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何平
【提要】本文探討「文明」的詞義在中國和歐洲的演化。論文認為「文明」表現為人類的自我教化,是人類行為向著美、善、理性、優雅和秩序的發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會形式。論文描述了歐洲在兩性關係、飲食起居、旅行和對待他人諸方面從野蠻和粗野到文明的演變,也回顧了中國古代文明是如何強調教化,注重培養人的行為的外在禮儀和內心的道德意識。論文認為準確地理解「文明」詞義,對推動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文明 比較史學 中國歷史 歐洲歷史
「文明」是世界史、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國際政治學等許多領域的核心詞,其含義眾說紛紜,各取所需。研究「文明」的定義及其在相關學科領域使用的著作舉不勝舉。值得特別提到的有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和文明》和《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概念》,①弗洛伊德的《論文明》,②弗里德里克·伯納德的《近代的文化和文明》,③安德魯·懷特的《通史和文明史研究》,④埃里克·沃爾夫的《理解文明》⑤以及羅吉爾·威斯卡特的《文明的闡釋》。⑥威斯卡特的書羅列了對文明涵義的解說和文明分類的各種不同的方式。布羅代爾在其《文明史綱》中也討論了該書的關鍵詞「文明」的詞義。⑦本文第一部分探討中國和西方思想中的文明觀念,第二和第三部分回顧歐洲和中國從野蠻走向文明和優雅的一些重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Raymond Williams,「Culture and Civilization」,in Paul Edwards,The Encyqopedia of Philosophy,Vol.2,New York,1967,PP 273—276;雷蒙·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辭彙》,劉建基譯,三聯書店2005年版。
②弗洛伊德:《論文明》,徐洋等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
③Frederick Bernard,「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Modem Times」,in Philip P.Wiemer,ed.,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1,NewYork,1973,PP.613—621.
④Andrew White,「On Studies in General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Papers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 ation,I,1885,PP.49—72
⑤Eric Wolf,「Understanding Civilizations:A Review Article」,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Vol.9,No4.(Jul.,1967),PP.446—465.
⑥Roger Wescott,「Enumeration of Civilizations」,History and Theory,Vol.9,1970,PP 59—75.
⑦布羅代爾:《文明史綱》,肖昶等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料2001年版。
一、文明的概念:中國與歐洲
(一)西方思想中的「文明」概念
按《牛津高級詞典》,「文明」的含義主要分兩個層次。第一、指人類社會發展的較高級的階段,這個階段始於人類脫離蒙昧和野蠻階段后,演化出與城市生活相聯繫的、講究禮儀的生活方式。在使用中,這一含義又常和「文化」混同,指一個民族或地區脫離野蠻狀態后所形成的那些社會生活方式及特徵,例如西方文明、中國古代文明等。第二、指個人行為帶有文雅特徵的狀態。例如,使某人變得文明起來,這層意思與「文明」(civilization)的詞根「civil」的含義相聯繫,「civil」形容人的行為的彬彬有禮,以及對他人關心的特徵。「civil」與拉丁文「civitas」(城市)屬於同一詞源。
與《牛津高級詞典》僅從一般含義上解義「文明」不同,「文明」作為一個分析性範疇,在學術研究中,尤其是在歷史學和社會學以及人類學研究中,至少可以有三方面的含義:1.指稱以複雜的社會結構、技術和行政體制的發展、精湛的藝術和抽象的思想為特徵的社會發展的較高級的階段;2.人類社會在技術、行政、思想和審美諸方面達到如此高水平發展的過程;3.作為「文化」的同義詞,指稱一個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總的形態。
