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溫家寶引用的"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等古文引語典出何處?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3-19 12:4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詩詞書畫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原話摘錄:
   
    台灣工商時報記者提問:大陸方面有沒有可能和台灣在經貿合作方面有進一步的往來?大陸是否會對台灣釋出更多的經貿優惠政策?
   
    溫家寶回答時這樣說:我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我腦子裡總是在想,「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們將繼續擴大同台灣經貿交流的範圍,包括投資、貿易、旅遊、金融,提高合作的層次。在這些問題上,我們都可以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來進行協商。這樣做實際上是發揮了兩岸互補的優勢和互利的優勢。……
   
    出處與釋義:
   
   宋淪陷后的許多年,大批南宋遺民沉浸在心靈創傷和悲痛中。其中一些堅決不與征服者合作的特立獨行之士用他們的筆觸描寫了這樣的心情。詩人和畫家鄭思肖是這些不服從、不合作者中的代表,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力不勝於膽,逢人空淚垂。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朝朝向南拜,願睹漢旌旗。」
   
    溫總理引用這句詩,表達堅定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


行事見於當時,是非公於後世
   
    原話摘錄:
   
     見面會上,鳳凰衛視記者提出第一個問題:「上屆政府曾經經歷過兩次令全球華人為之牽掛的突發危機的發生。5年前,新任總理的您經歷了『非典』危機,人們還不知道您當時的心路歷程。5年之後,突如其來的南方凍雪災害,人們又看到您走在抗擊雪災的前線,這場雪讓您感受到了什麼?未來5年您還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溫家寶總理回答:「5年已經過去了,行事見於當時,是非公於後世。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也是人民書寫的。一個領導者應該把眼睛盯住前方,把握現在,思考未來。我腦子裡在盤旋四件事情……」
   
     出處與釋義:
   
    出自《明太祖寶訓》卷六:
   
    …… 諸儒至,太祖諭之曰:「自古有天下國家者,行事見於當時,是非公於後世。故一代之興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載之。元主中國,殆將百年。其初君臣樸厚,政事簡略,與民休息,時號小康。然昧於先王之道,酣溺胡虜之俗,制度疏闊,禮樂無聞。至其季世,嗣君荒淫,權臣跋扈,兵戈四起,民命顛危。其間雖有賢智之臣,言不見用,用不見信,天下遂至土崩。然其間君臣行事,有善有否,賢人君子,或隱或顯,其言行亦多可稱者。今命爾等修纂,以備一代之史。務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隱惡,庶合公論,以垂鑒戒。」
   
    原文背景是明太祖攻克元都,得到元十三朝實錄,於是召集文臣和逸士,準備修《元史》。太祖分析了元朝統治的興亡原因,提出當世人行事由後人評價的觀點,並囑咐群臣修史要客觀,不刻意貶低和讚揚,以供後人借鑒。
   
    溫總理引用這句話,簡短地回答了關於「非典」和南方雪災的問題,將關鍵時刻在第一線與群眾共同抗災的感受簡單帶過,建議由人民去評價,把重點放在了對未來的思考中。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原話摘錄:
   
     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這就必須解放思想。解放思想需要勇氣、決心和獻身精神。解放思想和改革創新,如果說前者是因的話,後者就是果。 5年前,我曾面對大家立過誓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今天我還想加上一句話,就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處與釋義:
   
    出自禁煙英雄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詩: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苟利」一句,大意是假如對國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來;難道可以有禍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嗎?這也是林則徐最喜愛和經常吟詠的詩句。2003年,溫總理曾說過說:「在我當選以後,我心裡總默念著林則徐的兩句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就是我今後工作的態度。」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原話摘錄(見上)
   
    出處與釋義:
   
     出自《宋史·王安石列傳》,北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力主變法,反對因循保守,提出這一著名的「三不足」論斷。「天變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這是對當時有人用各種所謂「天生異象」的奇談怪論來攻擊新法的回應,同時透露出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規制度若不適應當前的需要甚至阻礙社會進步,就要修改甚至廢除,不能盲目繼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這既是王安石變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人們常引用這句話來表達一種不斷革新的精神。
   
    溫總理引用這句話,表明對於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勇氣和決心。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出處與釋義:
   
    出自魯迅先生所作《題三義塔》一詩。全詩如下:
   
    奔霆飛焰殲人子,敗井頹垣剩餓鳩。
   
    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瀛洲。
   
    精禽夢覺仍銜石,鬥士誠堅共抗流。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溫總理引用這句詩,再次強調了政府對待台灣問題的一貫態度:願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原話摘錄:
   
    新華社記者提問: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過去五年的工作經驗的時候,把必須堅持解放思想放在六條經驗之首,請問總理,繼續解放思想對於經濟、社會發展有什麼現實針對性?
   
    溫總理回答:我想集中回答一下關於解放思想這個問題。一般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我想從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歷史上講一點自己的看法。我一直很重視兩句話:一句話來自《詩經》,一句話來自《詩品》,就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中國是一個既老又新的國家,五千多年來,中國的前進是同它不斷的變革維新分不開的。就是在30年前,鄧小平先生提出來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從而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有人可能會問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還要進行多久,我可以明確告訴大家,將永不停止,一直到中國現代化的成功,到了那時也還需要解放思想。
   
    出處與釋義:
   
    三千年前,《詩經·大雅·文王》云: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大意是說:周文王稟受天命,昭示天下:周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革新。后因以「維新」稱改變舊法而推行新政,如維新派、維新運動等。
   
    溫總理藉此闡述「解放思想」的必要性。

   
    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出處與釋義:
   
    唐代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的「纖穠」中寫道: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全文前面部分大量篇幅是描述水流風拂、鳥語花香、聲色香味的景象,到了第三節,作者在這幅山水春光圖之外道出事理,大意是說:盡量朝上述方向發展下去,愈往而愈認識到真處,這種境界,永久無盡,終古常見,卻又不是陳陳相因,能與古為新,就是光景常新了。
   
    有人認為這是講文學風格,也有人說是講創作技巧,還有人說是講文學原理。而溫總理借用了「如將不盡,與古為新」這句話,說明中國始終是在對文化的傳承和革新上前進和發展的,中國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的道路,永遠都不會停止。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8-3-19 13:57 編輯 ]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2 15:3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