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動了我的十大雕塑(國外篇)

這尊雕塑的名稱叫做《地中海》,原件為大理石雕像,作者是阿里斯蒂德·馬約爾,創作於1902年-1905年間,高117厘米,現收藏於巴黎奧爾賽博物館;後來作者又把它翻製成若干個青銅像,放置在戶外,將雕像的美溶於自然美之中。當人們散步於自然空間,看到這尊雕像,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美的聯想,進而增加了對雕像的理解,這也正是作者的意圖所在。馬約爾是一位善於刻畫女性美的藝術家,《地中海》是他用女性人體來比喻大自然的一系列雕塑作品之一。這個象徵著「地中海」的裸體女子,身體健美、四肢粗壯、姿態優美。她右手支持著身體,左手向前托著低垂的頭,神態含蓄而安詳,如同坐在地中海的海灘上,低頭瞑想。作者有意減少了人體身上細小的凹凸面,自然光照上去,明暗起伏很弱,這種大弧度轉折的體面,使人體顯得皮膚光滑豐腴,充滿茁壯的生機,象地中海一樣,雖然表面平靜但內里卻蘊含了無限的生命和永無休止的律動。——2001年5月1日,余拍攝於中國深圳市世界之窗雕塑公園內。

2004年2月23日,拍攝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市菲茨羅伊公園內。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城市品位的具體體現的話;那麼,雕塑就是城市的眼睛。人不能沒有眼睛,城市也一樣。人,有了明麗善睞的眼睛,就足以滿面生輝!澳大利亞墨爾本市內,無數的以歷史人物或象徵意義為題材的雕塑,向每一位遊人講述著它的歷史、現在與未來。從這尊人物塑像中,我們讀出了澳大利亞人的自信、自尊,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未來社會的憧憬!

他是一位終生與苦難相伴,卻為兒童們創造著快樂與幸福的童話大師;他是一位終生未婚,卻為自己所眷戀的土地與人民奉獻了最真摯的情感的藝術家;他是一位終生沒有子息,卻將滿腔的慈愛灑向了人世間的藹藹長者。2000年12月,一個深冬的傍晚,迎著漫天飛舞的雪花,我行走在丹麥首府哥本哈根的街頭,在街心的一角,矗立著一尊雕塑,就著微微的路燈的光亮,我看清了他的容顏與體態:身著禮服,坐在石凳上,右手持書,左手拄杖,臉左側,頭微揚,似與人交談,又似觀望遠方的風景,或許是構思成熟了一則美麗的童話吧,正準備起身回家,抓緊時間將它寫出來呢。凝固的瞬間,便是永恆——永恆的美!2002年12月6日,在日本岡山市的一處公園裡,我又發現了這尊雕塑的複製品,這一次,他端坐在鮮花叢中,婀娜的楊柳為他遮擋住了凜冽的寒風。我忽然悟到:安徒生!這位偉大的作家,他不僅屬於丹麥,也屬於全人類;正如他所創作出來的一系列不朽的作品一樣,不僅僅屬於他那一個時代,還屬於現代與未來!

這尊雕塑位於比利時首府布魯塞爾市一條窄狹的街道的拐角處。據說,在500多年前,西班牙入侵者在撤離布魯塞爾時,準備用炸藥毀壞這座舉世聞名的城市,幸虧有一個名叫威廉的小男孩,在當街玩耍時看到冒著火花的導火索,非常好奇,就對著導火索撒了一泡尿,於是,一場災難就化險為夷了,小威廉也成了布魯塞爾市民的救命恩人。1619年,著名雕塑家羅姆·杜克恩諾突發靈感,將這個傳說中的小英雄做塑銅身,名之曰「布魯塞爾第一公民」。2000年12月,一個深冬的午後,我也有幸來到了這尊著名的雕塑前參觀。雕塑並不高大,約為50厘米,但是其造型生動,人物神態安詳,憨態可掬,對圍觀的遊人視而不見,對喀喀的快門聲充耳不聞。當時我粗略計算了一下,那長流的尿柱也已經有了381年的歷史了。後來我曾想,當小威廉成為英雄之前的片刻,大概也不會料到他的這一泡尿能夠使其流芳百世吧,不過只是覺得好玩而已。我們在童年時,不是也有著一大幫兒童都用盡吃奶的力氣,比賽看誰尿得高尿得遠的經歷與體驗嗎?所以,來此參觀的眾多遊客,與其說是出於對英雄的崇拜,倒不如說是為了回味一番自己童年的幸福時光——從這位胖乎乎的小男孩光著屁股撒尿的嬌憨可喜的模樣里,我們彷彿又回歸到了純凈得沒有一點兒塵滓的童年。諸多遊客們的會心的微笑,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2007年10月14日拍攝於美國華盛頓市林肯紀念堂內——潔白而莊嚴的林肯坐像,瘦削而細長的臉龐上,仍然布滿著猶豫的神情;深邃而明澈的眼睛里,流露出來的是慈愛與執著;挺且直的鼻樑,緊閉的嘴唇,以及蓬亂的鬍鬚,傳遞給人的是堅強與力量的信息。這尊坐像是當時美國著名雕刻家丹尼爾·切斯特·法蘭奇(Daniel ChesterFrench)創作的。坐椅上的林肯總統,其目光穿過大門,恰好能夠注視到紀念堂外倒影池對面凌天一柱的華盛頓紀念碑,還有大草坪盡頭的國會大廈,此間寓意無窮。

