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日必有一戰

作者:艾耒  於 2007-7-8 11: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忙人摸象|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今天是七七事變的70周年紀念。七十年過去了。

中國文化中歷來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傳統,而日本人的特質是「你不打贏我,我絕不服輸」。日本至今不肯對侵華戰爭道歉,認罪服軟,就因為日本人始終認為,日本當年戰敗是美國的原子彈和蘇聯紅軍的攻擊,而不是中國的戰勝。

日本向來尊強凌弱,服硬不服軟。「二戰」時,親赴印緬戰場採訪中國遠征軍的《大公報》老報人呂德潤回憶,戰爭中,日軍官兵只有被打敗時,才會向中國軍人鞠躬,否則傲慢不羈。美國如果不是兩度把日本打趴下,日本怎會順服美國?

souri45 盛行武士道和「神風趕死隊」的日本,曾讓美國特別擔心他們的不馴服,但是當美國佔領軍進駐並統治日本后,美國完全沒有想到,日本從戰場上的誓死如歸轉眼變成了戰敗后的卑躬屈節,首相吉田茂對麥克.阿瑟,可謂言聽計從。

事實上,日本歷史上遭受的第一個外侵事件,就是美國來的黑船,它不僅武力沖開了日本的門 戶,也迫使日本走上了明治維新。日本人沒有因黑船事件對美國留下民族仇恨倒也罷了,可是日本人對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也不見記仇,那就奇怪了。

依此類推,中國如果今後不把日本打趴下,日本又怎會順服中國?當然,中國一再強調走和平崛起之路,力圖避免歷史上大國崛起時無法避免的戰爭,但也許日本是個例外,否則它會在中國的崛起之途上不斷製造麻煩。

日本也不否認,他們的文化源於中國。日本百姓也非常推崇中國的儒家思想和中國的歷史成就,對遣唐史、鑒真和尚、唐詩、《三國志》、絲綢之路津津樂道,完全不迴避中國曾經對日本所起的國本作用。

zhaohe日 本崇拜古代中國,蔑視近現代中國。日本認為古代中國先進而強大,而近現代中國落後而貧弱。日本只瞧得起強者,看不起弱者。日本從未被外族統治過,他們的皇 朝也從未被更迭過。「萬世一系是說日本皇位的古今一貫,自從開國的神武天皇至現今的昭和天皇,一百二十四代,二千五百九十五年,延綿不絕,之間別無異族異 姓的侵入,這的確是希有可貴的事,其影響於國民心理者自然至深且大。」(周作人)

而中國,因歷史上屢被外族征服,形象在日本人那裡大打折扣。也正因為中國歷史上幾次出現的蛇吞象悲劇,使得小日本也夢想吞下大中國。日本認為,如果 它像蒙古族或滿族那樣征服了中國,其管治水平絕對遠勝於蒙人和滿人,中國人的素質必會大大提升。侵華美夢的破滅,讓日本傷心透頂。

日本人常以「島國根性」自嘲,意指日本是個彈丸小島,視野窄小,心胸狹隘,與它國難以磨合。他們承認這是大和民族揮之不去的劣根。日本的生存空間極 度狹窄,狹長島國,一分為四,周邊是汪洋大海,缺少戰略縱深,沒有與周圍國家聯繫的陸路通道,也就是說沒有相對於海路更加安全的陸路走廊。與周邊其他國家 幾乎都存在領土問題:與韓國的竹島(獨島)問題,與俄羅斯的北方四島 問題……。

日本還是一個能源匱乏、生存條件惡劣的島國,大部分資源靠外來進口。一旦中國收回台灣、琉球群島、釣魚島,台灣海峽成為我國內海,日本從海灣過來的 運油船就無法再走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台灣海峽這個海上走廊,而且日本向南太平洋發展的路就被完全封死,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noda-mukai-news1938

事實上, 日本人骨子裡的自卑感特彆強,見到白種人,首先自覺矮三分。早年,日本曾經渴望「脫亞入歐」,甚至想與白種人通婚改變其人種。即使現在,因為說不好英語, 因為經濟下滑,日本人的自卑仍然不時顯露。

