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清教徒的生活觀#10: 社會行動觀

作者:追求永生  於 2010-1-21 10:2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經文:加6:10-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

題目:清教徒的生活觀#10: 社會行動觀


今天靠著主的幫助,我們繼續學習清教徒的生活觀。我們用來指導我們的書是惠頓學院英國文學教授 利蘭·萊肯所寫的,書名就是《入世聖徒:還清教徒一個原本真面目》。

如果你們對清教徒有興趣,但很怕去讀他們的書,那麼這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入門,我極力推薦!

我們要記住,清教徒是生活在英格蘭和美洲的改革宗基督徒,在大約1550到1750年間很是興盛。有一些名字是你們知道的:約翰班楊,約拿單愛德華滋,可能還有巴克斯特,湯馬士·華森,或者科頓·馬瑟。當然這些人不是在每一個問題上都心有靈犀,但是他們都持守一種前後一致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是以神在生活每一方面都掌主權為基礎的,這生活當然是包括了敬拜和教會生活,但是也包括了家庭,工作,學校,還有鄰里之間的生活。

清教徒不是完美的,如果主許可,下個月我們要看看他們的一些毛病。但是他們看問題比我們認真,深入。當然我們不應該盲目隨從,但他們是值得我們去聆聽他們意見的。清教徒是很好的老師,不是無誤的,但是是很好的老師。如果我們忽略他們,我們就對不起自己了。向他人學習是有以下的原則的:

「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

今天的話題可能會讓你們驚奇,就是清教徒的社會行動觀。

介紹

社會行動這個詞是我們大部分人不喜歡的。我們相信人最大的需要是在靈性方面,而不是金錢或者政治方面的。所以,我們傳一個拯救靈魂的福音,而不是傳社會福音。我們和任何其他人一樣,是反對貧窮和壓迫的,但我們認為我們的任務並不是對此採取任何行動。

傳講社會責任的人被看作是自由派而被扔在一旁,他們是對福音失去信心,用一種掏空一切的行善主義取代神榮耀真理的人!

然而在這一點上,我懷疑清教徒和今天的自由派人士更有共鳴,超過和我們的共識。清教徒並不傳講社會福音,然而他們十分堅信社會良知,照顧你的同胞是正確的。

依我看,他們的一些觀點是過時的,一些是完全錯誤的。但是他們所說的大部分是正確的,是可以應用在歷世歷代神的百姓身上的,這也包括了我們自己這個時代。


什麼是社會?

清教徒的社會行動觀 源自他們對社會的看法。什麼是社會?萊肯說,

「依照清教徒的觀點,社會是互相依賴的人之間一個整體的網路。」

這裡所說的是互相依賴,而不是彼此獨立。清教徒的生活和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不一樣,我們和我們的家人,還有朋友的小圈子活在一個蠶繭里。但他們相信這世界有社會,我們和在我們身邊生活的人是有聯繫,是依靠他們,是一定要和他們相處的。簡單說,他們要的是鄰舍,而不是分隔。

下面是清教徒關於這個問題的一些評述,

「鄰舍是一個愛的用詞,意思是我們應當在近旁,在身邊,在需要的時候預備幫助人。」(丁道爾)

「好的社會就是其中每一個人如此互相親近,以致彼此在力量和軟弱,喜樂和痛苦中共同參與。」

清教徒贊同要與世界分離,但是他們強烈反對與世隔絕。他們並不認同跑到山上去自己生活,或者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去過一種名義上的生活。

按照他們的思維,神造人是為社會而造的。一個基督徒天職的一部分就是作一位好鄰舍。


大局

因為鄰舍是互相聯繫的,我們不能為了滿足我們自己的願望而忽視他們的需要,

「我們一旦在基督里,我們就是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了我們自己而活。」(薛伯斯)

「公眾的利益一定要超越一切個人的看顧,因為具體個人的產業不能存在於公眾的廢墟中,這是一條真實的原則。」(溫思羅普)

