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糊塗讀史:你所不知道的岳飛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1-23 16: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中國歷史不厚道,把岳飛整成了一個「高大全」,給人的感覺,英雄根本不是個人兒。其實,岳飛遠沒有那麼可惡,他有很多側面,這些側面,足以證明,他不但是人兒,還是咱河南人兒。

第一,岳飛酒性不咋地,「使酒不檢」。

「使」 在這裡的意思是「放縱」、「放任」,「檢」在這裡的意思是「約束」、「收斂」。一句話,岳飛是個酒徒,不醉不休。更要命的是,這酒徒酒性不咋地,醉了還揍人,且往死里揍。江南兵馬鈐轄趙秉淵陪岳飛喝酒,酒後差點被岳飛揍死。岳飛因此還受到了降級處分。可能是酒性太差了,所以傳到了趙構耳朵里。趙構為此批評了岳飛。岳飛也算有種,從此不再飲酒。

我估摸著,岳飛的酒性受了地方風俗的影響。眾所周知,岳飛出生於俺們河南湯陰,但剛出世就遭遇不幸,家鄉發了大水,而那時的趙宋王朝沒有整「最可愛的人」之類的勾當,所以只能由母親抱著,坐在一隻大水缸里胡漂,漂到了河南內黃並在那裡長大。直到如今,酒風數河南,河南數內黃。糊塗俺曾在內黃搞過「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領教過他們的傳統酒風。喝酒都是用碗不說,且喜勸酒。勸酒時都是頭頂酒碗,單腿跪地,被敬者想不喝?沒門兒。所以岳飛的酒性,除了個人特質以外,應該還有個河南習俗影響在內。

第二,岳飛的文采是有限的,但歌詞則可能是一流的。

有人把岳飛稱作儒將,這種稱法,值得懷疑。眾所周知,岳飛和母親漂到內黃,除了一口水缸,啥家產也沒有,家貧是一定的,而大宋那時候並沒有什麼「希望工程」,所以岳飛只能是個失學兒童。有人說岳飛自小「拾薪為燭,自學成材」。所謂的自學,並不確切,至少其母應是他最早的啟蒙老師。能在兒子背上刻下「精忠報國」四字,想來還是識得一些字的,至少不只這四字,所以岳飛也就不是文盲了。史書載:凡密奏,皆鵬自書。也就是說,給皇帝上密折的事候,岳飛都是親自動手,不勞幕僚秘書的。相形之下,劉光世、韓世忠兩個大老粗就不一樣。當然,岳飛文憑到底是夜大水準還是電大水準甚或是家大水準,我就說不準了。反正他的《出師表》基本被公認為別人代作,甚至《滿江紅》也遭遇諸多質疑。前一陣子媒體哄傳:香港知名歌星李玟聽到《滿江紅》這首歌后,問身邊的人:歌詞是誰寫的?身邊人回答:岳飛。李玟一聽特激動:能不能請岳飛給我寫幾首歌詞?可惜李玟生不逢時,要是生在南宋王朝可能還有戲,保不準岳飛就能給她寫首「親愛的你慢慢飛」或者「月朦朧鳥朦朧」呢。因為岳飛除了《滿江紅》,據說還寫了比瓊瑤奶奶還窮搖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窗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第三,岳飛做過佃客,還做過城管。

岳飛稍大些的時候,曾到鄰縣安陽(糊塗俺的家鄉)韓琦子孫家中,給韓家充當種地的佃客。史無記載,不知這佃客做得如何。就我個人的看法,河南有兩縣,民風很有意思。這兩縣是林縣和內黃。林縣人小氣,小氣到刻薄自己、虐待自己,細水長流著過日子;內黃人很大氣,大氣到上頓撐死,下頓餓死的地步。打了糧食后,堆在院里,豬拱狗啃、雞刨鼠偷,總之是人與獸共享。糟蹋完后,人獸共餓。所以,岳飛的大氣(岳飛不但養將士,還養好多文客,更捨得往他們身上流水般的花錢,以致於有些官員不斷的彈劾他,說他軍中非戰鬥人員超過三分之二,花錢花得州縣們敢怒不敢言云雲)可能也是內黃風氣的影響。所以他這佃客,我估計做得不咋地,應該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

