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兩岸關係勢將卡在「國際空間」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4-30 18: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時政解讀|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連戰再次登陸並且將在今天與胡錦濤主席會面,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歷史契機的當口,馬英九決定任命李登輝的台聯黨籍賴幸媛出掌主管處理兩岸事務的「陸委會」主委。消息傳出,藍營一片嘩然,國民黨籍立委邱毅稱「陸委會」帶了「綠帽子」,即將擔任負責與大陸談判的台灣海基會董事長的江丙坤感到錯愕,而將出任海基會秘書長的國民黨陸工會主任張榮恭則是給了一句頗有深意的回應:「我不懂的事情,沒辦法表示意見...」。其實,一個綠營人士執掌「陸委會」並不能改變兩岸關係發展的大趨勢。我預測,兩岸關係將卡在「國際空間」,因為無論台灣以什麼名義加入只有主權國家可以加入的國際組織,都衝撞了大陸的底線,造成「兩個中國」或者「一中一台」,大陸方面不論有多少善意也無法在這個問題上讓步。一旦台灣擴展國際空間受挫,那麼島內的政客和民意就會上演悲情劇,遷怒於大陸,使兩岸關係退回到李登輝時代。

今天就來談一談台灣現存的「國際空間」到底有多大。去年哥斯大黎加、馬拉維相繼與台灣斷交,台灣的「國際空間」進一步縮小,「邦交國」只剩下23個,現在又傳來巴拉圭欲與大陸建交的消息。台灣參加的國際組織數目更少,滿打滿算,台灣作為正式成員(不計觀察員)參與的政府間或者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只有18 個,其中比較重要的4個,即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sian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縮寫為APEC)、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縮寫為WTO)、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縮寫為ADB)、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縮寫為IOC)。台灣近年來主攻世界衛生組織,但是都無功而返,但台灣其實一直是國際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縮寫是OIE,源於法語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除此之外,台灣參與的其他13國際組織就鮮為人知甚至匪夷所思了:

——亞洲生產力組織(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APO)

——國際種子檢查協會(International Seed Testing Association,ISTA)

——國際棉業諮詢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tton Advisory Committee,ICAC)

——亞非農村復興組織(Afro-Asian Rur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AARDO)

——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Food and Fertilizer Technology Center for the Asian and Pacific Region,FFTC/ASPAC)

——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Asian Vegetab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AVRDC)

——東南亞中央銀行總裁聯合會(Conference of Governors of South-East Asian Banks,SEACEN)

——中美洲銀行(Central American Bank for Economic Integration,CABEI)

——亞洲科技合作協會(Association for Science Cooperation in Asia,ASCA)

——亞洲稅務管理暨研究組織(Study Group on Asian Tax Administration and Research,SGATAR)

——亞太反洗錢組織(Asia/Pacific Group on Money Laundering,APG)

——亞洲選舉官署協會(Association of Asian Election Authorities,AAEA)

——埃格蒙特集團金融情報組織(Egmont Group of Financial Intelligence Units of the World, Egmont Group)


這些國際組織魚龍混雜,有的連網頁都沒有。台灣作為成員在這些組織的名稱也是五花八門,其中只有四個使用「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的名稱:亞洲生產力組織、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中美洲銀行、亞洲科技合作協會。其中中美洲銀行總部在地處台灣外交重鎮,5個本地區成員國都是台灣的邦交國,所以台灣得以「正名」。在國際棉業諮詢委員會中的名稱是「China(Taiwan)」,在亞洲選舉官署協會中的名稱是 「Taiwan ROC」,其中ROC當然是「Republic of China」的縮寫。其實,處心積慮搞「去中國化」的台灣當局現在對於「Republic of China」這個名號並不感興趣,他們最理想的名稱就是Taiwan(台灣)。從大陸的角度來看,使用Republic of China等同於兩個中國,所以不參與那些保留「中華民國」位成員的組織;另一方面,大陸也不接受台灣以Taiwan的名稱加入國際組織,因為有台獨之嫌。所以凡是大陸和台灣都是成員的國際組織,如何稱呼台灣就是成了兩岸乃至國際間的一個敏感問題。


