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陳明遠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李鴻章代表大清國和日本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遭到了士大夫階層的抗議和朝臣彈劾,致使他從仕途的頂峰跌落下來,先後失去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官職,閑居在北京東安門外的賢良寺內。
滿清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念他過去的功勞,讓他作為大清國全權特使參加俄羅斯沙皇加冕典禮,並趁此機會出訪歐美。1896年3月28日李鴻章離開上海,10月3日回到天津,歷時190天——整整半年多。其間,經過四大洲,橫渡三大洋,水陸行程9萬多里,訪問了歐美8個國家,尤其是歐美五大強國:俄、德、英、法、美,他是清代大臣中第一個進行環球訪問的外交特使。
李鴻章這次出訪,影響很大。高爾基在小說中也作了描寫。歐美各大報刊,相繼報道。
第一站:俄羅斯帝國
李鴻章開始環球訪問的第一站時,他向俄羅斯高官傳授瞞哄皇上的「寶貴經驗」。1896年5月,俄羅斯最後一個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這場長達二十天的隆重慶典活動中,發生了意外的重大傷亡事故,起因是年輕的尼古拉二世決定在5月18日這天蒞臨霍頓卡廣場,並舉行遊藝大會,分發皇帝陛下饋贈的點心及禮品。為了親睹皇帝陛下的尊容並得到一份禮品——一個紙袋中裝有小塊白麵包、一節香腸、兩塊蜜餞餅乾、十粒水果糖、五個核桃、一個印有新沙皇姓名首字母的搪瓷「加冕」口杯。天還沒亮,不足一平方俄里的霍頓卡廣場早已密密麻麻擠滿了五十多萬人,其中不乏富商、貴族,甚至年輕的夫人。據記載,天亮后,這個小廣場「至少有一百萬人」。根據前蘇聯國家檔案館資料描述:「從早上五點開始,人群頭上的熱氣就像濃霧,咫尺之間分不清面孔,甚至邊上的人們都已經汗流滿面,這時中間的人要想擠出來是不可能了,開始傳出疲憊喝虛弱的人們的呻吟聲。」「快到六點鐘,突然間像是聽到了某個凶神的命令,人群開始騷動,紛紛向外擁擠,有人被踩到了腳下……」這次踩踏傷亡事故,據沙皇政府後來公布的數字為1389人被踩死、擠死,而當時多家報紙的記述,接近事實的數字是死亡4500到4800人,重傷3000多人,受傷致殘的約5萬人!這一驚天慘案震動了莫斯科。沙皇的朝臣們嚇壞了。

李鴻章,大清國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正在這時,大清國全權特使李鴻章到訪,他了解后淡然一笑,說:「你們官員太沒經驗了,這樣的事怎麼能如實稟報呢?皇上一旦動怒怎麼辦?我當直隸總督時,轄區內發生瘟疫,一下死了好幾萬,我們卻經常啟奏皇上,那裡一切都很順利。有次皇上提及有沒有發生瘟疫?我照舊回答:沒有任何瘟疫,老百姓安居樂業,稱道皇上聖明哩。他聽了很喜歡!」
俄羅斯總理大臣維特在回憶錄中提到李鴻章,說這位看似威嚴,實際和善的中國老人聰明絕頂!「皇上就是皇上!幹嘛一定要他知道那麼多細節,他治下的老百姓死了好幾萬人這樣的壞消息讓他知道了,對他的心情和對我們這一干大臣都沒有什麼好處啊!」李鴻章一方面介紹經驗,一方面還安慰慘案的責任人,首席典禮官:「區區小事、放寬心些」。僅此一舉,李鴻章便贏得了沙皇大臣們的好感。維特的評論是:「卓越的政治家」,「善解人意,樂於為人出謀劃策」。
李鴻章以考察為名進行暗中交易。俄羅斯要在滿洲「借地修鐵路」的《中俄密約》就是此行簽署的。還有一個插曲——
高爾基長篇小說《克里木-薩姆金的一生》中描繪:「李鴻章那一隻緩緩伸向俄羅斯國家博物館展品櫃中一枚碩大的價值連城的綠寶石,然後藏入袖中若無其事地轉身而去,驚得博物館負責人張口結舌….」高爾基解釋:"關於李鴻章拿走那顆大綠寶石的事,是法布里丘斯將軍,在彼得堡雷契金將軍寓所,親口對我說的。"
第二站:德意志帝國
1896年6月13日,李鴻章從俄羅斯乘火車前往德意志帝國進行訪問,下榻於柏林豪華的愷撒大旅館。