「去,每個人都去,帶著大眾的精神,不要只顧你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約翰·科頓)

清教徒不會把「愛你的鄰舍」縮減為不加害於他。事實上,我們的責任是積極的。清教徒認為,只顧自己事情的人,他是在犯罪。

「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要為了全體的好處,如果他不是這樣獻上自己,他就是不義。」(威拉德)

「不管是誰,把他的呼召用在為自己,只求自己的益處,不求公共的益處,他就是濫用了他的呼召。那種普遍的說法,『人人為己,神為人人』,是邪惡的。」(波金斯)


窮人

討論到社會良知,我們很快就會碰上貧窮的問題。我們要為窮人做些事情嗎?如果要,我們應當做什麼,應當怎麼做,應當誰去做,應當期待窮人有怎樣的回應,如果真的要有回應的話?

在這一點上,你們應當記住:「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系曾經消滅一切的貧困,也沒有任何經濟體系能這樣做。共產主義說它能做到,但它不能。資本主義做的要好一些,但是你開車沿著大街走下去,很快就會看到人們推著購物車,搜刮著垃圾桶,乞討散錢,找過夜的地方。

貧窮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清教徒沒有把它清除掉,沒有人能夠這樣做。但依我看,他們處理這個問題比我們做得要好。

他們對此怎麼說?他們說,首先,這是我們的任務。

「在我們具體的呼召中,我們民事作為,政治參與,集體努力的一樣主要目的就是周濟窮人。」

請注意,「一個主要目的(或者目標)」這個說法。社會福音是錯誤的,因為它把基督徒生活縮減成為救濟窮人。但是我們常常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說慈善工作並不是我們呼召的一部分。

波金斯是一位卓著的牧師,聽聽他在其中一篇佈道所說的這番話,

「任何超過能很好維生以外的收入都要直接用在為別人的好處,救濟窮人,維持教會方面。」

這裡的「很好維生」說的是儉樸的生活,能支付你的賬單。但做完了這些,就要把你的金錢奉獻給教會,給窮人。清教徒看支持教會,支持宣教,周濟窮人之間沒有什麼分別,每一樣都是神的工作。

這就是他們說的,但他們是怎樣做的?

歸納來說,他們實踐他們傳講的。

蘭斯洛特·安德魯斯(Lancelot Andrewes)並不是清教徒,但是他承認,他的會眾,就是安立甘會,在慈善事業上比不上清教徒,

「他們大大行善,大街上看不到有他們一個的窮人,但這座城市應該不能行同樣的善事。」

這句話很有意思,因為我們要看到它的背景。安德魯斯是在1588年說這番話的,當時全世界的加爾文主義者都跑到英格蘭來尋求政治庇護。他們被趕出法國,德國,義大利,波蘭等等的國家,來到英格蘭是沒有財產,又言語不通。但是難民們受到清教徒的照顧。

安立甘會信徒在人數和財富上都比清教徒要多得多,但他們卻沒有看顧他們自己的窮人。

喬丹(W.K. Jordan) 是一位當代歷史學家,他把天主教中世紀時期和清教徒時期作了一個對比,他是這樣說他們的,

「天主教中世紀時期對人的屬靈需要極其敏感,但是對周濟貧困只表現出很少和沒有效果的關心,而英格蘭的私人捐款大部分是來自清教徒的……在自願慈善增長的背後,其偉大的推動力就是新教倫理的出現。」

這對比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中世紀的天主教徒對拯救人靈魂是如此關心,以致他們對今生是毫不在乎。但是清教徒照顧全人,照顧人的身體和靈魂。


福利國家?