岳飛還在安陽的商市上做過冶安巡查員,名曰「游徼」。大約略相當於現在的城管。好在那時的安陽,還不會玩世界旅遊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的花俏活兒,所以,我敢保證,岳飛做城管的時候,應該不會砸過小商小販的攤子。至於是否訛小商小販的酒喝,就不敢保證了。

兩種打工方式,應該都不適合岳飛,所以從小到大,數次投軍,充當「效用士」,但一直無出頭之日。建炎元年(1127年)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受到張所賞識,這才受到重用,冉冉升起。

第四,皇帝不急太監急:趙構不生兒子,岳飛急得直哭。

1127 年,北宋滅亡。趙宋皇室近親宗室都到金國做「訪問學者」去了,宋徽宗的庶子趙構匹馬渡江、扁舟航海,驚嚇過度,雖做了南宋的第一任皇上,但卻成了陽痿患者,遲遲生不出革命接班人。岳飛為此憂心忡忡,並且為此常對著自己的家屬哭泣。在家犯傻也就罷了,但岳飛面對趙構也老犯傻,北伐前,首建高宗立皇嗣之言。有關革命接班人問題,別說武將干預乃是犯趙宋家的大忌,就是文臣,也不敢多嘴啊。所以高宗當即對他喝斥:「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但是岳飛以後並不為戒,還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似乎不引起趙構對自己的疑忌,他就心不甘似的。

第五,首倡「攘外必先安內」說。

後世的慈禧太后和蔣介石,都算是岳飛的高足。一個說「寧給友邦勿給家賊」,一個說「攘外必先安內」。這兩高徒可能知道,「安內攘外說」乃是岳飛首倡的,岳飛是這樣跟自己的統治者倡議的:「內寇不除,何以攘外?近郊多壘,何以服遠?比年群盜競作,朝廷務廣德意,多命招安,故盜也玩威不畏,力強則肆暴,力屈則就招。苛不略加剿除,蜂起之眾未可遽殄」。

除了「攘外必先安內」之外,看意思,岳飛還不主張對義民招安,所以討伐國內農民起義,岳飛出力最大。高宗親筆書寫「精忠岳飛」四字,綉成一面軍旗賜給岳飛。但岳飛認為此乃區區之功,戰勝金軍,那才是大功,他說:「痛念二聖遠狩沙漠,天下靡寧,誓竭忠孝。賴社稷威靈,君相賢聖,他日掃清胡虜,復歸故國,迎兩宮還朝,寬天子宵旰之憂,此所志也。顧蜂蟻之群,豈足為功」。一句話,對岳飛來講,滅農民起義,跟滅蜂滅蟻一樣小菜、沒勁!

   第六,岳飛的崇拜偶像及人生理想。

岳飛喜歡關張二人,不喜歡曹操。把諸葛亮認做榜樣,希望與關張齊名。曾對部下說:「使某得進退稟命於朝廷,何功不立?一死烏足道哉!要使後世書冊中知有岳某之名,與關、張輩功烈相彷彿耳。」

有人據此認為,岳飛真的沒文化,否則不會把關張當作偶像。我的感覺,除此之外,岳飛這人很在乎功名的。考證他的章句,他所謂的功業應該包括:掃清胡虜、收復故國、迎回二帝、置金為藩。結果這些都沒完成。當然,完成後,高宗最大的敵人就不是金國而是岳飛本人了。眾所周知老趙家的江山是怎麼來的,眾所周知趙老太爺當年也是挺厚道的一個人兒。所以,岳飛功業未完成,但功名有了—大大的民族英雄!站這個角度,他也算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比關張功名高出不只一截吧!?

第七,岳飛不夠意思,岳飛老婆也不夠意思。

岳飛不抱養二奶。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是個好男人,頂多算是個好兒子。岳飛特孝順母親。俺們河南傳統(也叫儒家傳統吧),男人心裡只有老娘,沒有老婆,老婆不是內人,是外人。岳飛從軍至北京時,岳母及兒媳劉氏留居俺們安陽。後來,岳飛把母親接走了,卻沒有接老婆,也不知兩人咋想的,反正「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這類歌他們沒有對唱過,,劉氏竟改嫁他人了。人家都是家裡紅旗不倒,外頭彩旗飄飄。岳飛這是家裡紅旗插外頭。後來,韓世忠收留了劉氏,並諭令岳飛 「復取之」,岳飛給劉氏「錢三百千」。同志們,俺數學不好,不知南宋的三百千錢是個什麼概念。但據此,岳飛被人評價為「事母至孝,於妻有義,於子甚嚴」。如此看來,岳飛應該是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了。但是在我看來,岳飛對老婆不夠意思,戰亂期間只接老娘不接老婆;老婆對岳飛也不夠意思,趁戰亂期間就自己拾掇拾掇改嫁了。女人都這樣,中國還咋不可戰勝啊。可能這老婆沒文化吧,不知大宋的「八榮八恥」明確規定「女人以守活寡等老公為榮,以不守節改嫁人為恥」呢。

