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是近幾年來考核考查的重點項目。所謂鑒賞是指讀者閱讀作品時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讀者通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或意境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強烈反應,得到美的享受,從而領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古詩詞鑒賞,對眾多的學生而言都覺得有點難。那麼,在理解鑒賞古詩詞的時候,到底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結合具體的作品來談一談幾點注意事項。
一、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從形象出發,鑒賞古典詩詞,應該充分考慮到它們創造形象的特點。中國古典詩詞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詩,並沒有塑造什麼典型人物。因此,我們不能用分析戲劇、小說的方法,從詩里尋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詩詞的形象,是藉助客觀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現出來的主觀的情感形象,我們姑且稱之為「意象」。鑒賞具體作品的時候,不僅要著眼於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還應透過它們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觀兩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的情調,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鑒賞古代的詩詞作品。比如2002年高考的古詩鑒賞題,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要理解題目中的「折柳」的含義,關鍵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學生學過的課文中包括一些常見的古詩詞,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採薇》)。還有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到,古詩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和「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俗,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捨」的層面上來。使人聯想到,離別的人一看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惜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湧起一縷縷離愁。這樣,詩中「折柳」一詞所寓含的「惜別懷遠」之意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8-1-26 16:39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