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漢學400年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2-9 16:5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於漢學的研究在中國學術領域中引人注目;漢學反映了世界範圍內的學術變化,近年來漢學已成為中外學術文化交流關注的熱點  
主持人:改革開放以來,中外學術文化交流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中,對海外漢學(又稱中國學)的介紹和研究成為中國學術領域中引人注目的內容,漢學已成為中外學者學術文化交流中關注的熱點。為此,這裡就漢學歷史,漢學研究的課題,漢學在中外學術發展史上的作用,美國、日本等國漢學研究的特點,國內漢學研究新進展及不足等等熱點問題,邀請張西平教授、侯且岸教授、嚴紹教授做些分析探討。
究竟應當如何給漢學或曰中國學進行學科定位呢;漢學作為一種學問始於何時
主持人:漢學研究的基本內容有哪些,漢學起於何時。
嚴紹(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各國對中國文化的研究構成一本獨特的學問,經典名稱為「Sinology」,國內學術界譯名不一,有稱為「漢學」,也有稱為「中國學」。這一學科的形成,表明了中國文化所具有的世界歷史性意義。
侯且岸(北京行政學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我以為,從總體上看,漢學是國外研究中國的學術總稱,它們具有跨學科、跨文化之特徵,反映著世界範圍內的學術變化,以及學術發展的趨勢。具體來分析,漢學是指西方人從語言文字、歷史、地理、哲學、宗教、經濟等諸方面系統地研究中國的學問,也是東方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西方,主要是歐洲,嚴格意義上的漢學研究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
自16世紀中葉始,西方耶穌會傳教士東來,遂形成了一股傳教熱。儘管這種宗教活動是同西方殖民主義對中國的掠奪和侵略聯繫在一起的,但它與唐代景教和元代基督教羅馬教派在中國的傳教有所不同。這次傳教客觀上不僅促進了西學傳入中國,而且增進了西方傳教士對中國的了解,使他們初步建立起歐洲漢學研究的雛形。此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傳教士壟斷了歐洲的漢學研究。這種狀況直至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才逐漸有所改觀,漢學研究開始進入學院式研究的時代。1814年12月11日法國法蘭西學院正式任命雷慕沙為「漢、韃靼、滿語言文學教授」作為「西方專業漢學」誕生的標誌,西方專業漢學也已走過了190年的歷程。
張西平:(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如果把日本宋學作為日本漢學的獨立形態,日本傳統漢學當「形成於14至15世紀」(參見嚴紹《日本中國學史》),它已有近600年的歷史。
在一定意義上講,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產生和近現代漢學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學者與漢學家互動的產物;史學家陳垣說:「我們應當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奪回北京。」
主持人:正如中國漢學研究專家所說,海外漢學從其誕生起就同中國學術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講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產生和近現代西方漢學的發展,就是中國近現代學者與漢學家互動的結果。
張西平:這確為漢學發展史所證明。漢學家與中國學者的學術交往可以舉出許多例子。利瑪竇與徐光啟,理雅格與王韜,伯希和與羅振玉、張元濟,胡適與夏德、鋼和泰……。正是在這種交往中雙方的學術都發生了變化,互為影響,相互推動。戴密微在廈門大學任教,衛禮賢執教於北大講壇,陳寅恪受聘於牛津、劍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雙方的交往比今天還要頻繁。就中國來說,正是在這種交往中中國學術逐步地向現代化形態發展。
當年傅斯年在談到伯希和的學問時說:「本來中國學在中國在西洋原有不同的憑藉,自當有不同的趨勢。中國學人,經籍之訓練本精,故治純粹中國之問題易於制勝,而談及所謂四裔,每以無比較材料而隔膜。外國學人,能使用西方的比較材料,故善談中國之四裔。而純粹的漢學題目,或不易捉住。今伯先生能溝通此風氣,而充分利用中國學人成就,吾人又安可不仿此典型,以擴充吾人之範圍乎。」這說明了當時漢學對中國學人的啟示。胡適在1916年4月5日的日記中說:「西人之治漢學者,名SinologistsorSinoloques,其用功甚苦,而成效殊微。然其人多不為吾國古代成見陋說所拘束,故其所著書往往有啟發吾人思想之處,不可一筆抹煞也。」這裡胡適已認識到漢學的特點,以後胡適在與漢學家鋼和泰交往中改變了原來認為漢學家治學「成效殊微」的看法,而是直接向鋼氏求教於梵文。而他對瑞典漢學家高本漢的評價更說明西方近代漢學對中國學術的影響,高本漢以治音韻學而著稱,胡適說:「近年一位瑞典學者珂羅倔倫(即高本漢)費了幾年工夫研究《切韻》,把二百六十部的古音弄的清清楚楚。林語堂先生說:『珂先生是《切韻》專家,對中國音韻學的貢獻發明,比中外過去的任何音韻學家還重要。』珂先生成績何以能這樣大呢?他有西洋音韻學原理作工具,又很充分地運用方言的材料,用廣東方言作底子,用日本的漢音吳音作參證,所以他幾年的成績便可以推倒顧炎武以來三百年的中國學者的紙上功夫。」鑒於西方漢學的這一成就,他號召青年人要掌握新的研究方法,那時再來重新整理國故,便可「一拳打倒顧亭林,兩腳踢翻錢竹江」。