但是,矛盾混合體的日 本人,自卑的同時,又非常自傲。他們狂妄起來,目無一切。明治維新的成功,讓日本人找到自信,特別是日俄戰爭的勝利,令日本欣喜若狂。為爭奪中國東北的殖 民特權,1905年日俄在中國境內的交戰,最終以日本的勝利告終。日本以黃皮膚的自己打敗了白皮膚的歐洲人而極度發瘋,從此自大的不可收拾。

36-shanghai_bund

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在她《菊花與劍》的名著中,傳神般地描述了日本人的矛盾,「日本人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布,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

本尼迪克特的觀點,日本人出奇地追捧。他們爭相購買翻譯成日文的《菊花與劍》,以至於成了當時最大熱門的暢銷書。日本人除了佩服本尼迪克特的觀察入微,更震撼的是其自身矛盾複雜纏繞的新發現。但發現矛盾是一回事,改變矛盾是另一回事。

G3M

日本人很難改變。至今,他 們並沒有什麼改變。他們是單一民族,他們自視清高,他們很抱團,他們有極強的憂患意識,他們十分擔心失去亞洲的領先地位,他們佩服強者、凌辱弱者,他們當 今現實充滿憂患,他們不甘於在國際上只當經濟大國而要在政治和軍事上凸起,他們試圖尋找回來逝去的大和魂。他們仍然是危險的。

民族優越感常被視作一個民族發動對外戰爭的內在決定因素。在美國人面前,日本人沒有什麼民族優越感,然而在亞洲,日本的優越感至今仍然濃厚。儘管中 國現在開 始起飛,但日本只看到了中國國力的增強,而對中國國民的形象,仍然一直抱低視態度。日本對中國,兩眼裡流露出不同的光束,,一束以懼,一束以鄙。

Army29Fighting1937

顯然,中國的崛起衝擊日本的利益。同時,中國的崛起也衝擊美國的利益。美日結成同盟共同對付中國,讓日本在有恃無恐的狀態下,在歷史評價\領土爭端 \油氣田搶奪以及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等問題上頻頻刺激中國,讓中國民間與政府之間加深歧見。說到底,日本的一系列做法,還是沒把中國當成可以真正痛快教 訓它的對手。

自1972年中日建交以來,中日關係還從來沒有惡化到如此程度,目前中日間的「政冷經熱」,不過是關係惡化中的一種經濟依存而已,經濟上現在彼此還 離不開,現在經濟上的競爭也 越來越厲害,轉惡的一日也未嘗不會到來。請注意,即使中國「憤青」中出現一些反美或反某一國的現象,那也主要是因某個事件引發,其深遠度並不足以讓人憂 慮。而對日本則完全不同,中國人的對日反感,不可否認已日益演變成一種民族仇恨,滲透到國民的血液里而無法清除。即使中國政府在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時不 以日本侵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即使兩國在政治上再試圖修補,中國人的仇日情節,似乎沒有辦法解開。

1941-8ra

近來,常聽到國人「要教訓小日本」的感嘆,甚至這種感嘆也日益成為一種不分界別的群體情緒。從軍人、知識分子、白領、學生,甚至從台灣和香港記者口中,都聽到過:「中日必有一戰」之見,這種觀點正在滾雪球似的擴大。

隨著日本政府批准帝國石油公司在東海中國專屬經濟區試開採石油天然氣之事,隨著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揚言,「到了對中國說不的時候」。中日上空的烏 雲會越來越密布,中國民間的感嘆也越來越強烈,「不把日本打趴下,它一定不會服氣」之論,呈現演變成一種民間共識 之勢。如此一來,即使兩國政府有意識努力改善日益惡化的關係,中日之間的積怨恐怕也不是政治家能夠解決的。

jap_army_pek1937-7-31

日本在內政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讓中國人感覺,它業已表現出重走舞劍之路的趨勢。近期,便有權威文章分析,日本即將從軍事上進入「挑釁期」。從步驟 上看,日本一方面要修改和平憲法, 另一方面日本重新武裝有可能獲得美國的「有限度支持」,因為日本的武裝,第一可以遏制中國,第二可以防止和應對朝鮮半島發生危機,第三還可以堵截復甦中的 俄羅斯在遠東勢力的重新膨脹。不過,美國考慮到「均勢原則」,仍會對日本留一手。歐盟各國基本上不會對此事介入過深,極有可能做順水人情,換些實際利益。 俄羅斯因心有餘而力不足,將不會極力阻止,無奈下不得不歸還北方四島。總體而言,日本重新恢復軍備將無太大國際阻力。

