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傳統命名的習俗有哪些講究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3-10 13:0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21世紀中國社會的一大難題,即同姓名帶來的種種煩惱。若探究其原因,無外乎有:一、1949年以後的歷次運動,使人們取名的政治化傾向驟增;二、這些年來,教育急進功力的表現,使家長們浮躁起來,而失去了重新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耐心;三、港台數理命名的迷信色彩,蒙蔽了許多人的眼睛。若要正本清源,必須重新去探討中國傳統命名文化的深層含義。本文先就傳統命名的習俗加以總結。

  一、孩子出生之後,總要有人為之命名。那麼誰最適合為孩子取名呢?或者說,中國傳統的命名習俗,一般是由誰來充當這個角色而最具有權威呢?

  我們現在可以肯定,在原始社會的時候,起初應該是由母親為孩子命名的。當時,人們僅知其母不知其父,母親為之命名乃責無旁貸。《史記·周本記》說到周的始祖后稷,其名曰棄,正是他母親姜原為之取的。只可惜我國上古時期保存下來的此類史料少得可憐。不妨,我們再從別處尋些例證。法國哲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在《野性的思維》第六章「普遍化和個別化」中曾這樣說:非洲烏干達部落盧格巴拉人,習慣由母親為幼兒命名,有時可由婆婆加以協助。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常常以此表示父親或母親一方的行為或性格:「犯懶」,因父母懶惰:「在啤酒杯里」,父親是個酒鬼:「不給」,妻子為丈夫準備的飯菜太差,如此等等。(商務印書館1987年5月第一版,第202~203頁)

  我們讀《左傳》時,仍能看見母親為孩子命名的遺風:

  原來早年鄭武公從申國迎娶一個宮女,她的名字叫「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降生時是腳先出,使武姜感到很驚訝,因此就給他取名叫「寤生」(倒生),並且很討厭他。(見馮作民譯《白話左傳·隱公元年》第1頁,嶽麓書社1989年1月第一版)

  到了屈原的時代,便已經確立了父親為孩子取名的絕對權威。《離騷》云:父親仔細揣測我的生辰,於是賜給我相應的美名。父親把我的名取為「正則」,同時把我的字叫做「靈均」。春秋戰國時期已確定的主要由父親為子女命名的規則,在《左傳》及西漢戴聖編定的《禮記》中就有詳細的總結。「父為子女名」的習俗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占著主導地位,而延續至今。

  除了父親為子女命名外,誰還能擔任這個角色呢?

  首先是祖輩。《禮記·內則》曰:「凡父在,孫見於祖,祖亦名之,禮如子見父。」南北朝時宋人王鎮惡,生於一個很不吉利的日子——五月五日。傳說此日生,男害父,女害母,於是他祖父給孫子取名曰鎮惡。文天祥原名叫雲孫,魯迅本名周樟壽,都是其祖父取的。實則祖母也常常為孫子取名。《宋書·袁粲傳》曰:「袁粲字景倩,陳郡陽夏人,太尉淑兄子也。父濯,楊州秀才,蚤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愍孫。」而袁粲之名是他後來所改。《舊唐書·李百葯列傳》: 「李百葯字重規,定州安平人,隋內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為兒童時多疾病,祖母趙氏故以百葯為名。」

  祖輩為孫子取名,彷彿是人類歷史上較古老的命名習俗。希臘神話《伊利亞特》、《奧德賽》兩大史詩的主人公俄底修斯(Odysseus)這個名字就是他祖父給起的:「讓我的孫兒就叫俄底修斯吧,它的意思就是使人生氣的。」(見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第一版《神話詞典》第89頁)

  其次是皇帝。由於我國古代皇權和忠君思想的存在,因此皇帝也非常好為非皇族之人命名,這裡說的是最初的命名,並非改名。例如,宋孝武帝曾為王義恭之子命名曰伯禽,為顏竣之子命名曰辟疆。

  王讜《唐語林》卷一也載有皇帝命名之事:「司馬徒之孫始生,德宗名之曰繼祖。笑曰:此有二意,謂以索系祖也。」

  《元史·耶律希亮列傳》還載有皇後為人命名一事:「耶律希亮字明甫,楚材之孫,鑄之子也。初,六皇后命以赤帖吉氏歸鑄,生希亮於和林南之涼樓,曰禿忽思,六皇后遂以其地名之。」

  皇帝如此,比皇帝小的官們也效法之,當然是順理成章的事。《北齊書·李稚廉列傳》曰:「李稚廉,趙郡高邑人也。齊州刺史義深之弟。稚廉少而寡慾,為兒童時,初不從家人有所求請。家人嘗故以金寶授之,終不取,強付,輒擲之於地。州牧以其蒙稚而廉,故名曰稚廉。」所謂州牧,是一州之長官。

  第三、由舅舅取名。清人鈕琇《觚賸續編》卷三「名字前定」條:金文通是由舅舅取的乳名「德兒」。

  第四、當今社會,除父母、祖父母為孩子取名外,還常常保留著請父輩之友、祖輩之友為孩子取名的習俗。鄭逸梅先生曾為湯志鈞之孫命名,就記在《藝林散葉續編》第608條里:「湯志鈞生於甲子歲,其孫亦甲子生,委題一名,我取為『循周』,謂循環一周甲也。又其外孫同生於甲子,再為題名為『子緗』,因志鈞女服務圖書館,緗帙緗素均與典籍有關也。」(中華書局1987年4月第一版,第59頁)至於鄧朴方之名,大家則較為熟悉了,那是鄧小平請劉伯承取的:鄧朴方乳名叫胖子,劉帥用拆字法,按照漢語拼音把胖(pàng)字拆讀,取「樸素方正」之意,命名為朴(pǔ)方(fāng)。(見1990年2月23日《北京晚報》《鄧朴方其人其事》)

