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詩經·唐風·葛生》之:百歲之後,歸於其居!百歲之後,歸於其室!
葛 生
—— 詩經·唐風
葛生蒙楚,蘞蔓於野。
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於域。
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
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歲之後,歸於其室!
【譯文】:
葛生長覆蓋住荊條,蘞蔓生在田野。
我的愛人葬身此地,誰來陪伴孤獨的居處?
葛生長覆蓋酸棗樹,蘞蔓生在墳頭。
我的愛人葬身此地,誰來陪伴孤獨的睡眼?
角枕燦爛啊,錦緞被子鮮明啊。
我的愛人葬身此地,誰來陪伴孤獨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長,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後,到這兒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長。
只有百年以後,到這兒共同居住!
【背景】:
這首詩被後人認為是『悼亡詩之祖』。關於這首《葛生》的主旨,歷代學者多有爭議。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錦衾」為收殮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說。顯然,憑「亡此」、「於域」、「角枕」、「錦衾」、「其居」、「其室」、「獨處」、「獨息」、「獨旦」等詞語證本詩悼亡之旨,是有說服力的。
後世對這首詩評價極高,今人認為本篇「不僅知為悼亡之祖,亦悼亡詩之絕唱也」(朱守亮《詩經評釋》),又認為「後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詩傑作」,「不出此詩窠臼」(周蒙、馮宇《詩經百首譯釋》)。就本詩的藝術魅力和對後世悼亡詩歌的創作影響而言,這種評價是當之無愧的。
詩從葛藤寫起,或者正是墳墓之地,觸動情思,兩相分離各自獨處,倍感傷心。詩寫亡人的獨處無人陪伴,正是為了寫活著的人的孤獨無親,從而見出生前的相親相愛,同心同德,以致於發出死後同穴的悲號。詩反覆抒寫無法忍受的獨處的時日,都是為了表達當初同處和和諧美好。《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國悼亡詩的濫觴,那生死不渝的愛情絕唱,可以穿越時空,成為每個時代人們心中的夢想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