關於羅斯福總統的逝世,《羅斯福傳》(引自http://book.55www.com/zhuanji/luosifu/index.htm)寫道:
1945年4月12日,溫泉天氣晴朗。羅斯福穿戴整齊,神定氣閑地坐在扶手椅上,與露西·塞默爾、著名畫家伊麗莎白·肖馬托夫夫人和表親勞拉·德拉諾談天說地。下午1時,羅斯福系著哈佛紅領帶以擺好的姿勢讓畫家為他畫像,還不時拿過一份文件審閱。1刻鐘后,他舉手想捏一捏太陽穴,說:「我頭疼得厲害。」說完手臂就垂了下來,頭垂到了左胸前……
喬治亞時間3時35分,羅斯福經搶救無效,停止了呼吸。霍華德·布魯恩醫生診斷為腦溢血。25年後,他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如果當時有現在治這種高血壓的葯,如果總統戒煙且不再勞累過度的話,事情也許會有不同的結局。達特默思醫學院的哈里·戈德史密斯博士認為,總統逝世時可能患有癌症。
正在華盛頓薩爾格拉夫俱樂部舉辦的年度茶會上的羅斯福夫人得知消息后,立即驅車趕回白宮。不久,「昏迷」的消息變成噩耗。埃莉諾給4個在海外服役的兒子發去電文:「親受的孩子,父親下午長眠。他鞠躬盡瘁,守職至終,亦望你們能盡職守責到底。」政府各部的首腦齊集內閣會議廳,討論緊急應付措施。下午5時47分,全美三大通訊社向海內外發出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的電訊。7點零9分,哈里·杜魯門由首席大法官哈蘭·斯通主持宣誓就職,成為美國第33任總統,地點是白宮內閣會議室。
白宮外聚集著黑壓壓的人群。其實沒什麼可看的,人們也沒打算看到什麼,他們只是默然佇立,若有所失而已。美國人停下了手中的活,腦子空洞而又茫然。豈不成聲的人們不僅是在為引導了他們12年之久的總統哭泣,更是在為他們自己失卻了這種依託后無法預期和把握的前途哭泣。林登·約翰遜(美國第36任總統)在國會山前淚雨滂沱,"他一直待我情同父子,他是我所知道的在任何時候都無所畏懼的人。上帝啊——他是怎樣把我們所有人的擔子全擔在肩上的啊!」反對過羅斯福或與他有宿怨的人驀然發現,當一切頓成往事時,自己同總統隔得竟是如此之近!羅斯福在國會山上的強硬對手羅伯特·A·塔夫脫動情地說:「蓋棺定論,他是個戰時英雄,他為了美國人民,確實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度反對羅斯福的《紐約時報》發表如下社論:「正值強大而殘忍的野蠻勢力威脅著要蹂躪整個西方文明的時候,幸有羅斯福坐鎮白宮。百年之後,人類也會因此俯伏而感激上帝。」
在唐寧街10號,丘吉爾感到「挨了一記重擊」,感到一種深重的無法置換的損失降臨了。幾天後,首相在聖保羅大教堂的追悼儀式上失聲痛哭。在克里姆林宮,斯大林神情黯然,他默默地「緊握著哈里曼大使的手約有30秒之久,還沒有請他坐下。」隨後,極度悲傷的元帥凝重而細緻地詢問總統去世前的情況。莫斯科紅場下了半旗,旗幟圍上了黑邊。重慶的蔣介石起初怔怔地坐了很久,凄然無語,隨即趕緊吩咐籌辦悼念事宜。中國共產黨《新華日報》以「民主巨星的隕落——悼羅斯福總統之喪」為題發表悼念社論。
——2007年10月14日,我站立在羅斯福紀念園入口處的總統塑像前,默然獻上我的哀思。同時,也非常感謝美國的人民,因為,他們在給羅斯福總統建造塑像時,還不忘記為其心愛的蘇格蘭犬造一個塑像,讓它永遠陪伴著主人!多麼人文的舉措啊——從中也可以看出美國人民對羅斯福總統的熱愛與懷念之情,是多麼的真摯!