清教徒是福利國家的先驅嗎?不是的。在四個方面:動機,手段,目標和效果方面,他們和當代自由派人士有極大不同。

o他們的動機是愛,不是罪疚感或懼怕。

「真道德,真基督教倫理就是愛神愛人,是籍著信心,被基督的靈挑旺,通過愛心的工作實踐出來的。」

這和今天那些窮人的代言人形成鮮明對比,這些人說窮人有權得到我們的金錢,如果我們不給他們,我們就是沒有愛心,或者就是招致暴亂。你看到了其中的不同了嗎?就是愛和罪疚感和懼怕的對比,就是因為神愛窮人,所以我們要愛他們,和愛窮人,否則後果就……的對比。

o奉獻的手段是私下,而不是公開的。換言之,就是個人的,不是不打照面的。有人這樣歸納他們的觀點,

「一定要有人和人的合作。」

這就是出於愛的慈善,出於感激的領受。再一次,這對比是再明顯不過了。在我們的體系裡,我工作糊口。稅務局從我這裡拿了一些錢,把它給了一家機構,這家機構為窮人開了一張支票,用信寄出去。請留意這是多麼非人性化。在給的當中沒有愛,在接受的當中沒有感激。本來應該使窮人和富人更緊密的,只能使得他們彼此憎恨。

o他們的目標是幫助其他人,不僅僅是讓自己感覺良好。清教徒學者希爾(Christopher Hill)寫道,

「不加分辨的慈善是一種社會惡習,它不能讓窮人意識到他們的責任,認真去找工作。結果,許多清教徒寧願教會照顧他們自己教區的窮人,在其中他們能夠判斷什麼是真正的需要,什麼是虛假的需要。」

清教徒對慈善事業是極其投入的,但是慈善事業是要行善的,如果它是支持了酗酒,或者讓一個人懶惰,它就是錯的。要知道誰得到了什麼,唯一的方法就是在本地動工,認識那些你把錢給他們的人,了解他怎樣用這筆錢!

o它是有成效的。

幾分鐘前,我引用了蘭斯洛特·安德魯斯的話,他是很討厭清教徒的,但他承認他們慈善的體系是起作用的。他們照顧的窮人實際上是得到了照顧。

不管你對福利社會的看法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它是沒有用的。美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富有的國家,然而數以百萬計的人生活在橋樑下面,在汽車裡睡覺,還有更糟糕的呢。有的人把責任歸於窮人,其他的則歸罪於有錢人;是共和黨人給我們帶來這一切的,或者是民主黨!問題在於60年代,越南,毒品,里根經濟學,工會,跨國公司,中央情報局,非法移民,日本,等等,等等,等等。

對這一切我不知道該怎麼說才好,但我知道,一個像我們國家這如此富有的國家,是有大量的金錢照顧窮人的,如果我們蒙恩有智慧該如何行的話。

清教徒是這樣做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很多事情。


神學

在照顧窮人的問題上,清教徒並不是碰巧找到一種正確的處理方法。他們的社會觀是出自聖經的。科頓·馬瑟把他父親和虔誠的天主教試圖通過好行為自救的做法作對比,寫道,

「他給我們一個崇高的證明,就是那些行善,因為他們已經得稱為義的人,決不會不及那些行善是為了使他們可以得稱為義的人;那些棄絕一切靠好行為得功德的假冒的人,他們的好行為要比世上最大的功德販子的好行為要多得多。」

換言之,清教徒的社會良知是出於恩感。我們愛他人,只是因為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來救贖我們脫離罪和苦況。

簡單來講,清教徒對窮人慷慨大方,這是因為神對他們如此慷慨大方。他給了你任何東西嗎?任何你不配得的東西嗎?如果他是給了,那麼你就要,

「你去照樣行吧。」

「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


附錄

還有一件事情:我們是應該幫助所有人,還是只應該幫助與我們一道相信的人?

按照清教徒的神學觀,你應當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我們的愛心是以神的愛為榜樣,那麼……

「你希望我們只愛聖徒嗎?我們應當用同情的愛去愛所有人,我們應當向全人類顯明這豐豐富富的愛。」

「我們一定要與那些受苦之人感同身受,不管他們的屬靈光景如何。」

「義人的眼睛如此溫柔,它甚至會為敵人流出眼淚。」


Michael Phillips 牧師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0: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