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生活要用經濟學思維做決定嗎?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5-5 16: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民生熱點|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近幾年來,美國生活經濟學家的著作一直成為暢銷學術讀物,連經濟學的門外漢都熟知這些學者對正統經濟學做出的挑戰,早前面世的《魔鬼經濟學》,加上本書作者哈福特(TimHarford)的成名作《卧底經濟學》,都是典型的例子。現在,這本《卧底經濟學》的作者再推出這本《生活的邏輯》,內容更直接挑戰古典經濟學假設及上世紀流行美國的「理性選擇理論」 (RationalChoiceTheory)。

  首先必須澄清一點:一般人以為經濟學等於財務,其實經濟學研究的,是人的行為。生活經濟學家所津津樂道用以解釋經濟學理論的例子,其實不過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他們希望人們不會以為經濟學會是股市漲勢分析或者艱澀的數學理論,所以才有生活經濟學的出現。

  生活經濟學也要破除經濟學家的成見。傳統經濟學家都認為人類是理性動物,而提出人是經濟人則無異於承認人是理性動物。經濟學家所說的「理性」,就是指人具備功利極大化行為,這是英國功利主義傳統的產物。然而在哈福特看來,「經濟人」並不一定是理性的。

  「理性選擇理論」學派假定人們會因應市場情況及信息做出理性選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aryBecker)便是其中翹楚,他的學術事業由研究薪酬、歧視等社會現象的經濟意義開始,貝克的發現是,人們會按照僱主特質選擇職位,僱主亦會按僱員工作表現選擇僱員及薪金水平。歧視及少年犯罪等社會現象亦可納入同樣的分析。但人們真的是按照現實情況和信息作出合乎理性的選擇嗎?

  哈福特發現文字描述所造成的心理作用往往左右了人們的抉擇,所以商品也需要廣告宣傳。正因為人是不理性的,所以才會有少年犯不畏牢獄,鋌而走險去進行盜竊;也有娼妓甘冒生命危險去進行無保障的性交易。

  除了理性選擇理論外,還有更重數學公式的博弈論。博弈論的始創者馮·諾伊曼(vonNeumann)起初發現紙牌賭博的妙處,他看出這種活動可以解釋人類行為,而且可以透過引入數學公式解釋社會科學問題並取代心理學的位置,並以計算器技術推演出無數複雜的博弈格局以計算出兩家決定的幾率。然而,哈福特指出即使最複雜、最快捷的計算器程序,也敵不過策略天才。而且真正的博弈遊戲有著千變萬化的因素,如參與者人數也不是固定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你的對手是菜鳥,或者不按牌理出牌,那麼博弈論便會失效。博弈論要模擬真實博弈場所的行為,但真實博弈場所並不是如他們所計算的。

  無論理性選擇抑或博弈,其目的不過是希望透過假設的範式,找出人類行為背後的理性特質。但是人們在約會、拍拖、結婚,甚至離婚的時候,會否真的想過用經濟學思維去作出決定嗎?面對這些實質例子,經濟學理論也在重新調整。哈福特重新挖掘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提出啟發性的疑問。

  作為一個殘酷的競爭場,職場就提供了不少意味深長的例子。例如:為什麼你的上司工資比你高?如果你付更高的工資,你的下屬會更賣力工作嗎?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恐怕不是確定的,哈福特提出一種現象:如果有一個僱員工作更勤快,其它僱員的工作表現也會不受薪酬影響地提高,這就是「競賽理論」 (tournamenttheory)。根據此理論,「競賽式誘因」會發揮作用,促使員工拚命工作,而發揮影響的往往是上司而不是同級員工的薪酬水平。根據「競賽理論」,僱員們恐怕不是按照理性及對勞工市場供求的認知來決定工作表現的。

  解釋歧視問題是貝克的絕活。在這本書中,哈福特也驗證一下貝克的歧視理論。按常理,歧視恰好表現了「非理性」的特質,較多美國僱主按膚色而不是工作能力和責任感來決定聘請哪位員工,但貝克仍將歧視分為統計歧視(statisticaldiscrimination,或理性種族論 「rationalracism」)及「基於品味的」歧視(「taste-based」discrimina-tion,或固執偏見 「bigotry」)。貝克的解釋是,市場定律可以消除「固執偏見」,因為種族主義者及其對象將深受其害。然而事實又如何呢?一代傳一代的歧視,令教育機會變得不平均,連統計所得的數據,即導向「統計歧視」的因素,亦不過是主觀歧見累積的結果而已。美國聲稱民主國家,立國兩百多年,卻從來沒有黑人像奧巴馬般叱吒於政壇。這又豈能是貝克理論能解決得了的?

  然而這不是說經濟行為全是不可預測的,哈福特只想指出隱藏在這些行為背後「非經濟」的「生活的邏輯」而已,這種「生活的邏輯」有點像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一樣,單憑經濟學家的經驗主義觀,很難解釋存在的原因,只能要求人們接受這一事實。這樣說,經濟學的「理性假設」又是否很弔詭呢?面對人口膨脹、性別比例、種族滅絕、環境污染等全球性問題,「理性選擇理論」會否變得不堪一擊呢?哈福特給出了獨特的分析,挑戰經濟學理論,甚至思考亞當·斯密時代的英國荷蘭海外貿易狀況,重新審視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可謂恣肆縱橫。

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彭礪青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0:2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