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龍應台先生對文化的理解標準,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沒有文化。她說:文化就是一個人表現出來的對他自己及他人與自然的態度。一個真正有文化修養的人,對自己的態度是不苟且,也就是不苟活。對他人的態度是平等尊重而不霸道,對自然的態度是不剝奪且表現出敬畏。但是,我們的傳統文化病恰恰是在這三個方面都表現出完全相反的病態行為。也就是對自己苟且,對他霸道,對自然的貪婪式的掠奪。這一理解簡單把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判了死刑。或者龍應台出開這個病症的藥方正是深刻化驗了中國文化之病後才有的。也算是對症下藥吧。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要修建「中國傳統文化標誌城」究竟是要弘揚傳統文化中的什麼標誌,這確實使我頗費思量。
那麼這種文化病的根源究竟在哪裡呢?關鍵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是維護一個極權核心形成的。極權、暴唳而貪婪的皇帝的存在及維護是最根本的原因。日本雖然也有二千多年的天皇制度,並且還延續到現在,但是日本天皇沒有一個表現出中國皇帝的那樣的暴唳、貪婪及專制極權。這主要表現兩個方面,日本有天皇,但是他們自古沒有宮女制度,特別是沒有三千宮女,七十二嬪妃的宮女制度,這是中國皇帝特有的極端貪婪霸道及掠奪之下的極端畸型的制度產物。第二,日本天皇因此也沒有必要有太監製度。因此,繼而日本的天皇居住的地方也就不叫什麼「故宮」,而叫「皇居」,政府也不叫什麼「衙門」,甚至不叫「政府」而叫「役所」,「皇居」只是告訴人們這是天皇居住的地方,也是平淡而小得可憐的一所普通的房子而已。而叫「役所」簡單就讓人想起那是為人民服「苦役」的地方似乎的。但是一想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便明白了,草民為什麼要苟且地活,為什麼這個民族民族,人人都想霸道與專制,人人都有那樣貪婪的掠奪自然的癖好。
中國式的皇帝的存在,特別是因皇帝而產生的宮女與太監製度,這是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宮女制度,使三千青春年少的少女性壓抑,繼而性變態,為爭一個衰老無力的老男人的寵愛而爭風吃醋,甚至陰謀詭計,宮廷流血鬥爭,為了得到寵愛而無所不用其極是自然而然的。由宮女制度衍生出來的 「太監」制度也是男人性的摧殘,也是男人性的極端變態,使宮女式的忌妒上升到這樣一個新的層次:我不行,你也別想行。中國傳統文化以來最核心的政治文化中心就是始終充滿了這樣的變態的東西。再由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及經濟中心,向全民族與全社會輻射,並且代代相傳。最後穩固地形成了一種民族文化心理現象。這種心理現象就是把自己的幸福與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中國式的忌妒。窩裡斗。中國數千年來不團結,互相殘殺的慘烈程度遠遠超過了外族入侵時所造成的殺戮的程度。滿清入關前中國人自相殘殺是十分慘烈的。並不比滿清入關后殺得更多。日本入侵中國之前固然也是自相殘殺,日本人走後也還是自相殘殺。統治者的那把交椅在某些人看來遠遠比無數人的生命寶貴。似乎除了自相殘殺之外,中國人並無其他樂趣。其後面的動力就是「打天下,坐天下」,爭奪那三千宮女與太監及奴才的熱情周到的服務,這比什麼都來得重要。孔子因此三日無君,便惶惶不可終日。沒有主子,奴才便無法當成。因此必然切記「國不可一日無君」、「廟裡還得有一尊菩薩」,因此核心價值觀念還是不可少的。中國的皇帝延續了幾千年,變態了幾千年,其實無論說都與中國的儒家文化脫不了干係。當中國人又開始大唱「國學」、「儒教復興中華」並且崇拜孔子,借「中華文化標誌城」說事的時候,也就是中國這種圍繞皇權而生的宮女與太監病態文化復興的時候。
這些病態文化一日得不到清算,中國人便一日得不到安生,中國人的內鬥與內訌便一日得不到安息。現在是和平年代,但仍然並不太平。在這種做人上人的極端變態的急功近利的誘惑下,中國開始建病態的「中華文化標誌城」了。事實上我在周遊中國之後,中國多災多難,災難深重的地方大多恰恰是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受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恩寵及惠澤的地方,自古至今,竟然拿不出一個稍稍人性化的幸福榜樣來,那個南街村神話,現在已經用事實證明了那個很傻、很天真、很變態,同時也很黃、很暴力的文化根子的最後敗落。不信看看我偉大的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中原大地,黃河被徹底地破壞了,愛滋村誕生了,水土流失了,環境污染了,政府腐敗了,人與人之間更是勾心鬥角。並且由此輻射出全國各地,其災難程度是呈擴散趨勢的。這種病態文化只會產生宮女、奴才、太監與走狗。因此,我國即將花300 多億巨資建設的「中華文化標誌城」不如改成「太監、奴才、走狗標誌城」可能會更為恰切些,也更容易讓世人明白一些。
by 許錫良 2008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