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漢字簡化常識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3-22 16: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一、漢字簡化簡史
   
   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 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 」。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營」、「壽」 、「盡」、「敵」、「繼」、「燭」、「壯」、「齊」、「淵」、「婁」、「顧」 、「獻」、「變」、「燈」、「墳」、「驢」,等等。唐代顏元孫著《干祿字書》 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 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範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 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 」、「禮」、「舊」、「與」、「庄」、「夢」、「雖」、「醫」、「陽」、「鳳  」、「聲」、「義」、「亂」、「台」、「黨」、「歸」、「辦」、「辭」、「斷 」、「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 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  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 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 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 》,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  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  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 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 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 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統治區繼續發展。***奪取政權后,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 民zf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製《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 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 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 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
   
    而在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同樣也在簡化漢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502個,除了67字(稱為「異體簡化字」),均與中國公布的簡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簡體字總表》,收 簡體字2248個,包括了中國公布的所有簡化字,以及10個中國尚未簡化的, 如「要」、「窗」。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刪除這10個  簡化字和異體簡體字,從而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馬來西亞:1972年成立「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1981年出版《 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泰國:本來規定華文學校一律不準用簡體字教學,在聯合國以簡體字為漢字標  准后,宣布取消原來的限制,於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學簡體字 ,發行簡繁對照表手冊,並在小學課本上附加簡繁對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漢字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民間也長期流行一些簡體字。1946年日本內閣公布《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 字,與中國簡體字相同的有53個,差不多相同的有9個。
   
    南朝鮮:1983年《朝鮮日報》公布第一批簡體字90個,在《朝鮮日報》上使用,與中國相同的有29個,差不多相同的有4個。
   
   
    二、漢字簡化的原則和方法:
   
    漢字簡化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盡量 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 種「簡體字是***發明的」、「簡體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來的」的笑談,不過是 國命黨的宣傳。
   
    漢字簡化的方法是以錢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為基礎的,共有七種:
   
    1、採用比畫簡單的古字。如「從」、「眾」、「禮」、「無」、「塵」、「 雲」等等,這些字都見於《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有的繁體字反  而是寫錯了的(參見方舟子《字源和漢字簡化》一文)。
   
    2、草書楷化。如「專」、「東」、「湯」、「樂」、「當」、「買」、「農 」、「孫」、「為」等。
   
    3、用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偏旁。如「雞」、「觀」、「戲」、「鄧」、「 難」、「歡」、「區」、「歲」、「羅」、「齊」等。
   
    4、僅保留原字的有特徵的部份。如「聲」、「習」、「縣」、「醫」、「務 」、「廣」、「條」、「鑿」等。
   
    5、原來的形聲字改換簡單的聲旁。如「遼」、「遷」、「郵」、「階」、「 運」、「遠」、「擾」、「猶」、「驚」、「護」等。
   
    6、保留原字輪廓。比如「龜」、「慮」、「愛」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同音字合併為簡單的那個字。比如「里程」的「 里」和「裡面」的「里」合併,「面孔」的「面」和「麵條」的「面」合併,「皇 后」的「后」和「以後」的「后」合併,「憂鬱」的「郁」和「鬱鬱蔥蔥」的「郁 」合併。這些合併在現代文中不會引起詞義的混亂,簡化字的使用者從未感到不便 ,反而是些從未用過簡化字的人在那裡想當然地杞人憂天。
   
    有幾個常用字特別值得一提:「龜」字,繁體近二十筆,簡直是一筆一畫在畫 一隻龜,難寫(我至今不知其正確筆順、筆畫),難記(經常閱讀繁體字書籍的尚且我認得寫不得,何況小學生),簡化后保留其輪廓,僅剩七筆。「憂鬱」的「郁 」,繁體多達二十九筆!寫法極其複雜,也很難記(據說有一次漢學會議上有人靠 寫出這個字贏得一片掌聲),簡化后以「蔥鬱」的「郁」代替,僅八筆。「吁」繁體字多達三十一筆,也極難記住寫法,簡化后改為「口」形「於」聲的形聲字,好記得很,且不過六筆。「釁」的繁體字二十六筆,寫法也相當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記得其寫法,簡化后僅十一筆。這些都是人人必須記得的常用字,想當初學繁體字的小學生光記這幾個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簡體字的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它們記住,難怪有人對簡體字大為不滿--他當初的心血簡直是白費了。繁體字動則十幾、二十幾筆,而簡體字平均七、八筆,不僅書寫快速,對於計算機用 字也極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幾筆的字一個個都塞進十六針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 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現在大家使用的免費字體,簡體是漂亮的宋體,而繁  體卻什麼體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來的。
   
    以後有興趣再回答「共產黨強迫大家使用簡體字」、「簡體字破壞中國文化」 、「簡體字醜陋」、「簡體字破壞漢字結構」、「簡體字使中國人變笨」、「簡體 字不能提高學字速度」等等這類極其可笑而居然有人煞有介事地提出的指責。
   
