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說,講的是春節的禮與俗
二者並稱,卻不能混淆
時光荏苒,時代變遷
還有多少人在堅守著初時的一切
但願關於春節的種種不僅僅是駐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那些被遺忘的春節禮俗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節。近些年來,人們常常提出春節禮俗和春節應該干點什麼的問題。
說到這一點,首先就想到網上曾經炒得沸沸揚揚的,關於我們中國春節禮俗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情。在這個話題上基本有兩派意見,同意「申遺」的和不同意「申遺」的。對此,我沒有過多的傾向,但由此想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拿什麼內容申報春節的非物質遺產?按理應該是到今天還遺留下來的東西。假如有一本書,這本書你曾經擁有過,但是今天已經不存在了,還能不能作為你的遺產?我想答案當然是不能。前一二年,我們的端午節俗,被韓國爭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內引起不小的震動。很多人認為很不公平,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發源於我們中國,怎麼會讓韓國把這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拿到了?一方面感到很痛心,一方面也感到很遺憾,認為非常不公平,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也比較多。可是,如果我們認真想一想,關於端午節的習俗,韓國到今天還有一套完整的紀念活動,就是「端午祭」。從民間活動到端午禮儀,在韓國不是一種表演性的,而是整個端午節的遺俗,都融入了他們的現實生活中。我覺得聯合國給它是有理由的,雖然它的端午節是起源於我們中國,但是整個這一套東西是韓國把它繼承下來,當然那裡面融入了很多韓國的文化特點和民俗特色是毋庸置疑的。由此聯想到今天我們很多年輕人一說端午節,只知道它叫粽子節,整個節日就剩一個吃粽子的習俗了。當然,現在像湖南、湖北有水域的地方,還有一些競龍舟的活動,但大多是表演性質的,也很少由民間自發舉辦。到中秋節,我們很多年輕人就說這是「月餅節」,若干年後,我們的春節會不會被稱為「餃子節」?剩下的只有吃的東西,真正的禮俗還能存在多少?
歷添新歲 春滿山河
從臘月初八開始,過年的氣氛愈來愈濃。如果將整個過年的活動以一個曲線作標誌的話,應該說是這樣的一個走向,就是從臘月初八上升到臘月二十三出現一個小高潮,再上升到除夕元旦是一個最大的高潮。然後在正月十五以前,趨於平緩,再到正月十五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又興起一個小高潮。
「過年從臘月初八以後開始,一浪高過一浪,到了臘月二十三以後,每天似乎都有該乾的事,民間的說法也非常多。」
何謂春節
隨著歷史的變遷,春節禮俗也在發生變化。什麼是春節呢?我們平常從曆法上把公元的紀年稱為陽曆,就是以太陽為標誌的歷算。把我們的舊曆一般叫做陰曆,也稱為農曆或夏曆。稱為夏曆的原因是我們的曆法是從夏朝開始的,夏正建寅,以正月或者叫建寅月為歲始,所以過去舊曆的元旦,叫做新正元日,也叫做「三元」。為什麼說三元呢?就是一年之始為一元,四時之始為一元,一月之始為一元。「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就是說從正月一日新的一年已經開始。正月舊曆又稱為孟春,嚴冬即將過去,春天已經到來,所以春節對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宮廷過年的習俗,文字記載可以見諸漢代。元日宮中陳設壯麗,皇帝於清晨臨軒,舉行一年中最大規模的朝會,接受公卿百官和外夷使者朝貢賀禮,稱頌萬歲,並宴賜百官,由大臣奉觴上壽,有散樂歌舞,戲獸表演,最多時參加者超過萬人。關於一般民間如何過春節,現今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南北朝時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此後這類記載逐漸多起來,從中能看到一個很長的延續過程。整個的春節活動,從一年的歲末一直到正月里,從低潮逐漸進入高潮,到正月十五以後算正式結束,歷朝歷代都是如此。
