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清教徒生活觀 #7: 教會與集體敬拜

作者:追求永生  於 2010-1-15 14: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信仰見證|已有2評論

經文:約4:24-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題目:清教徒生活觀 #7: 教會與集體敬拜

我們今天下午要靠主的幫助,繼續我們每月一次對清教徒的學習。清教徒從來沒有形成他們自己的宗派,而是在所有英格蘭和美國的教會裡都有,所在時間是從大約1550年到1700年。他們從來沒有宣稱「什麼都知道了」 — 我也不會替他們這樣說。但是他們思想的深度和廣度確實是有很少當代的信徒能比得上的。所以,不必盲從,我們可以從他們學到很多,我們也應該這樣做。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工作,金錢,兩性關係,婚姻,家庭和傳道方面看了他們的生活。現在我們要繼續另外一個話題:清教徒對教會和集體敬拜的看法。我們用來指引我們的書就是《入世聖徒:還清教徒一個原本真面目》,作者是利蘭·萊肯,由Zondervan出版社出版,出版時間1986年。這本書仍在印行,我怎樣推薦也毫不為過。如果你讓清教徒,他們古舊的文字和長長的句子給嚇著了,那麼這本書就是很好的一個出發點。

教會是什麼?

因為清教徒努力要使他們的思維清晰,所以他們非常嚴格定義他們的用詞。因此,在說教會做些什麼之前,他們告訴我們什麼是教會。約翰·達文波特(John Davenport) 提供了最全面的定義,

「它是一群相信,聖潔的人,從世界中被呼召出來,與耶穌基督相交,在一個聚會中與他聯合,如同肢體與它們的頭聯合一樣,他們因著一神聖之約彼此聯合,為的是在神聖的敬拜和造就中互相團契。」

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認同達文波特的看法,但我們很難想象這種看法在當時是多麼激進。清教運動是在羅馬天主教和英格蘭教會的背景下出現的。那個時候的天主教(現在還是一樣),把教會等同於組織。按照他們的思維,教會不是神的百姓,而是教皇,紅衣主教,大主教,神父,這些人通過聖禮把神的恩典分發給罪人。

清教徒把這種教義連根拔起廢除掉了!他們說這是讓罪人依靠教會,而不是依靠基督!

至於英格蘭教會,它總是處在天主教和清教運動的中間位置,它的信仰宣告定義教會是「一群信心之人的會眾」,那是正式的教義,但是因著它宣告主在聖餐中真實的臨到,因著它的教士制度,它的禮儀,服裝,神聖建築等等,它至少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即這就是教會,人們只是去到當中,藉著它的執事和禮儀領受神的恩典而已。

清教徒說不!教會就是會眾,當然並不是每一個星期日來敬拜的人,但正如威廉高格所說,是「那些靠著聖靈內在,實際相信基督的人。」

教會是什麼樣子的?

如果神的百姓就是教會,那麼你怎麼可以把它和其他同樣宣稱的人分別出來?請記住,在那個時候已經有了異端,和我們現在的那些沒有多大不同。他們都說他們是神的百姓,那麼你怎麼可以知道你的教會是神的教會,而不是撒但一黨的?

清教徒在這個問題上毫不含糊。他們跟從改教家,說可以用三個標誌分辨教會。薛伯斯告訴我們這些標誌是,

「憑此認識一個真正的基督教會的外在標誌就是純正宣講神的道,真誠施行聖禮,以及(施行)教會紀律。」

首先通過純正傳講神的道,人可以認出教會。這裡所說的「神的道」,清教徒指的是福音。因為離開福音就沒有拯救,所以在不忠心傳講福音的地方就不可能有教會。如果教會好像一座園子,福音就是它的水源。水幹了,園子就沒有了;拿開福音就沒有了教會。

人不可把忠心傳講神的道混淆看作是人的無誤。清教徒並不認為有任何人或團體是不會犯錯誤的。約翰·普雷斯頓(John Preston)說,

「不能犯錯,這是神自己不可分離的屬性,對任何被造物都不能如此說。」

教皇,神父,牧師都不會不犯錯!沒有一個人的認識和講道是完全的!

《韋斯敏斯德信條》這樣說,

「天下最純正的教會也難免有混雜和錯謬。」

純正,而不是完全傳講神的道,這是基督的教會的標誌。

真教會的第二個標誌就是「真誠施行聖禮」。聖禮當然是指洗禮和主的晚餐。

這給浸信會信徒帶來真的麻煩了。我們只給信徒施洗,用的是浸水禮。清教徒給信徒和他們的孩子施洗,不是用點水禮(大部分情況是這樣)就是把水傾倒在人身上。這是否意味著他們不把浸信會信徒看作是教會一員?