中國、韓國、朝鮮以及東南亞各國自然會對日本重新舞劍的企圖與做法反應激烈,但卻很難有效阻止。屆時,東亞地區將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定程度的「地區軍備競賽」。

JpIntoPeking1937

如今,日本已經在政治上基本完成了重新舞劍的準備。由於有新老財閥的支持,經濟上不成問題,再加上將會得到美國的「理解」和支持,可謂萬事具備,就 欠東風了。這個東風不是別的,就是需要蓄意製造點事端,造成與鄰國關係緊張的局面-這已是日本100多年來慣用的伎倆,從甲午海戰到918事變和77事 變,其前奏無不都是從日本政客、軍方製造事端開始的。日本廢除和平憲法、重新恢復軍備,同樣需要一個讓日本國內群情激憤的理由。日本與中國、韓國以及俄羅 斯目前的領土爭端將是日本政客們故伎重演最好的題材。揮動菊花半個多世紀的日本,已經開始磨刀霍霍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日本將進入一個瘋狂的「挑釁 期」,日本與存在領土爭端的國家發生激烈衝突、甚至是局部武裝衝突的可能性將始終存在。

nanjin-newspapaerJNK-72

事實上,現在擺在中日之間的最大障礙,已不是事涉過去的歷史問題,而是關乎未來的發展問題。日本的特質告訴人們,它絕不會甘心被中國超越。心氣甚高和心眼甚小的「島國根性」, 會讓日本使出渾身解數對付中國的崛起。即使中國想修復中日關係,日本卻未必有這樣的心愿。

國人這種痛及靈魂的對日仇視,豈是能夠以政治手段改變的?

中日之間早晚必有一戰。

LugouBridge1937

以下是前事不忘,70年前七七事變的史料。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是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國北平的盧溝橋(亦稱蘆溝橋)的中日軍事衝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七七事變是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

自1937年日本二.二六兵變以來日本國內政局動蕩不安,政府迫切需要轉移國內民眾視線,解決 接踵而至的經濟、政治問題。而《何梅協定》簽定后中華民國政府在華北的勢力銳減,客觀上為日本發動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

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國民黨和共產黨達成協議共同抗日,兩黨再度走向聯合,即第二次國共合作。

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是北京通往南部各地的咽喉要道。宛平城建於1640年,是捍衛北京城的軍事要塞。

1937年6月起,日本的中國駐屯軍幾乎每天都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所謂軍事演習。

chang-kaisek-jnk-211937 年7月7日日本的中國駐屯軍在未通知中國北平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在國民革命軍駐地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入夜後借口一個兵士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 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國軍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日軍遂於晚上八時開槍開炮猛轟北平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國民革命軍第29軍37師219團 (團長吉星文)奮起還擊。

事件后第二天共產黨便發表抗日通電,要求中華民國政府儘快履行在西安事變時的承諾。蔣介石總統在7月17日在廬山談話會上宣布準備應戰和必要時守土抗戰到底的決心。7月28日、7月30日,日軍相繼佔領北平、天津。中國抗日戰爭(又稱第二次中日戰爭)正式爆發。

中日軍隊配置:

中國

  • 國民革命軍第29軍 軍長 宋哲元 副軍長 佟麟閣
  •   第37師 師長 馮治安 駐守北平,南苑,西苑,丰台
  •   第38師 師長 張自忠 駐守天津,大沽,滄縣,廊坊
  •   第132師 師長 趙登禹 駐守河北省大名,河間
  •   第143師 師長 劉汝明 駐守張家口,張北,懷來
  •   第9騎兵師 師長 鄭大章 駐守通縣,南苑

日本

  •  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 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
  •   步兵第一聯隊 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
  •   步兵第三大隊 大隊長一木清直少佐
  •   步兵第八中隊 中隊長清水節郎大尉
  • 北平特務機關長 松井太久郎大佐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16: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