  今天,同名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多,早已成為前所未有的重大社會難題之一,誰來命名的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革。新生兒出世后,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甚至外祖父外祖母、姑姑舅舅紛紛參與,集思廣益,獻計獻策而集體為之取名,已不算什麼新鮮事,且來得更民主。取名諮詢服務公司成立之後,請真正的專家命名、向電腦諮詢,也不失為明智之舉,且更有點現代化和開放的味道呢。

  二、中國傳統命名文化中的命名禮儀,本來就是一件十分鄭重而講究的事。

  美洲印第安人的氏族成員,一生中可能有幾個名,出生時由母親給嬰兒起名。成年以後換一個名,並開始承擔成年男子的責任。有的到了老年再換一個名,有人患了重病後則更名。被選為氏族酋長和軍事首領的人,就職時便接受一個新名。不論他們一生中取幾個名字,而命名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

  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曾這樣敘述道:「一個嬰兒出生以後,他母親就在本氏族所專用的個人名字中挑選出一個目前未被人使用的名字,並取得她最近親屬的同意,把它授給嬰兒。但是,這還需要等到本部落召開下一屆的會議,在會上宣布這個嬰兒已經出世,並宣布他的名字、他母親的名字及其親屬的氏族,他父親的名字等等,該嬰兒的命名手續才算正式完畢。」

  而印度奧里薩的孔德人,卻在生下嬰兒的第七天舉行慶祝宴會招待僧侶和全村村民。在筵席上,僧人將一些稻穀放進一杯水中,每放一粒穀子,就說一個已死祖輩的名字,看著穀粒在水中的運動和嬰兒對哪個穀粒注視,僧人就宣稱是哪一個祖先在他身上再生,這個嬰兒從此便以這個祖先的名字為名。(見弗雷澤《金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第379頁)

  我們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史書記述命名的禮儀了。到西漢戴聖編定的《禮記》,已對春秋戰國時期命名的禮儀作了詳盡的總結。《內則》篇記敘太子命名之禮時說道:

  嬰兒出生以後,在第三個月底,選擇吉祥之日命名。這一天,嬰兒要剪去頭髮,僅留一鬌.男孩和女孩的頭髮怎樣留,也很有講究。母親為嬰兒沐浴而穿上新衣服后,攜子拜見父親。父親進門后須向西而立,母親抱子出,應站立東面;並由乳娘宣布種種規矩和禮儀,然後,由父親握住嬰兒的右手,逗笑嬰兒後為之命名。夫妻之間還要互相答對,記下這一莊嚴的時刻,並由嬰兒的老師向大家宣布正式的名字。

  下面接著還敘說了世子、庶子、庶人等命名的禮儀,大體相仿。

  中國人的命名之禮,不僅溫文爾雅,且有許多講究的細節。至於命名的時間,由於時代、各地風俗及個人身份不同,也不僅僅是在「三月之末」。

  《禮記·曾子問》雲,帝王或諸侯正妻所生之子,出生后若父已死而未及葬,就得在出生的第三天於父殯前命名;如他出生之後,父已死且已葬,則仍在三月之末於父廟命名。

  洗三命名。古代舊俗,在嬰兒出生三天後替其洗身,並為之命名。此種習俗在《金瓶梅詞話》和《醒世姻緣傳》中都有清楚的交代,例如官哥兒的名字,就是洗三這天取的。

  唐代還有滿月命名的習俗。大詩人白居易的談氏外孫女名叫「引珠」,是農曆11月24日生,到小年日即12月24日而滿月,作為外公的白居易,應俗受請而為外孫女取名。白居易《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詩云:「今旦夫妻喜,他人豈得知。自嗟生女晚,敢訝見孫遲。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新年逢吉日,滿月乞名時。桂燎熏花果,蘭湯洗玉肌。懷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兒。」

  沈欽韓《左傳補註》云:命名還有在孩子生日這天進行的,父親聽清孩子所喊叫的聲音后,以律定其名。另外,「抓周」命名的禮俗,若究其源可上溯到南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就有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

  不特江南如此,北方也興此風。蔡繩格《北京禮俗小記》:「小孩周歲抓周,設晬盤,中置文武農工各小器具,令其隨意抓取,以卜其生平所向,福澤何如。」無疑,抓周取名的禮俗,仍保留了先秦時期的許多命名的禮儀,且很有生命力。錢鍾書周歲那日,其父按當地無錫習俗,置雜物讓他去抓取,他抓的是一本書,因此取名「鍾書」。(見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第18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第一版)時至今日,當代人家也還有行「抓周」的,但並不十分認真,大多權當作一種遊戲而已。

  在我國,還有拜干爺認義父、收義子認乾兒的風俗,吳俗稱為過房,越俗稱為寄拜。干爺為乾兒命名的禮儀也很講究。首先要冠以干爺的姓,其次是命名必須取雙字名。此等姓名,只能由干爺乾娘稱呼,而在通常社會裡,仍使用自己原來的姓名。具體命名的過程,在《清稗類鈔·風俗類》中是這樣記載的:「命名之日,由乾兒之父母率兒登堂,具饌祀祖,更以禮物上獻干爺乾娘;書姓名於紅箋,於其四角並著吉語,媵以金銀飾、冠履衣服、珍玩、文具、果餌。」

  現代繁忙緊張而浮躁的中國人,早已忘卻了這些傳統,縱使抓周取名的習俗仍在有些地方流行,卻早已式微。中國傳統的命名禮儀文化,被當今中國人逐一剝落而忘卻之後,面對西方洗禮命名的典雅,我們古老而文明的華夏民族,到底是重建嶄新的命名文化,還是回歸於傳統?

by 采詩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0 15:4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