我想在爭論最激烈的時候,他們有一些人是這樣認為的。但是他們當中最偉大的思想家約翰歐文並不這樣認為。有一天,一位朋友看見他在聽約翰班揚這位沒有上過學的浸信會信徒講道,他問歐文,為什麼一個像他那樣有學問的人會聽一個只是補鍋匠的人講道,歐文的回答很經典,

「只要我能像這位補鍋匠一樣感動人心,我會樂意放棄我的一切學問。」

我認為,清教徒對正確施行聖禮的看法其實是這樣的:洗禮和主的晚餐是蒙恩之道,但它們不是必然就把救恩帶給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換言之,你不會因著它們得救。那些說你可以因此得救的教會並不是真教會。

為什麼?因為靠聖禮得救就是廢掉了福音。

真教會的第三個標誌就是教會紀律。如果教會就是神的百姓,那麼那些不屬於神的人就不能是教會的一分子,要麼不能讓他們進來,要麼如果他們進來以後,因著他們的異端或不道德的生活證明他們沒有得救,他們就要被驅逐出去,這就是教會紀律的意思。教會並不完全,甚至會不成熟,它是由「眼見的聖徒」組成的。

概括來講,教會是神的百姓,通過福音的傳講和聖潔的生活可以被認出來。

教會做什麼?

現在我們知道了教會是什麼,是什麼樣的,清教徒繼續告訴我們,教會做什麼。
他們簡短的回答:教會敬拜神。不管我們上教會得到什麼樣的益處,和神從中得到的,就是敬拜相比,這一切都是第二位的。

敬拜是教會第一位的當務之急,我們怎麼決定敬拜包括什麼不包括什麼?每一個人都同意,有一些事情對集體敬拜來說是合適的,其他的則不是,但我們怎樣決定?

只有三種可能的答案:傳統,人的偏好,以及神的話語。

羅馬天主教徒(稍微遜之的是英格蘭教會)在傳統的指引下安排他們的敬拜儀式。他們沒有說聖經命令我們要跪拜,畫十字,搖動香爐(或者他們對此的任何稱呼),用聖水,等等。但是他們加上一句,教會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做的,聖人一直是認同這些事情的,許多人因此蒙了祝福,按照他們的思維,這就是相當好的。

今天福音派教會不是做很多這樣的事,但我們的標準傾向是個人的偏好。牧師要這樣,教會喜歡這樣,專家推薦這樣,這對沒有得救的人來說有吸引力。

對於傳統的權柄和當代的精神,清教徒是兩樣都加以拒絕!他們說,因為是神在教會中得敬拜,所以要由他來決定敬拜要包括什麼,要除去什麼!

馬丁路德不像清教徒那樣嚴格,但還在清教徒沒有出現很早之前,他已經解釋了大多數的敬拜出了什麼問題—

「世上宗教形式的混亂真讓人驚奇,這是因為這一切不是出自神的話語,而是按著人的意見。除了神他自己決定的方式之外,神不想人用任何方式來敬拜他。」

如果神要按著他的方式,而不是我們的方式得到敬拜,我們就要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他的方式。清教徒對我們說的話明白得不至於被誤解,

「聖經不是部分,而是完全的信心和行為準則;除了聖經所包含的,教會不可遵守任何事物。」(波金斯)

「聖經包含了要在敬拜神時必須當行的一切。」(約翰歐文)

「新約完全足以告訴我們敬拜神的全部方式。」(亨利雅各Henry· Jacob)

神要我們用他的方式來敬拜他,他的方式是啟示在聖經,特別是新約聖經里的!

這就是人所說的「規範性原則」,威廉·布萊德蕭(William Bradshaw)概括得很好,

「他們堅持和論述說,包括在先知和使徒書信中的神的話語是絕對完全的,是由教會的頭基督所賜,是關於信仰上一切事情,一切對神敬拜和事奉的不變和唯一的法典和準則。任何不能得到上述神話語認可的皆不合法。」

簡單來說,對神的敬拜是包含在神的話語中,是受到神話語的限制的。

以我自己看,有一些人是濫用了這個教義。比方說,有一家教會禁止在敬拜中使用樂器;另外一家堅持在主的桌子面前我們只能使用一個杯,等等。但如果說有一些基督徒對敬拜太挑剔,那麼大多數的基督徒卻是不夠挑剔!