過年真正的開始大約是臘月初八。臘月初八,熬臘八粥,開始進入到過年。自臘月初八直到臘月二十三,也就是所謂的過小年,是過年的準備階段。舊時準備階段有哪些活動?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群體,有不同的情況。學生到了臘月初八以後,就陸續放學。過去的學校,一類是私塾。私塾先生開始回家準備過年,給學生放年假,基本上是在臘月初八以後,臘月二十三以前。還有一類是大戶人家請西席教的家館,家館的先生這時候也要回家過年。過去從王府到宅第,多是一個家族、同宗請一兩位西席來教,給家族、同宗的學生同時上課。這時候家館開始放學,作為西席的老師,也是一年中最盼望的時候。一方面他可以回家過年和家人團聚,同時也是給他一年的束 ,就是結算教學工資的時間。我們知道,束 在最原始的時候就是給先生送的干肉,後來逐漸變成錢。實際上一些大戶人家為了遵循束 的古禮,除了給錢之外,還真是給先生一些火腿、臘肉之類的東西,讓先生帶回家過年。
明清兩代政府機構里的官員,我們今天叫公務員,放假的時間一般選擇在臘月的十九、二十、二十一這三天。這三天中哪一天開始放假,由欽天監來定日子,這是從各部的堂官到各部的司員最盼望的日子。放假前要封印,各部除了部堂的印信之外,各個下屬部門也有自己的印。封印是很講究的,官印不像私章很小,都有幾公分大。平時印信裡面都填滿了印泥,每年在封印之前要進行清洗,把滯留的印泥剔出來,用清水刷洗,貼上部堂的封條。只要封印就表示放假了,因為印不能再用了,公務人員也無公可辦,就好放假回家。我們在《燕京歲時記》、《帝京歲時記勝》這類的書上都可以看到,一到了臘月二十、二十一以後,在北京當時最繁華的地方如前門五牌樓一帶,到處都是各部的官員,非常擁擠。宴請、團拜、購物這些活動,充斥了整個前門大街。要開始過年了,只有商業鋪面是不休息的,在臘月底過年前是一個很好的商機,是一年中買賣最興盛的時候。
年前的戲劇演出也非常熱鬧,一些演出班社,如當時的三慶、四喜、春台等班,年底演戲格外集中,因為觀眾非常多。生計不愁的大牌演員和班社,一般來說,最多到臘月二十三以後,頂多再演一兩天就不演了。賴此生存的班社,有的卻要演到陰曆二十九,有的甚至唱完臘月三十的日場,年三十晚上就沒人演戲了,要過年了。戲班不演出了,梨園界的規矩,有一個必須做的事情,就是封箱。每年最後的一齣戲也叫封箱戲。演封箱戲,劇團里的主要演員都要出場合作,封箱戲一般是比較精彩的,所以很多人趕著去看。封箱戲演完以後裝行頭、砌末的箱子都要加封。班社無論演出與不演出,一般來說,正月初一都要開台。有的劇團從封箱到開台,基本上不到二十四小時。雖然不到二十四小時,這儀式必須要有,這是對過年的重視,表示舊的一歲結束,新的一歲開始。
各行各業都極其重視春節。如京西挖煤窯的,在臘月年底都要祭窯神。為了使窯神能夠保佑多出煤,或者為了挖煤中不出現安全事故,正月初一還要再祭窯神。再有維持京畿治安秩序的、城防的,北京叫五城兵馬司,在春節期間基本上是輪換放假,一半人休息。但在過年這一段時間裡,城市治安是最好的,為什麼呢?盜亦有道。一般不太願意在此時間作案,這種情況一直可以持續到正月十五。很多古小說包括《紅樓夢》里,人員走失,或者局部失火在節日期間是有的,但大多都是不慎所為。大的盜賊作案,基本上很少在過年期間發生,盜賊一般也不願意這時候作案,去觸霉頭。所以五城兵馬司在這時候也實行了輪休制度。
過年從臘月初八以後開始,一浪高過一浪,到了臘月二十三以後,每天似乎都有該乾的事,民間的說法也非常多。如二十七去疾疫,二十八洗邋遢之類,無非表示家庭內外和個人衛生要搞得乾淨一點,所說都不足為憑。其實不同地方不同階層也不一樣,只是說春節的準備活動由此時開始,整個民間一波緊似一波地進入狀態。
「關於禮俗,越是上層社會,有時對一些繁文縟節越不特別地嚴守。在下層社會,卻反而更重視。」
春節之禮
講到禮俗,我在這兒要特別提一個問題,就是禮是禮,俗是俗。禮俗雖然有時候並稱,但並不是一回事。我們如今習慣把禮、俗並稱,也經常講北京人非常講「老禮兒」,實際「老禮兒」往往不是禮而是俗。禮、俗並稱,不能夠完全以俗代禮,在春節活動中也是一樣。
什麼是禮?上面所說漢代以來的百官朝賀制度就是禮。清朝百官朝賀進哪個門,到午門外面怎樣站位排隊,進行朝賀活動這些細節,都屬於禮的範疇。包括宮廷、官場、百姓都實行的拜年,也是禮的一個內容。民國以後實行的團拜制度,就是一種新禮。至於說過年中一些生活習慣和內容,如吃餃子,意為交於子時所吃的食品,就不是禮,而是俗。包括臘月二十三以後應該幹什麼,這些都是俗,不能當作禮。雖然禮俗並稱,但是禮、俗不能混淆。