英文和法文中「文明」(civilization,civilisation)的現代詞義確立於18世紀中葉,它同「文化」(culture)一詞的詞義和演化相生相伴。詞源上,civilization源自古拉丁詞civis(公民),civitas(城邦國家)以及civilitas(「公民資格」和 「彬彬有禮」)。在中世紀的拉丁語中,「civilitas」的社會意義擴大。但丁在《帝制論》(De Monarchia)中用「humana civilitas」指稱「最大的複雜的社會單位」。①1560年,法國學者開始以「civilization」的現代含義使用「civilite」來取代「police」,指通向人類行為、法制和政府體制的複雜化的社會演化過程。②l6和17世紀的法文中,已廣泛使用「使文明」(to civilize)和「文明的」(civilized)這些用語。③著名學者費弗爾對「文明」的這些詞義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費弗爾認為上面這兩個用語指稱人的行為舉止的文雅,以及社會發展從低級的野蠻狀態到有教化的高級階段(politesse)的演變。「police」指擁有複雜的行政體制和法律的那種社會發展狀況。
按照費弗爾的解釋,「civilization」在這種詞義上的使用服務於18世紀思想界的一個特殊的需要:創造一個詞來表達「理性不僅在憲法和政府行政領域,而且也在道德和思想領域擴散並取得支配地位情況」。④例如,1766年,M.波蘭赫爾在《從習俗審視古代的面貌》中(Antiquité dévoilée par Ses usages)就使用「文明」一詞,指稱由野蠻發展到更高級階段的生活方式的過程。而在1757年,米拉波侯爵出版的《人類之友,或論人民》(L』Ami des Hommes ou Traité de la population)書中,「civilisation」一詞則指人類社會生活的文雅化和相關活動,以及這一過程所達成的狀況。「文明」或「文明化」這個詞及其含義不久傳人英文和德文中,指稱人類在完善道德和社會中的進步趨勢。當時,西歐有教養的階層及其生活方式被認為處於這個文明進程的最前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A.L.Kroeber & Clyde Kluekhohn,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New York,1952,P.15.
②George Huppert.「The Idea of Civilization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in Anthony Molho and John A.Tedeschi,eds.,Re- naissance Studies in Honor of Hans Baron,Dekalb: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1,PP.757—769.
③Lucien Febvre,「Civilisation:Evolution of a Word and a Group of Ideas」,in Peter Burke,ed.,A New Kind of History: From the Writings of Febvre,New York,1973,PP.219—257.
④Lucien Febvre,「Civilisation:Evolution of a Word and a Group of Ideas」.P.228.
文明觀念由此成為啟蒙運動歷史進步觀的基石,它也是18世紀晚期以後世界史和文化史編纂的理論基礎。歐洲話語中的「文明」詞義顯然與歐洲中心論有關。①歐洲史家如呂貝爾也認為判斷「文明」與否是根據歐洲的文明規範來判斷的,因此帶有歐洲中心論色彩。②法國歷史學家基佐表達了西方歷史學在第一次大戰前的那種文明優越論的觀點:「我相信有關於人類具有共同目的之類的東西,以及需傳播人類的(文明)成果和有一需要記載和描述的文明通史……進步的觀念和發展對我來說就是文明這個詞包含的基本觀念。」③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更明顯地表露出他對歐洲文明的優越性和它在全球的使命的信念:「歐洲人在世界各地航行,對他們來說地球是他們活動的範圍。」「那些還未被置於他們的影響之下的社會,要麼他們認為不值得去麻煩,或者他們認為遲早要落入他們的控制之下。」④
19世紀始,「文明」的詞義與民族個體的概念相關聯了,它概括地指稱任一民族社會的文化思想傳統,例如「中國文明」和「法國文明」。這種用法為19世紀後期考古學和人類學意義上「文化」概念的出現作出鋪墊。1814年英國下議院文獻中已使用「印度人的文明」,同年德國探險家洪堡也提到蘇門達臘島上馬來亞人五個世紀的文明。法國哲學家皮埃爾·西蒙·巴蘭歇在1819年出版的《年青人和老年人》使用法文「Civilisation」的複數形式,他談到「古代文明」和「以前所有文明的遺產」。⑤這種用法暗指任何一個人類群體,無論它的物質和思想發展水平多高都有自己的文明形式。1860年後,英文中也出現複數形式。
同時,還出現一種把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和倫理價值判斷聯繫起來的傾向,「文明」的詞義開始泛指一個民族或國家世代相傳的文化遺產中那些在政治、文化和道德上對人類有貢獻的內容。這種關於存在特定民族和文明的觀念與總體意義上的人類文明的觀念並存。然而,在西方中心論者的眼中,「文明」目前只是少數社會才達到的成就。⑥美國學者比爾斯分析了l9世紀晚期以來文明觀念的幾個主要理論流派,認為這個帶有西方中心論色彩的用法至今仍在美國大學的諸如《法國文明史》、《英國文明》等教材中表現出來。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參見GerhaM Masur,「Distinctive Trait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Through the Eyes of Western Historians」.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67,1962,PP.591—608。