第八,岳飛點兵,多多不益善。

韓信傻,傻就傻在他面對老大劉邦時的那句交待: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最後被劉邦老婆給滅了。岳飛比上韓信,傻勁兒也不遜色。雖然嘴上不說,但行動卻很明顯,老想多撈倆兵。你說你撈兵是為了打金,那當年趙家老太爺領著全國兵馬還說是為了打遼呢。所以,往事並非如煙,誰信誰呢?紹興七年(1137年),劉光世由於畏敵怯戰,沉湎酒色,在大臣中引起了公憤。高宗一時糊塗,也認為兵合則雄,遂決定解除劉光世兵權,將其軍隊交給岳飛統管。問題是高宗過後就後悔了,不知是想起了先祖的第一桶金—陳橋故事,還是身邊的文臣提醒了他(這些文臣不見得是人家秦檜),總之,趙構不再把劉光世軍隊給岳飛了。岳飛憤然辭職,且不等高宗批准,就擅自上廬山,為亡母守孝去了。岳飛這一舉動,在當時是明顯的「抗上」 「要君」。若放在明清,差不多夠「凌遲」了。但高宗再不高興,也無可奈何,三次寫御札給岳飛,命其復出治事。並命王貴與李若虛往廬山敦請岳飛下山。說,請不出岳飛,你倆就死啦死啦的。兩個人到廬山好說歹說,連哭帶叫,岳飛拖了好幾天才同意下山。你會說,不就幾個兵嗎?是啊,不說岳飛帶兵多少,只說劉光世之兵,佔全國兵力的五分之一呢。趙構敢給,有些大將還不敢接呢。因為對趙構來講,寶座沒坐穩時,對武將們很寬容,坐穩之後,就想削將權。所謂的岳家軍、韓家軍,僅聽名稱就有問題,說明南宋軍隊很私有化。軍隊私有化才有戰鬥力,問題是軍隊私有化對皇權威脅也最大。所以連當時的主戰派李綱也上疏表示憂慮。為此,高宗專門對輔臣們表態說沒事沒事兒。但他心裡是有事的,他也不傻,武將們越來越不把他當回事,他也不是看不出來。岳飛可能沒有私心,但是一直要兵,趙構再不疑忌,那他就不適合干皇上了。問題是岳飛既不了解趙構的心病,又昧於大宋重文輕武的傳統,剛跟趙構扛過這麼一回膀子,紹興八年二月即再次上奏請求增兵,高宗很老實的告訴他:「上流地分誠闊遠,寧與減地分,不可添兵。今日諸將之兵,已患難於分合。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今之事勢,雖未至此。然與其添與大將,不若別置數項軍馬,庶幾緩急之際,易為分合也」。一句話,不能再給你兵了,否則不是你完就是我完,奈何岳飛聽不懂或者假裝聽不懂。所以朱熹對岳飛的評價是:有才,但也有些橫!岳飛最橫的表現是最後那一手:趙構讓他不要輕舉妄動,他偏偏北上迎敵;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他都拒不班師。哪個哥們兒敢這麼跟皇上橫啊,其結果,當然是「一朝橫死」了。紹興十一年七月,秦檜黨羽万俟咼彈劾岳飛公開放棄楚州等三條罪狀,負責審計的御史中丞何鑄審閱案件后,向秦檜表示,岳飛是冤枉的。檜說:「此上意也」。確實是上意,因為高宗親自出面,咬定岳飛倡言楚州不可守,其意在「附下以要譽,……朕何賴焉」。有人說,岳飛是「以忠義挾皇上」,跟趙構所言的「附下以要譽」應該是一個意思。最後,趙構成全了岳飛,趙構臭遍了,岳飛則名譽滿天下,人生理想實現,應該死也瞑目了吧!

from 凱迪周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6 07: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