    大家算一算,那些攻擊簡化字的人共提出了多少可笑的理由?你真以為他們那麼有歷史使命感,要來保護連他們也不大瞭然的中華文化(比如那些宣揚「繁體字比簡化字元合造字規則」的人,我敢說他們其實對字源一竅不通)?我看其實是一 種「吃虧了」的心理在作怪,卻拚命要給自己造出一些堂皇的理由。
    
    
    簡體字引起混亂嗎
    
    簡化字在大陸通行了三十多年,並沒有人覺得引起了閱讀上的混亂,卻總有不 用簡化字的人來替我們擔心,說是把「以後」的「后」和「皇后」的「后」並成一 字就會亂套,在我指出這是杞人憂天之後,還有人舉例說明的確引起混亂,但是他舉的這些例子,只要放到具體的句子中,就不會有歧義。脫離了句子,許多片語, 不管是寫成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都可以有多重意思。
   
    「立皇后」,不論是現代文還是古文,這種說法都是指「冊立皇后」,沒有人 會把它讀成「站在皇帝的後面」,古文中極少用「皇」表示「皇帝」,一般用「上 」、「帝」,習慣的表達法應是「立於上后」、「立上之後」。
   
    「後生」,毫無疑問只能是「晚輩」的意思,在現代文和古文中都不會用這兩 個字表示「皇后所生」或「皇後生產」。
   
    「后爹」、「後娘」,也絕不會有「皇后的爹」、「皇后的娘」的意思,后一 種意思的表達法是「后之父」、「后之母」。
   
    至於「麵條」的「面」和「面孔」的「面」合併,也不會引起混亂,不贅述。
        
    簡化字反對者挖空心思想出的例子是如此不濟,所以我才敢說這純屬杞人憂天 。如果有誰能想出一個繁體字和簡體字能讀出不同意思的合乎習慣用法的現代文句 子來,我願意收回我的話。
   
