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茶葉和中國的衰落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2-27 12: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1770年代一個名叫Twining的茶葉進口商號的領頭人——今天此商號仍然存在,寫了本小冊子,在這本小冊子里,他宣稱「倫敦附近有一個小村莊,其主要產品就是假茶葉。這個村莊每年生產20噸這種假茶,並以目前茶葉價格的半價賣出去。這種假貨是岑樹葉子,它由孩子們採集,和羊糞一起在銅鍋里煮。然後將混合物中的水踩出來,晾乾,仔細地烘烤,直到它看起來像茶葉一樣。孩子們被派去收集接骨木的花朵,因為經過晾乾和烘烤后假茶就有了上好天然茶葉的香氣,它的售價要增加一倍」。這些情形依然存在於人們的記憶里。假貨存在如此巨大的市場,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自從茶葉進入英國,在多年時間裡,它已經變成了英國人必不可少的日用品。

  茶葉、咖啡和可可飲料,在1652年同年抵達倫敦,TEA這一單詞第一次出現,是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 「cha」這個發音,是廣東-澳門話,大概在1550年左右在里斯本出現。「cha」近年仍然在英國海港使用,到內陸地區,就逐漸變異為「char」。上層社會發音是「tay」,按照法語拼寫為「the」,直到維多利亞時代,這都是紳士階層的標準發音。這個單詞,有時候被寫作「te」「thia」 「kia」,就好像它在中國也有很多說法一樣。值得注意的是,直到英國人把茶葉引進到印度之前,印度人不知道這個詞。
  
  葡萄牙人可能是歐洲最早飲用茶的人,他們大概在1580年之前把茶葉帶到了里斯本。他們也許還是阿拉伯薄荷茶的熱情消費者,在真正的茶葉到歐洲之前,這種阿拉伯茶非常有名。今天,市場上有混合了黃春菊的茶葉,有菩提茶,有紫草茶,有很多草藥茶,包括薄荷茶,但都不流行。薄荷只是在穆斯林國家流行,那些受阿拉伯飲食文化影響的人也飲用它。在阿拉伯地區,酒精飲料是受到禁止的。那麼,為什麼茶葉在歐洲這麼流行?

  原因一定是社會接受了刺激性非酒精飲料。它們比單純的開水要好。19世紀,化學家已經發現,茶葉中含有茶鹼,跟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一樣。公平地說,茶鹼勁道不如咖啡因。

  在這幾種飲料進入歐洲的時候,在絕大多數的城鄉,水都不適合飲用,即使你知道水是從哪裡由什麼人打上來的。為了避免疾病傳播,人們要喝煮沸的開水,或者在水裡加入酒精,以殺死微生物。一個類似的例子可以幫助現代人理解當時的情況:你設想一下,人離開水就不能活。非酒精飲料就是這方面的一個精彩的例子,當時的歐洲人離開了它就不能活。替代的東西,像酒精,對生產生活諸方面產生負面影響,諸如從事商業,年輕人上學,騎馬,航海等。茶葉來到歐洲,恰恰迎合了這種需求。

  1820年左右,歐洲每年要進口數百萬磅茶葉,然後,這些茶葉又被帶到世界各地,一多半進入英國。英國每年消耗的茶葉大概3千萬磅。即使價格很高,英倫三島之上,只要有錢,人們都買茶來喝。
  所有的茶葉都來自廣州——中國南方的一個口岸,這個貿易並沒有滲透到內地。在工業化之前,中國向西方傳播了很多技術,但茶葉的栽種和製作則從來沒有向西方傳播,這技術向東和南,傳到日本、台灣、爪哇。印度沒有人知道茶葉,只知道它是一種進口的消費品,只有歐洲人和歐化的印度人喜歡它。

  歐洲歷史的一個笑話是,在長達2個世紀的時間裡,跨越幾乎半個地球的貿易,進口一種日用品,當時英格蘭的GDP增長率達到5%,但居然沒有人知道茶是如何種植的,也不知道茶葉是如何製作的。

  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的商業活動大大發展起來,擴展到全球,發現了我們今日所知道的世界。但是,歐洲人當時很多的信條,我們今天知道是錯誤的。白種人認為自己是高貴的種族,是最先進的。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人不知道中國人當時的技術成就。當時的中國人、日本人還有印度人,有很多領先於歐洲的技術。波斯以及阿拉伯帝國統治的地區,至少跟歐洲多數地區一樣發達。一個例外是火藥,火藥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中國人憎恨把火藥用於戰爭。

  中國人拒絕把火藥用於戰爭,不是因為他們喜歡煙花,而是因為他們認識到,槍炮會打破他們的封建社會秩序。這個觀念也被日本人接受了。不論原因是什麼,因為東方人拒絕把火藥用於戰爭,導致他們被西方野蠻人打敗了。有了火炮,歐洲的船可以穿越大洋,歐洲兵可以登陸作戰,打敗土著,雖然土著民族有更多的兵力。遠東的珍寶是貿易的惟一標的。不像美洲或者非洲,遠東不是落後地區。蘇伊士運河以東地區的文明很發達,統治者受過良好的教育,對人民實行一種很聰明的統治。對那些長途跋涉的歐洲船主來說,跟東方的貿易,與西方那些大城市的大人物比起來,一樣神奇,一樣複雜。