對神的敬拜要用神的方法來進行。

清教徒的教訓怎樣改變了敬拜?

現在我們知道了他們的目標是什麼,他們以什麼來作決定,我們問,清教徒的教訓怎樣變了教會的敬拜,這是好的。

簡單來講,它簡化了各樣事情,下面是一串的引用,

「我認為教會裡一切事物都應當是純全,簡單,儘可能遠離這個世界的元素和排場。」
「如果信仰要成為單純,屬靈,簡單,卑微,正如福音確實如此一樣,那麼事奉的面目也當如此。」

「我們主要關心和盼望的就是按著基督他自己定命的原本純潔和簡單來實施這些定命,不加上人所發明的任何裝飾或者描繪。」

清教徒簡化了教會裡的幾乎一切事情。例如,他們簡化了他們的禮儀。天主教和英格蘭教會在儀式上是很強的,他們的聚會可謂是多媒體的演示,人可以聽到神的道,看見明亮的色彩,聞到燒,感受到聖水,吃到聖餅。清教徒是遠離這些鋪張,格林涵說,
「儀式越多,真理越少。」

他們並不跟從教會年曆上所要求的歡慶日和禁食日。再看格林涵 怎麼說,

「我們的復活節,我們的耶穌升天日,我們的聖靈降臨節就是每一個主日。」

他們拒絕天主教聚會一切如體操表演的動作安排。約翰·佛克塞(John Foxe) (著名的《殉道錄》作者)嘲笑這些把戲說,

「轉身,回來,半轉身,完全回來,如此的親嘴,祝福,跪下,招手,敲擊,迴避,洗濯,漂洗,舉起,觸摸,用手指指,低聲細語,停下來,滴水,彎腰,用舌頭舔,擦拭,移位,然後再做一百遍!」

因為他們相信信徒皆祭司(而不僅僅是一些人才是),所以他們譴責教士特別的服裝。他們把這稱之為「羅馬天主教的破布」。一位 威廉特納先生甚至教會了他的狗跳起來從教士頭上刁走教士帽!

他們也簡化了他們的教會建築。

帶著為教士和唱詩班而建隔離房間的十字形建築被正方形建築所取代,這樣可以有最佳的聽覺效果。

雕像,繪畫,彩色玻璃窗被廢除了,這並不是因為清教徒討厭藝術,而是因為他們認為神和他的事情可以通過神的道得到更好傳遞。

因為主的晚餐不是一種獻祭,所以清教徒用一張木桌取代了石制的祭壇。因為教會一定要以神的話語為中心,這桌子被移到一側,講壇被放在前面居中的位置。

他們還簡化了教會音樂。因為歌唱是所有神百姓的特權,所以唱詩班被取消了,他們唱的難度很高的歌曲被詩篇取代了,詩篇被譜上容易歌唱,與神的榮耀相一致的曲調。

最後,他們簡化了聖禮。天主教的七種聖禮被聖經里講的兩種,就是洗禮和主的晚餐所取代。這些也被簡化了,就這樣,清教徒除去了它們的神秘(或者也許可以說是神奇),告訴會眾它們真實的意義,就是它們是神的愛以及我們得救的標記。

簡化敬拜對清教徒聚會的影響

最後一點:簡化敬拜對清教徒有什麼影響?一切當中最好的影響就是:它讓每一個人都參與到對神的敬拜當中。

當屏風從前面被拿走,每一個人都能通過耶穌基督更加靠近神。

當唱詩班被取消,每個人都能用他的語言歌唱對神的讚美。

當讀神的話語,傳講神的話語成為聚會的中心,每一個人都能明白神對他生命的旨意。威廉威斯頓 是一位憎恨清教徒的耶穌會成員,那令他生氣的,卻是讓清教徒高興,

「他們展開辯論,在他們自己中間也辯論許多聖經經文的含義,他們所有的人,男人,女人,男孩女孩,工人,頭腦簡單的人也是如此。」

哥特式的建築物,神秘的儀式,拉丁文的吟唱,教士的服裝,以及類似讓人們也許會肅然起敬,但仍使他們遠離神的東西都被除去了,簡化了聚會,人不僅榮耀神,還把他的子民帶回到他們的爸父面前。

這就是清教徒對教會和集體敬拜的看法。求神使這些也成為我們自己的看法,為了基督的緣故,阿們。

Michael Phillips 牧師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碧海琴音 2010-1-15 14:58
今天的沙發都是我的!
回復 追求永生 2010-1-15 14:59
碧海琴音: 今天的沙發都是我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1: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