1979年10月國際奧委會決定接受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入會,台灣以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 的名義保留會員資格,這就是成為後來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奧運模式」。台灣當時的政府對Chinese Taipei這個名稱很不滿意,抗拒了一年多以後才不得不接受,但是卻在中文譯名上玩了一點小花樣。打開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的網頁,我們會發現其中文名稱是「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圖),與北京的「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只有一字之差。這當然只是台灣自說自話,在正式場合還是用「中華台北奧委會」的中文名稱。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中文名稱大陸也曾經長期拒絕接受。在大陸的媒體上,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的翻譯是「中國台北奧委會」。於是形成一個英文名稱,兩岸各自表述的局面。如果不是1990年北京亞運會在即,雙方本不必為 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的漢語譯名問題攤牌。台灣當時提出參加北京亞運會的先決條件是使用「中華台北」的譯名,而不使用大陸習慣使用的「中國台北」。對此,大陸方面頗有疑慮,反問台灣方面究竟「中國台北」和「中華台北」有何區別,雙方談判一度陷入僵局。此後,台灣方面傳話過來說,大陸是老大哥,照顧一下小弟弟的困難。大陸內部經過再三斟酌,宣布「在嚴格遵守國際奧委會的前提下,有關參賽的技術性問題,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經過磋商,不難解決」,事實上接受了在北京亞運會官方文件中使用「中華台北」的譯法,但大陸媒體依然按習慣把Chinese Taipei譯為「中國台北」。

此例一開,台灣可能參與的國際組織中都直接間接地參照了「奧運模式」,比如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洲稅務管理暨研究組織、亞太反洗錢組織台灣的名稱都是 Chinese Taipei。台灣在世界貿易組織中有一個史上最怪異的名稱「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mmen and Matsu」,大陸翻譯為「台澎金馬特別關稅區」,而台灣譯為「台澎金馬單獨關稅領域」,簡稱還是Chinese Taipei。最具戲劇性的是台灣在亞洲開發銀行中的名稱的改變。台灣在1966年以Republic of China名義參與創建亞行,所以中國大陸難以用「恢複合法席位」的名義加入亞行。 1983年2月,當時的中國外長吳學謙正式致函亞洲開發銀行行長藤岡真佐夫,表達我國政府決定參加亞行的意願。亞行接獲中國政府的申請以後,認為根據亞行的章程,中國理應成為為亞行成員國,但又不能取消台灣當局作為創始會員的會籍。為了保護台灣在亞行的會員資格,美國國會專門通過有關法案的附加條款,威脅稱:如果亞行驅逐台灣,美國要停止對亞行的資金支持。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在1983年6月26日會見美國華裔學者楊力宇時,在回應楊力宇「中國在加入亞行問題上,是否可以不要求驅逐台灣?」的問題時果斷表示:「可以考慮把台灣改個名稱留下」。鄧小平雖然為台灣留在亞行開了個口子,但是「改個名稱」又談何容易。為此,中、日、美以及海峽兩岸之間直接間接地就此進行了長達兩年半的非正式磋商。亞行行長藤岡與台灣當局接觸20多次,其中秘密赴台8次,與大陸各層次有關人員會晤30多次。兩年多的非正式磋商的中心議題是台灣當局如何改稱先後曾經提出過20多種名稱方案,最後的方案卻還是奧運模式的翻版: Taipei, China,中國大陸正式翻譯為「中國台北」。對此台灣方面非常抵觸,認為Taipei和China中間的那個逗號顯示了兩岸隸屬關係,因而採取了「不接受(改名)、不退出(亞行)、不參加(年會)」的三不對策,拒絕出席 1986 在馬尼拉和 1987 在大阪的亞行年會,1988 年後起以對名稱仍「在抗議中」恢復出席亞行年會。十幾年來,台灣代表團團長在每次亞行年會上發言都會照本宣科抗議「亞銀片面更改我國的會籍名稱」。台灣所希望的名稱其實與目前的「Taipei, China」也沒有多大區別,只是把中間的逗號去掉,成為「Taipei China」,因為台灣當局認為逗號在語法中有表達隸屬關係的作用。香港回歸祖國之後在亞行的名稱改為Hong Kong, China,類似於Taipei, China。為了凸顯台灣與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香港之間的區別,在亞行官方文件中台灣的名稱改為Taipei,China,與Hong Kong, China相比在逗號之後少了一個字元空格,多了一點國際空間,因而得到了台灣方面的默認。

去年以來兩岸之間又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中為了這個逗號和空格進行了一番角力。台灣自從1954年起就是OIE的正式會員國,會員國名稱為「Republic of China(Taiwan)」中華民國(台灣)。1992年中國大陸加入OIE,台灣更名為「Taipei China」,由於Taipei和China之間只有一個空格而沒有逗號,因而中國大陸拒絕接受,要求台灣名稱改為「Taipei,China」或者「Taiwan, China」。去年5月25日,OIE通過決議將台灣的名稱從原來的Taipei China改為Chinese Taipei,被大陸媒體稱為是台灣外交的又一次「滑鐵盧」,而台灣雖然表示不滿,但實際上還是鬆了一口氣:還好,畢竟沒有改成「Taipei,China」,要不然還要為那個空格打官司了。

by 翟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0 18:0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