②Helen Lehel,「The Historian and the Idea of World Civilization」,The Dalhousie Review,Vol.47,1967—1968,PP.455—466。
③轉引自Lucien Febvre,「Civilisation:Evolution of a Word and a Group of Ideas」,P.241。
④轉引自Gerhard Masur,「Distinctive Trait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Through the Eyes of Western Historians」,P.607。
⑤參見Lucien Febvre,「Civilisation:Evolution of a Word and a Group of Ideas」,PP.235—236。
⑥參見RobertBierstedt,「Indicm of Civiliz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71,1966,PP.483—490。
⑦參見Carl Schneider,「Civilization」,in Joseph Dunner,ed.,Handbook of World History,London,1968,p.188。
在德語世界中,「文明」一詞開始是在米拉波所界定的那個意義上使用,後來同「文化」(Cultur,Kultur)一詞混在一起。到19世紀,許多德國學者已是把「文明」的概念和「文化」的概念相區別後再使用,「文明」被界定為社會生活的物質的、機械的和人為的層面上的表現,以及通過文字、商業和農業技術這些「理性」技藝而獲得的成就。「文化」則被理解為是人類生活的更主觀的層面,包括「觀念和理想、藝術和文學、道德和倫理以及哲學和宗教」,文化被認為不會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也不能被外人借用或學習。①這種詞義的區別也被一些英語作家所採用,但在法國並不被廣泛接受。
19世紀末考古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確立同把文明看作是科學研究的對象同時出現,結果產生了許多內涵相重疊的定義。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使學術界對「進化」的觀念十分感興趣,它影響了斯賓塞和美國人類學家路易斯·摩爾根等人。他們都認為世界各地區的社會可以按照一個發展的標準分列在從最低級的野蠻狀態到最高級的「文明」形態序列,並依次劃分出「先進的」(「文明的」)和「落後的」民族。一系列與「文明」相聯繫的特徵如文字、有組織的農業、錢幣的使用和大城市的存在等,被作為判斷是否處於文明階段的標尺。
20世紀初,把「文明」同都市的發展和城市生活的特徵相提並論很流行,例如英國考古學家戈登·柴爾德的著作提出所謂「城市革命」。②1968年出版的《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中把「文明」列為「城市化」下的子條目。由此產生了把「文明」的概念與城市生活的習俗、價值觀和制度相提並論的通行作法。③這種定義為不少學者區分 「文明」和「文化」的概念提供了一個便利的辦法。任何一個社會不論它的物質和思想的發展如何都擁有一種文化;而文明的形成則需要相當程度的城市化,並與社會組織的複雜化和技術的較高發展相聯繫。
在通史、藝術史和某些社會學的著作中,「文明」則常被鬆散地定義,成為20世紀上半葉斯賓格勒和湯因比世界史的理論基礎。④在他們的影響下,~大批作家也把「文明」理解為「人類歷史上可以識別的最完整的單元」,寫出一些通俗性的歷史讀物。對文明的興起和衰落的研究興趣同當時西方文明的衰落有關。⑤二戰以後,在考古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學術領域中,「文化」和「文明」幾乎是同義詞。在歷史學中,這兩個詞並不被認為是同義,通常歷史學家認為「文明」指社會進化到一個較高級階段后所形成的那些精神和物質生活形態,文化更多地突出各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文明」的詞義包含「文化」的以上含義,但它也指發展到較高階段(文明階段)后各個社會都形成的那些物質的、精神的和制度上的共有的表象特徵。「文明」逐漸成為一個相對中性的詞,指涉任何確立的社會秩序和生活方式,⑥尤其在國際關係和世界歷史研究中,被用於概括地指稱某一民族國家或社會集團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總的表現形態,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就是在上述意義上使用該詞。
(二)中國思想中的「文明」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Carl Schneider,「Civilization」,P.187.