李鴻章在德國皇宮
德意志帝國政府殷勤款待,甚至連李鴻章常吸之雪茄煙、常聽之畫眉鳥,也「陳於幾而懸於籠」。寢室牆壁上,高懸照片兩張大幅照片:左邊是李鴻章,右邊是德國前首相俾斯麥。6月14日,他前往皇宮晉見德皇威廉二世,呈遞國書,並致頌詞,對德國介入歸還遼東、幫助中國訓練軍隊、購械鑄船表示感謝。15日,李鴻章應德皇威廉二世的邀請,到行宮參加國宴,隨後威廉二世請他參觀德國軍隊。
接著,李鴻章專程前往漢堡,拜訪並求教德國前首相俾斯麥。
(說明:1896年6月25日李鴻章和俾斯麥兩人在俾斯麥私邸Firedrichsruh會見,參與者留下口述資料)前言介紹了李鴻章生平:他是大清國的政要,跟俾斯麥年齡相仿,1862年任江蘇巡撫(誤記為總督),1870年任Tschili Vize Koenig(這是德國翻譯鬧的笑話,不懂「直隸」的意思,就音譯為Tschili,把「總督」譯成副王Vize Koenig。)前言還說:「他長期主持外交,是中國現代化的先驅者。1896年,他代表中國皇帝赴莫留下斯科參加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接著訪問歐洲。他在訪問德意志帝國期間,特別提出要求,希望訪問前首相俾斯麥。」
中國式的噓寒問暖
6月25日,「副王」李鴻章和他的隨從於下午1點49分抵達。俾斯麥(已退休)在私邸大門口以最高禮遇迎接。他穿著威廉一世皇帝贈送的軍禮服,佩上軍刀,制服上掛著黑鷹星章和鐵十字勳章。
開始,兩人長時間坐在會客廳內藉助翻譯對話。李鴻章誇獎俾斯麥,大意說:久仰您的大名和偉績,今天能見到您,看到您的眼神,更覺您的偉大。
俾斯麥回敬說:也很高興能招待一個建立偉大功勛的總督。李鴻章謙虛地表示:不能與閣下相比,您的貢獻有世界意義。
到吃飯的時候,俾斯麥不讓李鴻章隨從攙扶他,而是親自扶著李的手臂走到飯廳。俾斯麥挺起胸脯,兩眼炯炯有神,顯得驕傲和自信。
李鴻章說,30年前普魯士戰勝奧地利,就仰望俾斯麥大名,緣慳一面,如今總算如願以償。俾斯麥設法擺脫這恭維,就換個話題說:「我已不如前,我已經老了。」
李鴻章立即關心地問俾斯麥的健康,什麼地方不舒服?平日做些什麼?俾斯麥笑著回答說:「什麼都不做,不願再找氣受。我目前一身輕,只是一個村夫,喜歡到森林和田野去散步,不再問政。」
「副王」轉而與俾斯麥的兒子赫伯特·俾斯麥談話,問他在外交部當四年國務秘書的感受。俾斯麥替兒子回答說:「他最喜歡過問政治,與我不同的是,他不愛做農活。」
「副王」說:「在中國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俾斯麥回答說:「在我們這裡一般也如此。但是人不能違抗自然。」
談話進入正題。李鴻章推心置腹 說:「我這次很高興地來到您這裡,有一個問題想向您請教。」
「請問是什麼問題?」
「怎樣才能在中國進行改革?」
「在這裡我不能斷言。」
李鴻章說:「我們那裡,政府、國家都在給我製造困難,製造障礙,我不知該怎麼辦?」
俾斯麥回答說:「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層(指皇帝)完全站在您這一方,有許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這樣,那您就無能為力。任何臣子都很難反抗統治者的意願。」
李鴻章問:「如果皇帝一直受他人影響,接受他人的意見,那我怎麼辦?每天都有一些麻煩,讓做臣子的很難開展工作。」
俾斯麥伯爵忽然用了一句法文:「Tout comme chez nous(我們這裡同樣)」。接著又用德語說:「在我當首相的時候,也常遇到這種情況,有的時候來自女人方面……」
李鴻章笑說:「但您性格堅強,難道都能平和地化解矛盾嗎?」(譯者懷疑李鴻章的原話是否如此。)
「對貴婦們我一直很有禮貌的,」俾斯麥說。「怎樣能夠把上面的旨意貫徹到下面,而讓下面服從呢?軍隊決定一切!只要有軍隊就行。」 俾斯麥解釋說:「兵不在多,哪怕只有5萬人,但要精。」
李鴻章回答說:「我們有的是人,就是缺少訓練良好的部隊。30年來,經過太平天國造反以後,軍隊再未好好訓練過。現在我終於看到了德國優秀的部隊。即使以後我不在任上,我仍將在能力範圍之內根據閣下的建議施加影響。我們需要聘用普魯士軍官,以普魯士軍隊為榜樣來訓練我們的軍隊。」
俾斯麥說:「問題不要把軍隊分散各地,而在於你是否能把部隊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如地調動他們,很快地從一地到另一地。」
俾斯麥表示,他對中國很關心,而且一直願意和中國建立密切關係。接著,他開始和德國駐中國大使交談起來。(註:原譯者未署名,特致謝意!)
李鴻章訪德期間,受到德國商界的青睞。他曾是德國軍火器械的大主顧,德國商界盼望通過他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因而,洽談商會、參觀工廠,處處宴請,殷勤款待。

李鴻章前往科隆大教堂
此後,李鴻章率隨員先後訪問荷、法、比、英、美、加諸國,由於身臨其境、目睹耳聞,他對西方的社會制度產生由衷的讚歎,並在演講中再三大聲疾呼:「五洲列國,變法者興,因循者殆!」回國后,面臨方興未艾的戊戌變法運動,李鴻章慨然以「維新之同志」自許。變法失敗后,維新派康、梁等人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殺康梁餘黨,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卻說:「我決不做刀斧手」。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8-3-1 08:42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