2007年10月19日,我隨國家教育部高中教育考察團訪問印第安納波利斯時,我起了個大早,吃過早餐,距離集體活動的時間還有一個小時,我便背起相機,來到了城市的街心廣場。街道上很少有行人,陽光燦爛,空氣清新,偶爾遇到漫步的早起者路過身邊,也是很友好的朝我微笑一下,算是打了個招呼。街心廣場上,高高聳立著一座紀念碑,莊嚴而巍峨,紀念碑身的四周,分別是關於美國獨立戰爭與南北戰爭內容的圓雕或浮雕。我選擇著不同的角度,拍了個痛快。雕塑非常具有情節性,對於人物的神態、動作、衣飾等細節,都非常的講究。我一邊觀察著,欣賞著,一邊按動著快門。今天,選出一張照片,供朋友們欣賞。在兒子即將告別家鄉,奔赴戰場的瞬間,母親的牽腸掛肚,父親的諄諄囑告,兒子的不忍與堅定等,刻畫得惟妙惟肖,生動感人。

正因為戰爭是充滿了血腥味兒的,所以,它也是殘酷的,是不堪回首的。有哲學家說,醫療戰爭的創傷只能靠時間,除此,別無良法。有思想家說,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於是,政治家們以及歷史學家們,為了喚回人們的記憶,催醒人們的道德與良知,便想盡一切辦法按照自己的價值判斷去描述歷史,再現歷史。藝術家們也不甘寂寞,他們則喜歡選取歷史的某一個瞬間,某一個場景,某一個事件……以自己所熟悉的材質,去「還原」歷史,或「創造」歷史——使其更逼真,更動人,更情緒化,更具有審美價值,更具有時間與空間的意義。當我們站在這樣的雕塑面前時,心靈肯定是受到震撼的——奮進之中的大軍,勢如破竹,摧枯拉朽;而倒斃的馬匹,傷殘的且被踐踏的士兵們,從此則會無聲無息,了無痕迹。遠離戰爭,訣別暴力,和平共處,和諧發展,永遠享受明媚的陽光,享受清新的空氣,享受濃厚的友誼與親情……該有多好!——2007年10月14日,拍攝於美國華盛頓市國會山前之廣場雕塑景區。

2007年7月30日,應國家教育部師範司的邀約,到北京作高中課改報告;工作結束后,在一位朋友的陪同下到魯迅博物館參觀,館長助理黃喬生教授是我的師兄,他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參觀完魯迅故居之後,來到庭院里,忽然發現有一尊匈牙利著名愛國詩人裴多菲的胸像,靜靜地矗立在圍牆邊兒上;見我好奇的樣子,黃喬生教授說:那是匈牙利國家代表團贈送給博物館的。我豁然明了——魯迅先生是極為推崇裴多菲的人品與詩品的,早在1907年寫就的《摩羅詩力說》中,就把他同拜倫、雪萊、普希金、賴蒙托夫等一起列為具有反抗與鬥爭精神的詩人加以介紹,並親自翻譯了一些他的詩篇。「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一百五十年來,裴多菲的這首詩一直活在世界各國愛好和平、追求正義、渴求自由的人們的心中,激勵著無數的愛國志士獻身於爭取民主與自由的鬥爭。注視著裴多菲的胸像,彷彿覺得他那瘦削而略顯單薄的身軀里,燃燒著的正是不熄的火焰;他那冷峻而略顯憂鬱的面龐上,透露出的正是一名戰士的剛強與勇毅、信念與力量;彷彿一行行不朽的詩句,正從他的唇吻之間,噴薄而出。「我願意是急流/山裡的小河/在崎嶇的路上/岩石上經過……/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快樂的游來游去」——我的師兄低聲吟哦起裴多菲的詩句來。「我願意是荒林/在河流的兩岸/對一陣陣的狂風/勇敢的作戰……/只要我的愛人/是一隻小鳥/在我的稠密的/樹枝間做窠,鳴叫/ 我願意是廢墟/在峻峭的山岩上/這靜默的毀滅/並不使我懊喪……/只要我的愛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著我荒涼的額/親密的攀援上升」——同來的朋友也能熟記這傳誦不衰的華章。於是,我也不甘寂寞,脫口誦道:「我願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頂上/飽受風雨的打擊……/只要我的愛人/是可愛的火焰/在我的爐子里/愉快地緩緩閃現/ 我願意是雲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廣漠的空中/懶懶的飄來盪去/只要我的愛人/是珊瑚似的夕陽/傍著我蒼白的臉,/顯出鮮艷的輝煌」。在一個無風的酷暑難耐的正午,我們數人肅立在裴多菲的雕像前,「老夫聊發少年狂」似的,吟誦著華美的詩章,愜意極了。在燦若星空的詩人裡面,只有裴多菲把對愛情的忠貞與為自由而獻身的精神融合一起,升華到崇高的境界,情感真摯,風格明朗,這是其他愛情詩人們所無法比擬的——所以,他才卓絕非凡。

2007年10月17日,在美國華盛頓市訪問期間,午餐之前,陪同我們的美中關係委員會顧問LARYY先生說,帶你們到一個去處,欣賞一尊雕塑作品,你們肯定會驚奇的。於是,汽車七拐八拐,就來到了一個三面環水的公園裡,向前走了百米左右,便發現了這尊雕塑。據介紹,雕塑的名稱叫做《蘇醒》(Awakening),是由分開的5塊人體有關部位的雕塑,按照人醒來時伸懶腰的比例埋在地下而構成的。遠遠看去,就像一位睡了的成年男人,大地為睡床,草皮為床單,木屑為棉被,睡到自然醒來,一邊打著呵欠,一邊伸著懶腰,狀極舒適。不由得不佩服藝術家的標新立異。看著眼前這尊「天人合一」般的雕塑,以及周邊的環境,不由得想起了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裡面的句子:「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by 馬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