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散落在咖啡館里的法國哲學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2-16 06:4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研究法國哲學,不可忽視那一杯杯飄散著濃香的咖啡。正如一首老歌《巴黎天空下》(SouslecieldeParis)唱的那樣:「巴黎天空下 /坐著一位哲學家/兩位樂師/和一群看熱鬧的乞丐和流浪漢/四方遊客雲集/他們海闊天空地神聊。」可以說,從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1850年之後的現代派運動到今天,幾百年的法國哲學,已與散落在塞納河左岸的咖啡館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咖啡哲學」的榮光

  據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哲學博士、法國哲學家福柯和保羅·利科的學生高宣揚教授介紹,在咖啡館討論哲學是法國由來已久的傳統。從啟蒙運動到法國大革命前夕,政治家、哲學家經常在沙龍討論哲學和政治,已成為一種經驗和習慣。當年羅伯斯·庇爾與馬拉們聚會的塞納河左岸的老咖啡店,一直保留至今天。

  1850年以後,以波德萊爾為代表的現代派作家,在沙龍中討論哲學、文學、政治,「哲學咖啡」掀起了新高潮。波德萊爾的《1846年的沙龍》等著作即以沙龍為主題,記錄了作家和哲學家們一邊在沙龍里討論問題,一邊喝咖啡的情形。

  高宣揚教授認為,後現代主義就是現代主義的開端,現代主義的產生即意味著後現代主義的開始。進入到新的現代派階段,咖啡和沙龍一直沒有中斷過。

  二戰後,「哲學咖啡館」進入了新的階段,在薩特、阿隆、加繆、梅洛·龐蒂等人的推動下延續著它過往的光榮歷史。法國當代學術的重要人物們在這裡聚會,討論編輯與寫作,以及對社會事務的「介入」。

  在古老的聖日耳曼教堂周圍,歷史悠久的「弗洛咖啡館」(cafedeFiore,也稱「花神咖啡館」)和隔壁的「德瑪格」餐廳(Auy- DeuxMagots)是薩特和波伏娃幾乎天天消磨時光的地方,現在咖啡館的菜單上還印著薩特的語錄:「自由之神經由花神之路……」。而附近的「里普啤酒館」是安德烈·紀德及《法蘭西》雜誌社撰稿作家們定期見面探討寫作心得的地方。

  自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西方社會邁入消費文化階段,哲學、音樂、文學再也不為貴族所壟斷。從80年代到現在,「哲學咖啡」又重重地打上消費文化和哲學大眾化的烙印。

  全民參與的「咖啡哲學」

  如今的法國,「哲學咖啡館」大行其道。很多街頭普通咖啡館每周開闢專門的時間,聘請一至兩位文化名流當主持人,組織咖啡館客人探討哲學問題。經常組織哲學討論的咖啡館在巴黎有30多家,在法國共有200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巴黎第四區巴士底獄廣場的「燈塔咖啡館」,這裡是「法國哲學咖啡館協會」的總部,定期出版「哲學咖啡館月刊」,報道各地哲學咖啡館的活動情況。

  各個哲學咖啡館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活動方式大致相仿。每次參加討論的咖啡客從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既有教師和大學生等知識分子,有來自企業的職員和工人,也有剛從菜市場出來的家庭主婦。每次討論開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徵求參加者的意見,確定一個討論題目。題目可大可小,有虛有實,客人們圍繞著選定的題目,自由發表看法。討論到興緻勃勃之處,客人們往往埋頭疾書,記下稍縱即逝的思想火花。

  具體地看,「哲學咖啡館」的興旺不僅與消費文化、大眾文化的昌隆有關,也與法國的教育方針密切相關。根據法國教育部頒發的大綱,中學課程的設置中,哲學的地位與法語、數學和物理一樣,都屬於主科。法國中學生升入高中以後,根據個人的愛好和特長開始分文科、經濟科或者理工科上課。無論選擇哪一科,哲學都是必修課,文科學生每周要上7個小時的哲學課,經濟科和理科的學生分別要上4個和3個小時的哲學課。每年六月份,法國舉行全國中學畢業會考,拿到中學畢業文憑者就可以上大學。按19世紀以來形成的慣例,中學畢業會考的第一門、考生們最重視的考試科目就是哲學。每年會考之前,書店裡各類哲學參考書、哲學概念記憶卡片相當熱銷。1999年法國中學畢業會考的哲學考試包括這樣幾道題目:「哲學是否可以獨立於自然科學?」「人的自由是否受勞動的必要性所局限?」「我們能否說服他人接受一件藝術品是美的?」有了如此正規嚴謹的教育,普通的法國人也是滿腹哲學,形成了「全民討論哲學」的現象。

  左岸:一個時尚的形容詞

  「左岸」最早僅是一個地理區域,指塞納河左岸聖日耳曼大街、蒙巴納斯大街和聖米歇爾大街為主的、一個集中了咖啡館、書店、畫廊、美術館、博物館的地方。除了一些零星的居民外,左岸還有三所大學:索爾本大學(后更名為巴黎大學文學院)、三語大學(后更名為法蘭西大學)、四國學院(后更名為法蘭西學院)。當時學院師生必須用拉丁語寫作、交談,,這是左岸最早的區,一個主要由知識分子構成的區域。

  17世紀,路易十四遷居於凡爾賽宮,左岸成了從巴黎去凡爾賽宮的必經之路,獲得了飛快發展的黃金時期。達官新貴、社會名流紛紛來此建造公館,慢慢形成了以文化知識界為主流的中產階級社區。

  各種書店、出版社、小劇場、美術館、博物館等逐漸建立了起來。圍繞這種社交氛圍的咖啡館、啤酒館也應運而生,成了左岸知識文化人士重要的聚會場所。從緊靠賽納河左岸的聖米歇爾大街開始,文化名人和先賢們光顧和聚會過的咖啡館、酒吧遍布各個街區。

  300多年來,左岸的咖啡館里注入了哲學、文學、藝術的精華,「左岸」因此而成為一個文化遺產、一種象徵、一個符號,和一個時尚的形容詞。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7: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