    用簡體字寫現代文是不會引起混亂的,寫古文一般也不會混亂。「新.語.絲文庫」中的古文甚至古詩詞都是以簡體字為標準的,難道就跟繁體字版的讀起來不一樣 ?
  ~~~~~~~~~~~~~~~~~~~~~  
    
    方舟子:再談簡化字
    
        
    有個台胞去了趟大陸,看到有用繁體字寫的招牌,便欣然嘆道:「大陸人民正在拋棄簡體字。」有位港胞接到中國新聞社新設的**網,發現用的是繁體字,也  讚歎主持人心胸好寬廣。他們都不知道,在大陸,凡是與港澳台同胞有關的場合,為了讓他們不至於成為文盲,使用繁體字是個沿用了十幾、二十年的慣例,《***報》海外版不也發行了好幾年的繁體版後來因為大陸留學生去提意見才改成簡體的嗎?這是跟「拋棄簡體字」、「心胸好寬廣」毫無關係的,倒可以說反映了簡體字使用者的自信,該用繁體時就用繁體,不害怕被繁體取代。反觀台灣,可曾有過  這樣的自信?可曾在與大陸同胞有關的場合用過簡體字?從前我撿到的從金門漂過  來的宣  傳  品,也都是用繁體字寫的呢。
   
    這也可以說明在大陸並不強迫使用簡體字。華**當主席后曾經推行試用第二 套簡體字方案,也僅僅是試行,並非強行。這一套方案也是從民間收集來的,有許   多字從前和現在都在民間流行,民意基礎是有的,但試行了幾個月後就收回了,原   因無非是:一、第一套方案已在大陸通行二十年,大家已經習慣,再創新不容易;   二、簡得太厲害,的確會造成識別上的混亂,如一個方框寫小了是「口」,寫大了   是「國」,印刷體還好,手寫可就不容易分辨了,想把常用的幾千個漢字全簡化成   六筆以下是不實際的。這套方案的失敗反襯了第一套方案(即今天大陸的用字標準    )的合理,它的被收回也證明了簡化字的推行從來不是強制的。

    有台胞說,他不反對簡化字,但是反對***「裁剪」簡化字。我不知道他所   謂的「裁剪」是什麼意思。本來一個字可能有幾種簡化寫法,***組織專家對它   們進行歸納整理,確定一種寫法為標準在全國通行,如果這就是「裁剪」的話,我   支持這樣的裁剪,因為為了便於閱讀,文字必須有一個通用標準,幾乎每個國家都   有一個權威的機構在制定詞法、句法的標準,在大陸這個機構就是「文字改革委員   會」,它不僅簡化漢字,而且廢除異體字,從而使中國大陸有了用字標準。常用漢   字不過五六千,但以前幾乎每個字都有兩種以上的寫法(比如大家熟知的「回」有   四種寫法),有的寫法差別極大,相當於要記幾萬字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常用漢字,   徒然增加識字負擔。我看台灣缺少的正是這樣一個委員會。台胞說台灣民間也用簡   體字,但是沒有一個權威機構制定簡化標準,學校又不統一教,必然是各寫各的,   各行其是,那才叫混亂。有人說「讓市場來決定一切」,需知市場並非萬能的,在   文字上更是如此,一個字有幾種寫法,有時很難使所有的人都逐漸採用同一種寫法   ,因此標準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形成的,在約定俗成的基礎上更需要有權威的整理。    *始皇實行「書同文」,統一了漢字字體,***簡化漢字、消滅異體字,統一了   漢字寫法,這種「統一」都必須靠強有力的****來完成,也都是造福後代子孫    的功德無量的大事。
   
   還有的台胞說,現在電腦普及了,使用簡體繁體對於電腦都一樣了。且不說現   在中文打字速度仍然趕不上手寫,即使有一天趕上了,電腦也是不可能完全取代手   寫的。英文打字可謂迅速,美國的筆記型電腦也可謂普及,但我還沒見過有誰是用    電腦作筆記的。難道為了保存繁體字,就必須剝奪漢字的手寫功能?
   
    還有的說,簡體字破壞中華文化,因為古籍沒法簡化,用簡體字就看不了古文   了。這種論調,反映了某些繁體字使用者的無知的狂妄自大。古籍是可以轉成簡體   字出版的,而且一般不會引起閱讀上的困難。中國大陸用簡體字出版了大量的古籍   ,中學語文課本約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古文,也用簡體字印刷,並沒有因此就看不   懂、沒法教學了。更不必說為了保存古籍原貌,大陸還有一些中華書局、上海古籍   出版社之類的出版社專門出版繁體字版古籍,而會簡化字的人,幾乎都無師自通看 得懂繁體字。
    有一些簡體字,本來是古字,比繁體字更符合造字規則,我舉兩個例子。

   先說「眾」字。簡體的寫法是三個人疊一塊,這是「眾」字的最原始的寫法,甲骨文就已經這麼寫了,就是《周語》所謂:「人三為眾。」非常地好認好解釋。可是繁體字的「眾」字,有多少人知道它為什麼那麼寫?原來它的下部,實際上也是三個「人」,只不過變了樣了,不說還不容易看出來;而上部呢,根本就是寫錯了,本來的寫法應該是一個橫著的「目」,《說文》解釋說:「目,眾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這個「目」應該是「綱舉目張」的「目」,也就是網孔。網孔密密麻麻的,確實是「眾意」。既然「三人,眾意」,「目」也是「眾意」,未免重複累贅,去掉這個含義不明顯而且寫錯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人,不是很好嗎?

   再來看「從」字。簡體的寫法是兩個「人」字並在一起,這也是「從」的最古老寫法,也見於甲骨文,取「兩人相從」之意。繁體的「從」可就不太好解釋了,它的右上角,是兩個「人」,保留了「從」的最初寫法,可是其他部分呢?我們對照小篆,才發現這個字也是寫錯了,它的雙人旁和右下角應該合在一塊,成為一個表示行走的偏旁,這大概是在小篆的時候才添上去的,楷書再把它割成兩半,可就有點莫名其妙了。

    類似這樣的簡體字還不少,比如「塵」、「禮」、「雲」、「電」、「胡」、「須」、「處」等等,不一一解釋了。
  
    有反對漢字簡化的台灣人聲稱簡體字是郭沫若等人胡寫出來的,比如「國」字。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國」字寫法的演變。

   商金文上的「國」字寫作「口戈」,左邊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邊的「戈」是武器,也就是說,「國」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衛下的土地。甲骨文的寫法顛倒過來,成「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橫,成為「或」字了。這一橫是什麼意思呢?許慎說是「以守一,一地也」,與「口」重複,不太可能,所以有的學者認為這一橫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後來在「或」的左邊加了波狀的一豎,表示「戈」的柄,到後來這一豎向兩邊擴展,成了「匚」,「或」的最後被完全包圍,成為繁體的「國」〔□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斯製造小篆的時候。

   但是這不等於說繁體的「國」是正宗,因為「國」字還有另外一條演變路線。非常早的時候,商金文的「口戈」寫法,右邊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表 「國」了,所以作廢的第二批簡化字把「國」寫作「□」,也是古已有之。但「□」的寫法畢竟不容易辨認,所以就往裡面填,這就有了「□八土」「□王」「□ 玉」。如果我們到歷史博物館去,看到太平天國的旗幟,就會發現他們把「太平天國」的「國」寫成「□王」,那可絕不是郭沫若之流偽造的文物。武則天造字,也在「國」字上作文章,先是「□武」,後來覺得有自己給困在裡面的意思,不吉,改成「□八方」〔上八下方〕。

    「國」字可能是漢字中寫法最多的一個字,據統計有四十一種之多,最奇怪的一種寫法是三個「秦」壘一塊,大概是漢初的一種寫法,取「三秦」之意。

    簡化的「國」字絕對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謅,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間通行了,是最通行的寫法,而且還流傳到了國外,日本、韓國也都這麼寫,難怪大陸會把它當成標準字。

    簡化字從來不是某幾個人的自創,文字改革委員會在確定簡化字時,遵循一條總原則:「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來或民間的寫法,不自創。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15: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