關於禮俗,越是上層社會,有時對一些繁文縟節越不特別地嚴守。在下層社會,卻反而更重視。曹雪芹的《紅樓夢》里,有很多關於過年的描寫,但是沒有那麼多民俗活動。近年見到有「踩歲」的說法,把秫秸弄滿地,然後用腳踩得嘎吱嘎吱響,這表示「踩歲」,一年平安。試想一下,如果榮國府也好,大觀園也好,滿地都是秫秸桿,然後大家上去踩,可能嗎?從來也沒在著作里看見這樣的記載。實際上這樣的民俗原來不過是某些地方的鄉俗,不能代表大多數的情況,更和禮儀沒什麼關係,不必特別遵守。
我們今天講春節的禮俗,無論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買年畫等等,都是一些春節活動的外在表現,其實舊時的中國人過年一項最主要的內容,也是家庭最重視而今天完全消失了的,就是春節除夕的祭祀活動。過去不管是上層社會,還是小戶人家,都會舉行。這個祭祀,一不是祭鬼神,二不是祭天地,而是祭先人。孔子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就是祭祀的思想來源。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美德,舊時春節不論有多少準備活動,多少高潮,如果沒有家庭的祭祀,那就不能稱之為「過春節」。
關於家庭祭祀,自宋朝以後記載很多,雖然南北朝以來一直有,但後來熟悉的模式,是由宋朝定的。包括家庭祖先牌位的排列方法,祭祀的禮節等,實際上都有成文的規定,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朱子《家禮》是後人假託朱子的名義所作,其中對於過年的祭祀活動有非常嚴格的規定,這對後來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祭祀活動中,最隆重的是獻爵禮,醴酒由長孫遞上,再由長子奉觴。祭祀中都要用到香爐、蠟釺、花瓶等五供,雖然質地和各方面的講究有所不同,但這些東西卻不能少。在供桌前面先要擺上酹池,也即奠酒用的方池子,奉觴時先將爵舉過頭頂,然後把酒灑在酹池裡,如此周而復始三次,就完成了獻爵禮。這一套儀式是從周禮轉化來的,也是最簡單的、最起碼的對祖先的祭奠禮。與此同時,宗族裡還有宗祠的祭祀,也是族人對祖先集體的祭奠。過去人們的印象里,認為舊時祭祀的活動體現男尊女卑,女人不能進祠堂,不能參與祭祀,實際上不完全是這樣。《紅樓夢》里賈府祭祖,就是男女同祭。其實越是上層社會的祭祀,婦女的地位就越能體現出來。不僅男女同時參與祭祀,祭前置放供奉的菜品,也是由婦女直接完成的,通過兒媳婦、老太太們由低向高傳遞,只有長幼之序,而無男女之別。所以說在中國的祭祀禮儀里,不同的階層也不太一樣,它所要體現的只是慎終追遠的思想。今天很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祖父、曾祖父叫什麼名字,但是通過「慎終追遠」,可以知道自己的出處淵源,對祖先保持有一種尊重和懷念,這一點恐怕在今天也是必要的。
春節這種最重要的禮俗,近一百年來經過兩次大的顛覆。第一次就是民國建立以後,政府正式頒布法令廢除舊曆年,廢除除夕和元旦。當然這個政令是很軟弱的,民間即使不執行也不算違法。但從政府的命令上體現了對於舊禮俗的廢止,一些知識界人士如梁漱溟、齊如山的日記里也都寫道,他們是贊同國民政府頒布的政令的。他們的家長,當時也宣布家裡不過舊曆年。但是唯獨保留下來的一項,就是家祭。春節的時候,很多家庭就不再搞拜年、貼春聯活動,但祭祖卻沒有取消,可見祭祀活動在春節中還是重要的。第二次顛覆則是「文革」。「文革」中,提倡「過革命化的春節」,原來的一切活動都被當作「四舊」掃除,當然祭祀就更要不得了,過此後許多春節的活動即被遺忘了。所以近百年來,是傳統文化發生碰撞的一個時期,其中這兩次對春節遺俗的衝擊力是最大的。我們今天只能從《燕京歲時記》、《帝京歲時記勝》這些書裡面找一些文字描寫的、繪畫和照片記錄的當時春節的景象。當然,幾千年來春節禮俗也是不斷變化的,黃河以南,黃河以北,長江以南,長江以北,過年的習俗也不盡相同,在新的形勢下是不是一定要恢復舊日禮俗,倒另當別論,但是從春節禮俗中找尋並繼承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卻是應該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標。
「從臘月初八上升到臘月二十三出現一個小高潮,再上升到除夕元旦是一個最大的高潮。然後在正月十五以前,趨於平緩,再到正月十五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又興起一個小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