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經濟轉型的兩大誤失

作者:華夏之聲  於 2008-2-19 09:4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經濟|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作者:閑言 提交日期:2008-2-14

  2008年對許多中國企業來說,是難過的一年。最經典的表徵是,新年伊始,就傳來作為中國經濟發動機之處的廣東省數以十萬計「三來一補」企業「大撤離」的消息。迫使這些主要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撤退的嚴寒,並非由單一氣候構成。從原材料、人工成本的上漲,到環境、能源的約束;從「出口退稅」率遞減,到內外稅合併;從地方政府催促地區「產業升級」,到剛剛出台生效的《勞動合同法》,一枚枚重磅炸彈的集中轟炸,使大片大片靠微利贏取市場的企業轟然倒下,並在周邊造成骨牌效應。這場發生在南方沿海最發達地區的經濟災難,其實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說明許多人期望已久的中國經濟大轉型,終於正式拉開椎幕了。作為開宗明義的第一步,當然是去舊迎新,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這場經濟轉型,不但是眾所期待的,而且對於中國是必須的。不跨過這道坎,中國經濟就只能徘徊在高對外依存、低附加值的全球產業鏈之末端。這場轉型主要有兩個方向,即增長由高度依賴出口轉為主要依靠內需,競爭力由勞動力成本優勢轉為科技自主創新。其結構調整之深之廣,前所未有,難度也可想而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場攸關中華民族命脈以及現政權存亡的生死豪賭。正因為賭注如此之豪,所以雖然賭桌早已擺好,選手卻遲遲不肯入場。長期「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但選手並沒有隻說不做,空自等待。不經意間,人們發現胡溫已經發牌。珠江三角洲的外企大撤離只是開始,同樣的嚴寒正撒向四面八方。一排排稻穀的倒下,是為了改種價值更高的作物。但是,轉型固然是必須的,勇於任事也遠比將危機貽至下任更令人敬佩,但時機的選擇也十分關鍵。此次轉型存在著時機選擇上的誤失,其啟動恰恰趕上了通脹高熱之時。官方公布2007年的通脹率是4.8%,但大家相信實際情況遠不止此。即使按官方公布的數據,食品價格的上漲幅度也頗為驚人,充當了這一輪漲價的主力軍。考慮到恩格爾係數的影響,再考慮此輪通脹還遠未見到終點,可能中國人將近一半的消費力要被這場通脹蒸發掉。在這種情況下,經濟要向著依靠內需轉型,其難度不言而喻。
  
  如果說時機選擇的誤失可能是身不由己——通脹不期而來,轉型已剎不住車,所謂選擇,其實是沒得選擇——那麼下一個誤失則更多人為的因素。中國經濟雖然要由勞動力成本優勢轉為建立科技自主創新優勢,但中國龐大的勞動力資源仍在,就業壓力仍在。因此,最好的轉型不是「一刀切」,而是分地區分步走。沿海發達地區率先開始產業升級,將除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外的其他勞動密集型產業遷至內地尤其是西部,使中國不同地區在一定程度上構成產業鏈條的梯次分佈。以中國區域之廣,各地的條件、需要差異之大,相對於周邊的種種優勢而言,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但從珠江三角洲企業撤離的情況看,遷入內地的企業寥寥無幾,大多都外移到了東南亞、南亞等地——中國終於將「和平發展」貫徹到了極致,不但送錢與鄰居,連印鈔機也拱手相讓。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很複雜。或許事情發生的太突然,「有關方面」來不及作出反應;或許財政獨立后各地各自為政,早已習慣了相互競爭,而忘記了相互配合與關顧這一「社會主義優勢」,中央的反應在時間上又往往要滯后一步;更或許,中西部地區為了踐行「科學發展觀」,也在一門心思想著怎麼「產業升級」,對於東部淘汰下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早已看不上眼——如果最後一個原因屬實,那麼珠江三角洲企業的災難式撤離,所預示的後果就不會是喜劇而只可能是悲劇——這一場世紀豪賭,中國已經輸了開局。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3: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