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免費經濟學:網際網路、傳媒業的印證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3-21 18:0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經濟觀察|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1903年,滿腦子烏托邦式幻想的推銷員金·吉列(King Gillette)已年近五十,卻渴望成為一個發明家。他花了四年時間發明的可更換刀片式剃鬚刀,在最初銷售的這一整年裡,只賣出了51副刀架和168枚刀片。

  但接下來,吉列做的事情卻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他以極低的折扣將數百萬副刀架賣給美國陸軍,以期這些士兵退役還家后,可以變成吉列的忠實用戶。軍隊自然將刀架當作生活必需品發給了士兵們。他將刀架賣給銀行,讓銀行作為禮品來送給新開戶的客戶。他設法將刀架和幾乎所有商品都捆綁在了一起—— 從綠箭口香糖到紅茶茶包,不一而足。僅僅又過了一年,他就已經售出了9萬副刀架和1240萬枚刀片。

  100年前吉列刀片的盛行,給後世的商業留下了一個重要的遺產:提供免費(或者至少是廉價得近乎免費)的平台產品,然後通過耗材、或者補給、或者服務,來獲得真正肥厚的利潤和收入。比如,中國移動會免費送你一部手機,當然,條件是之後兩年你每個月都要花很多錢打電話;咖啡供應商免費送一台咖啡機放在你辦公室里,不用說,他的收入主要是靠出售咖啡包給你;惠普的印表機最便宜一款才300元人民幣,但列印墨盒正是這家年營收逾千億美元的IT公司的主要利潤。因此,你也知道了,為什麼PlayStation 3遊戲機剛出來時600美元的售價是個大笑話——遊戲機廠商的利潤來自於從第三方遊戲軟體中的分成,索尼卻忘了本似的執著地要把主機賣個大價錢。

  但在《連線》雜誌主編、《長尾理論》一書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看來,過去100年來這種模式不過是前奏,真正的免費經濟時代直到現在才算是拉開了帷幕。事實上,吉列刀片模式,在現代經濟學上早被「交叉補貼」的標籤給釘住了:免費獲得A商品,但需要支付B商品的錢;或者免費獲得一個商品,但需要支付後續服務。

  但在新的「免費經濟學」下,越來越多的東西會變得不要錢。是的,中國製造讓美國人買上了越來越便宜的商品,但美國人現在想要提供不要錢的。

  安德森及其同行所稱的「免費經濟學」(Freeconomics),將不再是交叉補貼那麼簡單。其基礎不是免費商品的成本進行了轉移(轉移到另一個商品,或者後續服務上),而是免費商品的成本極大地降低,低到趨近於零。

  準確地說,是提供免費商品的邊際成本正趨近於零。當然,沉沒成本還是有的,但由於技術的發展,服務/商品的提供商可以觸及大量、甚至是海量的用戶,其沉沒成本可以因此攤得很薄,而每新增一個用戶、或者給每個用戶新增一項服務的邊際成本則在急速朝零靠攏。

  是不是很理論?想一想谷歌(Google)吧。這家公司的伺服器全部是自己手工攢的,據估計有60萬台機器在一個「伺服器農場」(server farm)里同時運轉,通過寬頻網際網路,為全世界的網路用戶提供搜索、郵件、地圖等服務。對於谷歌來說,新增一個用戶,或者給每個Gmail用戶新增 1GB位元組的存儲空間所需增加的成本幾可不計。所以,你看到,谷歌2004年愚人節推出的Gmail免費網路郵件服務的空間高達1GB,而當時雅虎 25MB(1GB的1/40)郵箱還需要你交錢才能用。從那之後,Gmail的空間容量每秒鐘都在增加,現在已經達到了5GB.

  免費的當然不止是谷歌和Gmail服務,紐約時報過去28年來的報道和文章你都可以免費從網上看到了。你可以免費創建、編輯Word和 Excel文檔,無需花3000多元人民幣去購買微軟的Office套件。全世界遊戲產業增長最快的是免費的網頁休閒遊戲——史玉柱的《征途》和陳天橋的《傳奇》你可以看作是交叉補貼的代表者,當然也可以視作免費經濟時代里的一種基礎模式(見下頁左欄圖表),因為它們的前提也是每用戶邊際成本的降低。

  只要是技術驅動,商品/服務的價格就是普遍呈降勢的。在這方面,網際網路業給出了最完美的例子。當然,毋需我們再多說谷歌的好話,可以熟絡舊友、結交新朋的Facebook,可以收看今天幾乎所有被數字方式拍攝下來的短片的YouTube,無一不是免費。

  安德森將這稱為「軟體經濟學」(成本和價格逐年遞減的),相比之下,以往則是「人力經濟學」(成本和價格逐年上升)。不奇怪,越來越多廠商會把商品和服務轉移為以網際網路為承載平台來提供。

  充裕經濟學

  克里斯·安德森的這一觀察,與他在《長尾理論》一書中的思路一脈相承。長尾理論認為,「充裕」將替代「稀缺」,成為今日經濟生活的主題,再小的需求也可以被滿足,「大眾市場」將不復存在。