②Gordon Childe,Man Makes Hirnself,London,1936
③Carl Schneider,「Civilization」,P.186
④Oswald Spengler,The Decline of the West,London,1918—1922;Arnold Toynbee,A Study of History,Oxford,1934—1961.
⑤參見David Marcell,「Charles Beard:Civilization and the Revolt Against Empiricism」,American Quarterly,Vol.21,1969,P.74。
⑥雷蒙·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辭彙》,第50頁。
中國思想中「文明」詞義的源起和演化與西文中的「civilization」大體相似。它所含有的「教化」和「使人文雅」的詞義最初是由「文」字的含義派生出來的。金文中,「文」最初的兩個基本含義「文字」和「紋身」,含有引伸義「修飾」的意思。
後來,「文」開始具有多種在不同的話語環境下的含義:1.與文字相聯繫的那些經過提煉的或訴諸說服的社會實踐和文化形式:例如道德文章(「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①「文教,指禮樂法度」(「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②「法令條文」和「禮節儀式」;2.指稱人的行為的較為優雅的特徵,如「文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③和「文雅」。④《甲骨文字典》解釋「文,美也」。⑤「文」顯然已包含人通過參與文學藝術和音樂的創造與欣賞,並領會其中所包含的倫理道德和理想規範,使自我修養得到提高的活動。
「明」在古漢語中,有明亮,彰明的含義。《甲骨文合集》解釋「明」,以夜間月光射人室內會意為明。「文明」一詞在中國古代思想中因而具有「文」所含的豐富內涵得到彰明而造成的那種人的行為和社會生活狀況。它同西文中的civilization的詞義重疊,這也許是為什麼近人用「文明」來釋義西文 「civilization」的原因。中國古典思想中,「文明」也指社會生活中,是「文」而不是「武」得到彰明和發揚。王弼《十三經註疏》中的解釋頗說明問題,他解釋《易經》中那段話「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為「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於人是人之文德之教」, 「以化成天下者言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⑥
「文」 顯然指與處在自然秩序中的野蠻和蒙昧狀態相對立的那些更美、更多彩特徵,以及人與人的更為友善的關係,《禮記》寫道「文,彩也,美也,善也」。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文明」詞義已含有我們今天賦予「文明」的那些內容。《易經》中有「內文明而外柔順」,《禮記》有「情深而文明」,《樂記》解釋說「志起於內,思慮深遠,是情深也;言之於外,情由言顯,是文明也」。應該指出,中國古典思想的「文明」觀雖然包含本文開頭所梳理的前兩種主要含義,但它不包含第三個含義,即一個民族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總的形態。在中國古典世界觀中,世界上存在除中國外其他多個文明社會形態的觀念似乎尚未成熟。然而,在這種單一文明視野的世界觀中,中國思想家對中國文明形成的諸多詮釋,至今仍使我們受益良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韓非子·五蠹》。
②《論語·季氏》,見楊伯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72頁。
③《論語·雍也》,見楊伯峻:《論語譯註》,第61頁。
④參見劉明濤主編:《新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710頁。
⑤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05年版,第995頁。
⑥王弼:《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上冊),中華書局1979版,第25頁。
原載:《史學理論研究》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