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一個法治嚴謹的國家,即使對印在普通名片和門牌上的學術稱謂,也是管理嚴格,絕不放縱隨意胡來。
在這兒待的時間長了,也能見到一些人不知是「法盲」,還是信奉「撐死膽大,嚇死膽小」,有意無意濫用學位和學術職稱。
印象最深的有兩例。一例,是早在留學時,太太所在的醫學院里,有一位來進修的中國老先生,因為在業餘開辦的中醫班課程表上印上「教授」的學術職稱,被人告發,遭罰款和禁用。另一例是,德國生理學家根特·馮·哈根(Guenther Von Hagen),因為在德國舉辦人體解剖展,鬧得全國沸沸揚揚。對他的創意,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特別是教會更是盯住不放。這先生原以為自己「人正不怕影子斜」,不理會他人說三道四。哪知道,反對者僅從他的名片和廣告入手,不費吹灰之力就讓他吃上官司,顏面掃地。
原來,他在與中國高校合作時,拿到大連醫學院的教授聘書,就以為可以在德國公開掛上教授頭銜了,於是去掉「VRC」(「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德文縮寫),在名片和廣告上只印「教授」,到處散發。殊不知,德國規定:沒有各州政府文化科技部的書面認證,非德國高校的「教授」頭銜,一般都不得出現在德文名片、門牌,廣告等公眾場合。違者,輕則罰款,重則還得吃上幾年官司。
我和太太「入鄉隨俗」,既然知道德國對此管理十分嚴格,長期在此生活工作,當然就得尊重、遵守本地法律。在學術職稱的公開使用上,我們長期以來除按德國慣例在身份證、名片上標註我們在德國獲得的學位以及高級職稱外,對其他國家,包括中國重點高校所頒發的學術職稱證書,多年來一直把它們壓在箱底睡大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想不到,這些沉睡多年的小本本不久前又讓我嚴肅地面對起來。這還得從年初去前蘇聯某國商務訪問說起。由於涉及該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項目,對方接待規格高,部長、科學院學者都出面,還安排了去該國首都某大學做學術演講。活動結束后我們與主人共進晚餐,一位鄰座教授交談中表示欣賞我對本學科前沿的了解及演講技巧。當時也許多喝了幾杯伏特加,別人一捧,得意中便透露我在中國高校受聘兼課。原以為不過是席上應酬,誰知在座的翻譯立即告訴了我方領頭的公司副總裁。
回到住處,頭兒好奇地問起是怎麼回事,我只得一五一十地把前因後果告訴他。他不解地問,為什麼從來沒看見你在公共場合,包括名片上使用「教授」頭銜呢?我只好又告訴他,我不願讓自己的學術交流與商務活動混在一起。而且,在德國要在公開場合使用外國所獲學術稱謂,沒有政府主管部門認證批準是萬萬不可的。他立刻語重心長地告訴我,你在目前工作崗位上兼做學問,十分可嘉,這對我們企業也大有好處,你不應該不當回事,而應該到政府主管部門辦理認證批准的手續,加上教授頭銜。他又說,這不是私事,應該由公司人事部門去申辦。看著他的認真勁,我感覺到 「少一事」結束,「多一事」開始。
回到德國不久,人事部就來了電話。他們特意從州科技文化部要來全套申報材料,包含有關法律條文細則,給我閱讀。經過一番折騰,我才真正對德國學術職稱管理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
一般來講,除了歐盟、瑞士、以色列及部分美國和澳大利亞高校不用註明外,在德國使用其他非本國高校獲得的學位時,都必須明確註明頒發學位的學校名稱。此外,2005年前必須由政府書面認證后才允許公開使用;2005年後如果沒有正式認證程序,則學位擁有者只許在名片上標寫原文的音譯稱謂——也就是說.如果你拿的是中文頒發的學位或學術職稱證書,「博士」你只能寫上漢語拼音「boshi」,「教授」只能寫成「jiaoshou」,而不許直接採用意譯的Dr和Profeesor的稱謂。這一限制,直到2004年中德雙方達成文化交流協議后,才略有鬆動。現在,如果沒有德國官方認證,中國的學位允許在漢語拼音后的括弧里添注德語譯文。
比如「清華大學張建華博士」或者「武漢大學朱明教授」,要在德國使用名片,按法律只能寫成:
Zhang Jianhua Boshi(Dr.)of Qinghua University;Zhu Ming Jiaoshou (Professor)of Wuhan University而禁止寫成Dr. Zhang Jianhua以及Professor Zhu Ming。鑒於新規定把「客座教授」當成榮譽.而非學術職稱,不用寫成拼音「kezuo jiaoshou」,而可以直接寫成Guest professor。
德國政府之所以要嚴格管理學位和學術職稱,一是德國教授為終身制,教授過去又都算官員,一旦擁有這個頭銜,將來無論幹什麼,這Professor的稱謂都跟著你跑,享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就得更為慎重;二是為了防止有人利用「制度差」、「文化差」和「稱謂差」渾水摸魚。例如,據說在義大利「教授」僅是教師的通用稱呼,中學老師人人都被稱為「Professor」。而在有些國家,更有「克萊登大學」(源自錢鍾書小說《圍城》。意指冒牌大學——編者)出售學位,招搖撞騙。德國的學位和學術職稱認證,就是為了保護和規範這一領域,在法律上加強對學位和學術職稱標註的規範,無疑是凈化這一領域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