當時海外漢學對中國學界的衝擊非常之大,以致陳垣先生說:「現在中外學者談論漢學,不是說巴黎如何,就是說日本如何,沒有提到中國的,我們應當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奪回北京」。其實中國近代學術從傳統的注經轉變為現代社會科學的方法,一個重要因素是受啟於海外漢學。
嚴紹:漢學是增進外國人了解中國,特別是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工具。漢學擴大了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漢學及對漢學的研究,對中西方學術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漢學促進了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發展,同時也對西方文化產生了影響。
近二十年來關於海外漢學研究的概況及新進展
主持人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對海外漢學的介紹和研究是中國學術的重建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學術領域,也是學術研究取得較大進展的一個領域。請加以歸納分析。
張西平:20世紀80年代我國對海外漢學的研究從翻譯西方學術著作開始,開啟這項工作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情報所的孫越生先生。
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海外漢學研究受到了諸多學者的關注,出現了「漢學熱」,湧現出一批有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的著作,如王元化主編的《海外漢學叢書》直到今天仍是學者的案頭必備書。劉東所主編的《海外中國學叢書》實質是美國中國學叢書。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辦,任繼愈主編的《國際漢學書系》側重漢學史,全部為西方漢學的奠基之作,在學術界的影響日見擴大。現在幾乎在中國學術的任何一個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都可以找到相關的海外漢學的譯作。
關於海外漢學學術發展史研究已經初步展開。李學勤先生認為研究海外漢學主要是做學術史研究,我們只有將其放入他們本國的學術傳統中加以把握,才能真正摸清每個漢學家的學術路向。此言極是!
有了學術史的視角,國內就有了一批學者專以海外漢學為其研究對象,從而使我們對這一學科的認識大大加深了。對日本、美國、德國、法國、瑞典等國的漢學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美國漢學研究的特點及新轉向
主持人:如果說歐洲的漢學研究的興起還多少包含有對於中國文化的嚮往;那麼,美國的漢學研究的興起就完全是出於對美國自身利益的考慮。侯教授,根據您的研究和分析,在歐洲,從事漢學研究的人一般不研究現實問題,這種狀況同重視研究現實問題,強調研究實用性的美國學術傳統顯然是不合拍的。這使得美國的漢學研究與歐洲的漢學研究呈現出迥然不同的特徵。請就此加以分析。
侯且岸:在歐洲,漢學在傳統上以文獻研究和古典研究為中心,所以在研究歷史較短的美國似乎感到Sinology一詞有點過時的味道,一般稱之為ChineseStudies(中國研究)。由於時代的關係,美國的漢學研究的產生和發展同美國資本主義對東方的掠奪、擴張和文化滲透,以及美國的國際戰略和對華政策聯繫在一起,因而與歐洲的漢學研究是不同的。費正清在回顧美國的漢學史時曾經說過:在美國,有組織的漢學研究是由美國東方學會(AmericanOrientalSociety)發起的,美國東方學會「在美國代表了歐洲那種對東方學的文學興趣,這種興趣曾對啟蒙運動有獨創貢獻」,「但是,美國東方學會從一開始就有一種與眾不同的使命感」。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契機,為了適應戰時國際鬥爭的需要,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的漢學研究發生了重大的分化,最終使中國研究徹底擺脫傳統的束縛,從古典研究規範中分離出來。應當說,這種分離是一個過程,它始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其中主要的標誌之一就是1925年太平洋學會(InstituteofPacificRela鄄tions,簡稱IPR)的成立。太平洋學會是美國中國學研究史上一個不容忽視的、具有學術轉向標誌的學術團體。由於它的出現,傳統意義上的東方學、中國學研究開始走出古典語言文學、歷史、思想文化的純學術研究壁壘,轉向側重現實問題和國際關係問題研究的新領域,從而揭開了地區研究的序幕。
