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知道,父母對子女十分重要。父母與子女關係處理適當,不僅對孩子長大成人有益,而且還會給他們的一生帶來好的影響。不過,這僅僅是人們的一種直觀看法;此前沒有任何足夠的研究證明這樣一種假設。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安娜·薩卡迪博士為此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她的研究團隊對瑞典、以色利以及美國和英國過去二十年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評估。最小研究範圍集中在十七名少兒身上,最大的則覆蓋了八千四百四十一名。研究對象從早產兒到三十三歲不等。
研究結果證明,如果父親介入孩子的生活,那麼這個孩子的行為會更好、學得更多、適應性更強。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父子或者父女關係好對子女的積極影響往往長達二十年之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父親的作用。可以說,孩子從嬰兒時期到少年階段的,父親真正成了「養料」最佳輸送帶。不僅如此,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教育水平高而且很善於跟同齡人交往。若要說到積極的長期影響,就不能不提到這樣一種發現,那就是女孩在十六歲的時候跟父親關係好,長大了結婚之後直到三十三歲還跟自己的配偶關係融洽且在心理和身體方面享有更多的快樂。
研究人員還發現,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與那些只跟母親生活的問題少很多。男孩子在行為方面問題少,比如抽煙喝酒、違法亂紀等等。女孩則較少表現心理問題,諸如遇到問題想不開、過於嫉妒等等。跟父母有良好接觸的孩子,其智力、推理和語言運用水平更高。研究人員說,跟親生父親在一起是否比僅僅充當父親的監護人更有優勢呢?這還搞不清楚。薩卡迪博士說:「我們的研究支持了一種直覺,那就是父親——不論是否親生,都對孩子有益,特別是孩子在社會上和經濟上處於劣勢的時候更是如此」。
英國一家叫「家庭與青年關注」慈善機構的諾爾曼·威爾斯說,研究證明父親不是一個可有可無之人。父母相互彌補,給家庭提供的關愛遠比別的環境提供的豐富得多。這一點,我深有體會。首先,父親——當然是比較遠見的父親,不會被周圍輿論所左右,這是很多家庭最頭疼的問題。比如溺愛孩子是很多家庭存在的事實,然而理性的父親希望改變這一情況時卻遭到了家庭其他成員乃至鄰居的「圍攻」。在這種情況下,能否堅持住就看你做父親的膽略和利弊權衡了。其次,父親對眼下的得失看得較輕,而家庭其他成員則多有不同意見。我女兒上小學數學語文考試雙百,大家都很高興。可是,緊接著有一次一門功課沒有獲得滿分,女兒就覺得有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做父親的應該儘力稀釋孩子的壓力。這對他們以後有好處。還有,就是告訴孩子,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什麼東西需要從小重視,什麼東西長大以後再說。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即便做不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來,至少能在身心兩方面保持一個健康的狀態。這對一個人來講比什麼都重要。
當然,說父親重要並不是要否定母親的作用。父母雙方對孩子的影響都是不小的,僅僅是分工不同而已。要想家庭幸福,孩子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僅有夫妻恩愛,這個家庭也是不幸福的。家庭不幸福還不夠,有的時候還會給社會、給國家帶來種種意想不到的麻煩。
by 姜漢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