。可是,放眼儘是別墅的高牆電網、學費以萬計的貴族學校、幾百萬一張的高爾夫會員證、私人會所的保安系統,我們的路在哪裡?
  一個社會,最可怕的不是貧富分化、社會對立,而是各階層間缺乏流動。如果下層失去了公平上升的機會,總有一天會掀翻這象牙床的。(風之谷)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1:1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