  安德森在籌備出版他的第二部作品——《免費經濟學》,就是要將這個話題進一步延伸。原來只是探討更多需求和更多供給的準確配對,現在試圖描繪的,則是一個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的商業環境里,商品和服務為何必然走向免費,以及公司如何應對這一局面。

  出現這一現象的前提,正是計算機、軟體和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發展——感謝一下「摩爾定律」吧,這位英特爾的聯合創始人當年預言稱,每個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量每18個月便會翻一倍,你差不多可以理解為,處理器晶元的計算速度會翻一番,但其更大的意義是,每18個月,同樣性能產品的價格會降低一半。

  在摩爾定律的「詛咒」下,我們得以越來越低的成本去獲取越來越多的商品和服務,商品和服務的提供商也得以抵達最遙不可及、最不可思議的用戶。存儲技術的成本降低,使得亞馬遜沒有了普通書店那樣的貨架空間限制,每新增一本書的成本趨近於零;寬頻技術成本的降低,使得商品/服務提供商可以同時面向海量的用戶,並抵達他們。計算機技術成本的降低,讓普通用戶可以找到並獲得以往無法想象的書籍、音樂、以及各種信息。

  數字時代帶來了信息的極大充裕(比如亞馬遜的圖書供應品類),同時通過將一部分物理商品數字化(比如音樂和電影),在這些商品供應領域也帶來了極大充裕,也讓這部分消費行為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充裕,給我們的心理、規則、管理方式、社會制度、決策機制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見上頁圖表)。最重要的是,充裕將讓我們重新思考經濟學所力求回答的終極問題:在有限資源下如何進行選擇?

  因此,當資源和供應出現極大充裕時,反而需求這端出現了瓶頸。與資源和供應相比,人類的需求永遠是無限,然而人類的注意力在任意一個時刻卻總是有限的。

  是的,你注意到了,「注意力經濟」這個提法,自8年前網際網路泡沫破滅時被猛烈抨擊之後,今日再度「死灰復燃」。不過,也許谷歌已經給了一個典型示範:一個網站,如果做得出色(獲得注意力),那麼在搜索的時候就會被排到前面,網站的訪問人數會因此大增(注意力換成了流量),然後廣告收入也就隨之而來了(換成了錢)。

  創造受眾

  但從充裕的層面上來說,免費經濟學也許暫時還只能存在於供應和資源不再稀缺的地方。比如對谷歌、亞馬遜、eBay來說,伺服器存儲空間和計算能力就不是稀缺品。因此,每用戶邊際成本趨於零的,多在技術產業。而就目前為止,免費經濟學似乎也只是在網際網路領域裡還能解釋清楚一點——谷歌是永遠舉不完的例子。但,其他呢?數字音樂代替CD、網路媒體代替報刊雜誌、谷歌文件代替微軟Office,似乎只有傳媒業、娛樂業和軟體業會參與這個遊戲。

  別忙,傳媒業的商業模式,也許將延伸到其他行業和領域裡去。傳媒業的特點就是,媒體產品本身是免費的(比如無線電波),但媒體捕捉和吸引到了有著共同消費特徵的讀者/觀眾/聽眾,媒體最主要的獲利方式,是將這些有價值的受眾的眼球賣給廣告主,從後者那裡獲得收益。

  因此,谷歌被人說是媒體公司,其實並不假,儘管他們自己總是不承認。但如果說諾基亞是一家媒體公司呢?不光沒有人這麼覺得過,連諾基亞自己也不一定承認。但它和谷歌有著天然的聯繫。「我們都是在創造受眾。」諾基亞負責維信的雅爾諾·約金農(Jarmo Jokinen)對本刊說,「蘋果做的也是同樣的事情。」

  谷歌的搜索引擎聚集起了全世界最多的網上搜索用戶,諾基亞品牌的手機則握在了全球10億人的手中,蘋果則用iPod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網上音樂商店訪問者。

  由此說來,未來諾基亞和iPod都會變得免費嗎?不一定。但至少,在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手機和MP3播放器時,他們不會這樣做。並且這些產品仍然是、也繼續會保持物理形態,製造和分銷的成本依舊很高。

  但蘋果和諾基亞做的事情,與谷歌殊途同歸。他們向自己的產品用戶提供廉價的內容服務,或者是免費的地圖,或者是便宜的MP3音樂。在此基礎上,他們計劃將物理產品的用戶轉移為內容服務的用戶。然後,他們就會有一部分變成谷歌——移動網際網路上的谷歌。

  說到這裡,也許傳媒業的商業模式,仍然是免費經濟學的主流。

  當然,不要以為傳媒業只有廣告收入這一種方法收錢。通過廉價——儘管不是免費,但任何一份報刊雜誌的售價都遠遠不能補上印刷和發行成本——的優秀內容,吸引了大量有質量的受眾后,傳媒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做很多事情,比如舉辦活動、品牌授權、受眾群體分析等等……當然,這不是在教授你如何把你的生意變成媒體,只是在試圖打開你的思路。

  但毫無疑問的是,更多商業會變成媒介平台。至少你已經看到手機和iPod越來越便宜了,一旦走上了這條道路,銷售物理形態產品的廠商們,就再沒有回頭的餘地。

來源:《環球企業家》 黃繼新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05: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