  歐洲人的第二個錯誤觀點是:除了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人,世界上所有其他人,都沒有理性的思想。直到20世紀初期,歐洲還有人認為東方人是複雜的、神秘的,跟西方人絕然不同。當然,中國人在16世紀已經知道利用耶穌會士,達成特殊的外交目標。中國人和日本人發展出很多精巧的機械設計,能夠利用當地的資源。1700年之前,中國人,日本人,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學方面比大多數歐洲國家都先進,這證明了他們在理性思維方面有很高的水平。

  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錯誤:認為葡萄牙人能得到的航海信息,荷蘭人也知道;或者法國和英國有共同的智慧儲存。航線、海圖、暗礁與漩渦的位置,這些今天大家共享的信息,那時候還是秘密。

  從葡萄牙人第一次開始在非洲海岸的探險到澳大利亞的發現,大約是250年;早期的航海者從這個歐洲的小小半島出發的時候,頭腦中還有一些成見,後來者就不同了。他們出發的時候沒有成見。跟哥倫布不同,他們沒有把加勒比當做印度。他們跟那些迷信黃金國的西班牙水手不同。這些精明的人做事謹慎、實際,目的是為了獲得航海知識,從貿易獲利,從海盜般的劫掠中獲利。在大海上航行,在陌生的大陸上岸,他們發現了新的民族,接踵而來的行為服從的是利己法則。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人海外冒險行為的發現,日益表明東方、南方、甚至西方的人的傳統智慧都與歐洲不同。這跟宗教改革時期的情況類似嗎?
  
  對宗教信條懷疑的增長,啟蒙運動的主要榮光首先始自航海業嗎?對大西洋水手而言,它是一種限制?對今天而言,在許多方面,大西洋發展的很多部分已持續成為大西洋國家的典型特徵嗎?無論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麼,任何時候從這些衰落國家的技術中,我們都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成功的地中海國家總是能理解整個海洋的情況,而大西洋國家則恰恰相反。幾乎沒有一個大西洋國家的成功是主動獲得的,除非讓它們處理自己的事務。事實很簡單,當時的暴政導致平等很遙遠,而這一狀況在1830-50年前的航海業上沒有重大改善,它所帶來的影響很明顯。在這種壓力下,從事這一行的人必須有資質,否則就會失敗,國內當權者,需要的是那種不需智力、錢財、人力支援的有能力的人。沒有政治體系能給出正確的回答。但在東西貿易中,英國最終居首位,是由於它遵循了這些「大西洋規則」,英國比它的對手都成功。而英國的失敗,比如它丟失了美洲殖民地,可歸結於「大西洋規則」的被破壞。它們於大約 1763年,被一幫試圖組建一個國家的不理解這種專制本性的邏輯的野心家們所破壞,而也正是這一邏輯,使得殖民地距離自己的母國更遙遠。即使是封建制度下的西班牙人也很清楚為什麼人們要移居美洲。西班牙征服者說,他們自願為他們的國王、他們的上帝以及發財服務。他們為金銀所吸引,把巨大的西班牙帝國看成是國王的采邑。荷蘭人和英國人起初並沒把自己看成帝國主義者,而只認為自己是商人,葡萄牙人也是如此。所有這三個國家的人都將佔領這些外國領土作為貿易的附屬品,否則就像英國所常言,是缺乏頭腦。法國的立場處於西班牙和英格蘭之間。它同西班牙一樣,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過它的收效更多,同時法國人也比西班牙人擁有更多的機會。

  文藝復興之後的探險情況和西歐的宗教戰爭運動很相似,但是與之達到的有限影響不同的是,西歐的海洋影響改變了世界。引起分歧的部分原因是由於範圍太廣,部分是由於時代的改變,部分是由於大西洋國家的人們而非地中海沿岸國家的人們處於事件的核心,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個人,即使是在西班牙這樣嚴厲的國家,已能獲得足夠的財富在國內購買屬於自己的莊園,和獲得封號、迎娶貴族新娘、組建一個貴族化的家庭。對於全社會而言,這種力爭上遊的機會相當重要。一個卑賤、粗俗的水手通過這種近似海盜的行為在穩固的上流社會中確立自己的形象,這還是有史以來還是第一次。這種海盜行為在國外演練著,當倖存者回國后,他們寧願要麼對此保持沉默,要麼將發生過的事情染上玫瑰色,要麼選擇遺忘。少數那些在西班牙主島上經受過Hawkins進攻或是Drake的環遊世界的人,要麼在幾天或幾個月之內失去了財產,要麼就定居國內,而此時他們的地位要比離開時高几個等級。

  一些新的社會精英分子,就選擇了這種手段。希臘打敗所有的競爭對手控制了地中海東部,直到1572年Lepanto戰爭后,這一地區為奧斯曼土耳其控制,這就是導致西部開發的直接原因。1453年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堡陷落時,貿易還很比較內向,到了1480年代,情況明顯不同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7 10:5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