從學術史的過程著眼,美國的中國研究發生過一些重大變化:其一,哈佛燕京學社和太平洋學會的建立,標誌著傳統漢學與中國學的初步分立。其二,費正清的中國研究與美國現代中國學的確立。其三,戰後新一代學者對現代中國的關注與研究。其四,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中國學界的深刻反思與後現代主義對整個中國研究的影響。隨著「冷戰」的終結,美國的漢學研究、中國研究進入了反思的時代。20世紀90年代初,費正清逝世,標誌著美國中國研究的「哈佛時代」的終結。這一時期,美國華裔學者更加活躍,以黃宗智(PhilipC.C.Huang)為代表的新一代學者對中國研究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保羅-柯文(PaulCohen)則從反「西方中心論」的立場出發,提出了「中國中心觀」,揭開了對費正清學派的批評。
20世紀日本中國學是門性質十分複雜的學術,既雜糅繼承了武士野心,又有合理的人文學術新見
主持人:您在學術論文中曾指出,20世紀的日本中國學是一門性質十分複雜的學術,它既表現了日本人文學術界在中國文化研究領域中的近代性覺醒,又雜糅承繼了前幾個世紀中的武士領土野心而在近代條件中演進成的軍國主義觀念。但是,作為一份研究中國文化的國際性的人文資源,在剔除其腐朽性的成分之後,它內中所包孕的具有科學精神的成分,對我們確實具有著重大的學術的啟示價值。請您簡要例說一下。
嚴紹:比如,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中國考古界不斷報道地下文物出土的刺激下,一些學識豐富、眼光敏銳的日本學者開始了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新的思考。
1976年日本神戶大學教授伊藤道治教授首倡關於中國文明起源的「河江文明」史觀。伊藤先生認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黃河流域之外的廣大地區陸續發現了許多史前遺址,構成了中國史前文明的新的文化系統。特別是1957年以來,位於長江北岸的湖北省黃陂盤龍城發現了同屬於殷代中期的青銅器百件以上,同時也發現了鑄造用的坩堝等。從所發掘的城郭與宮殿的遺址來看,其建築技術與黃河流域的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應屬同等水平。伊藤教授指出,長江之南的江西省青江吳城也發現殷中期遺址,有瓷器、彩陶多件,而近來又證明長江流域的青蓮崗文化、屈家嶺文化等新石器文化分佈又較為廣泛。由此可以斷言,中國的史前文明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並不是為黃河流域所獨佔的,它應該包括與長江流域在內的廣大地區互相交融,在一個比黃河流域廣大得多的地區中發展,這表現了中國大陸新石器文化的多樣性。因此,伊藤道治教授認為:「把中國文明的源頭稱之為『黃河文明』是過於狹窄了。應該取『黃河』之『河』及『長江』之『江』,改『黃河文明』為『河江文明』,這樣可以更加接近中國大陸文明形成的實際。」這是一個非常有見地的見解!這一觀點得到了日本著名的中國史學家貝冢茂樹的響應。日本漢學家的這一觀點很有學術價值。
對海外漢學的研究仍處在起步的階段,尚有哪些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主持人:如果把上世紀80年代做為國內關於海外漢學研究的新起點,算起來也不過20年左右的時間,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國內漢學研究在譯著和著述上可謂碩果累累,但因尚處於起步階段,國內關於漢學研究尚有哪些不足,下一步努力方向是什麼?
張西平:雖然,學術界對海外漢學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但仍處在起步階段。對國外漢學史的了解還是粗線條的,還不能很細緻地把握他們的學術流變,絕大多數中國文史研究者尚不能熟練閱讀國外漢學的著作,對國外漢學著作的翻譯是很不令人滿意的。我認為,在提高翻譯質量的基礎上,繼續做好基本著作和文獻的翻譯與整理是今後的重要工作之一;做好個案的深入研究應是今後所採取的基本方法。漢學研究方法論也應引起學術界的注意,如何從比較文化的角度來把握國外漢學,如何區分好國外漢學中的知識論內容和方法論內容,如何從漢學的母體文化來把握它的學術背景,如何從中國學術的話語將其運用,這都是我們尚未說清的問題。
侯且岸:目前的漢學研究,既有出版上的盲目,對於譯著的選擇缺乏精選性和目的性;又有學術研究中的缺憾,我們還缺少系統的漢學學術史研究和學術取向研究。
話題·鏈接
世界漢學的三大地域特徵
目前世界漢學,以地域論,可劃分為「美國漢學(中國學)」、「歐洲漢學(中國學)」、「東亞中國學」(東亞中國學不能稱為「東亞漢學」,因為在東亞文化史上,「東亞漢學」是另外一門學術)。
就研究的學術對象和範圍而言,美國漢學研究主要集中在現當代中國,以「社會學術」(政治、經濟、法律等)為主要內容;歐洲漢學研究主要在兩個部分:一是宗教與傳教士的中國文化問題;二是現實中國的問題;東亞中國學以日本為中心,其研究對象,幾乎覆蓋中國自古以來到現當代的大部分領域,既有人文學術,也有社會學術。(嚴紹)
影響較大漢學研究輯刊
目前,學術影響較大的漢學專業研究學術輯刊有: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所主辦、任繼愈主編的《國際漢學》;閻純德主編的《漢學研究》;劉夢溪主編的《世界漢學》;由法國漢學界和中國學術界聯合主編的《法國漢學》。(張西平)
北京日報 2004年11月29日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15: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