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早就投了麥肯錫CF的職位,但是從未想過會有希望。我沒有諮詢的實習經歷,唯一一
次諮詢的實習面試是麥肯錫的Knowledge Center,還被無情的鄙視了。投了monitor,
LEK, BCG, Bain等等,至今我也沒有收到他們pretalk或者筆試的機會。但是,出人意料
的是,居然收到了麥肯錫的筆試邀請,並且還附有一份sample test。憑良心講,能拿到
筆試是有很大運氣成分的,1000多份application,筆試卻只有40個左後(這個是後來得
知的)。我很認真的將sample test列印出來,做了一下,感覺還是挺難的,時間很緊。
星期六去筆試的時候也沒抱很大希望,時間依然來不及,但是我利用了一點小技巧。最
后5分鐘,我還有最後一個case沒做,共有5題,我就做了最後一道,因為我知道最後一
道一般是理解題,可以不用看case,直接通過最後一段information斷章取義。然後剩下
4題我全選了C(汗)。筆試結束后考官就說,回去留意郵箱,很快會有消息,因為面試
就只有星期一一天。當天下午,又很驚喜地發現收到了面試邀請的信,被告知星期一一
天共有3輪面試,通過的直接進入下一輪,沒通過的就go home,總之一天面完。於是,
從晚上開始以及星期天一天狂看面經和他家網上的例題,還列印了出來看。看面經的時
候發現,NPV出現頻率比較高,於是還上網查了NPV的計算公式(虧我還是經院的,連NPV
都忘了)。
2.
偶約的是11月5號早上9點半面試,偶9點10分到那裡就看見了一個人。後來才知道,有一
半人是7點半開始的(暈)。參加一面的一共有13、4人左右,分成前後兩批。到了9點45
之後,陸陸續續有第一批的人面完出來了。有一個經院的本科生mm說她的case好難,是
做關於保險公司的,具體什麼我也沒弄清楚。後來過了幾分鐘,果然面試官就出來送她
進電梯了。然後還有幾個人被通知通過了,讓他們12點半來二面。接著,我們第二批的
人就開始面試了。
第一個面試我的是一個中國人,Jane,全部過程都是中文的。她先問了我幾個簡歷上的
問題,然後開始做case。有一個跨國公司,它有一個子公司是做消費類電子產品的。它
的生產包括零部件、組裝和銷售三部分。它在歐洲、北美和東南亞都有工廠,並且在中
國有一個生產零部件的廠。現在中國有另一個生產零部件的廠,希望被這個MNC收購,然
后就問要不要收購。我就首先問她這個消費類電子的市場前景怎麼樣。她告訴我,市場
目前是比較穩定的,但是將來前景不是很好,有可能會萎縮。然後我就問,這個希望被
收購的中國工廠的經營狀況怎麼樣。她說這個工廠是虧損的。我就問為什麼會虧損?是
持續虧損還是怎麼樣?她說,因為這個行業有周期性,這個工廠前幾年是盈利的,但是
近幾年就開始虧損了。然後我問了她在歐洲、北美、東南亞和現有的這個中國工廠生產
的零部件種類是否一樣?她說差不多。然後好像是她主動告訴我還是怎麼樣的,記不清
了,反正她告訴我,現有的產能利用率只有70%左後,中國的工廠利用率高一點。然後我
就問,如果關掉歐美的現有零部件廠,中國和東南亞的產能夠不夠用?她說夠了。問題
到了這裡,我就下結論了,我就說不要收購這個中國的工廠。相反,應該關掉歐美的工
廠,轉而搞研發,看看能不能研製出先進一點的產品來擴大市場。然後她就問我,如果
現在這個MNC覺得市場前景不好,想出售這個生產消費類電子產品的子公司,那麼是現在
直接出售好呢,還是像我說的那樣先整合了再出售。這個問題我覺得沒什麼線索,就胡
亂說整合了再出售,原因是如果研發能取得進展,那麼就可以不用出售了。這個問題我
覺得答得不太好,因為我自己根本不知道答案。然後她又問,假設MNC覺得我的建議不錯
,但是他們比較需要現金,想現在馬上直接賣掉,問我賣給哪一類的賣家最好?我就問
她,哪一類具體是什麼意思?她說比如說是上游還是下游企業,是MNC還是本土企業等等
。這個問題我覺得也不太好回答,就說賣給下游企業吧,如果他們生產的產品市場前景
比較好,那麼他們買這個消費類電子企業比較可能出高一點的價格。最後,她讓我總結
一下整個case,然後就結束了。
第二個面試我的是一個美國人,叫dino。他先問了我一個問題,如果中國經濟繼續像現
在這樣持續高速發展,會有什麼負面影響。我立馬說環境問題。然後我們兩個就在那裡
瞎吹鬍侃,說了很長時間,直到他說要沒時間做case了,才開始case。這個case我做得
非常差。他說,有一個MNC和一個中國的國有企業搞了一個合資企業,MNC只能控制合資
企業49%的股份,問我有什麼辦法能讓MNC在只控股49%的情況下對這個合資公司have
full control,還問我怎麼樣negociate。這個問題我一點頭緒也沒有,跟我看到的所有
案例大相徑庭。我說了很長時間不著邊際的話,終於說到了一點:MNC佔據董事會成員一
半以上,以及擔任董事會主席。然後又說了n多廢話,終於又說到了一點:控制管理層。
Dino就問我,那麼要控制哪幾個部門?我說採購、市場、銷售、生產。。。他說太多了
吧,說最重要的。我想了想就說要採購和市場,我說這個是直接跟利潤有關的。然後時
間就到了。
Dino讓我在房間里等,他跟Jane兩個人出去商量了。過了大約10分鐘,Dino給我帶來了
好消息。他給我的feedback是,Jane認為我的case做得不錯,並且提醒我要有structure
,gather your thoughts before talk,還要be more energetic。最後,他讓我下午兩
點鐘來做second round。
3.
出來的時候碰到了一起一面的交大的mm,研究生,她告訴我她沒過,原因是面試官說她
進麥肯錫的激情不夠。她說,麥肯錫的人就是厲害,這都看得出來。我問她怎麼回事,
她說她其實不是應屆生,她去年畢業的,在PwC。其實當時她還拿了Bain的offer,但是
覺得諮詢太累了(她在Bain實習的),相比而言四大算是好的了;況且,她的bf在PwC,
所以就放棄了Bain。我說像你這樣選擇的人恐怕不多吧。她人很好,她提醒我接下來面
試要表現的積極一點,然後我們就分手了。
兩點不到一點,我又回到了麥肯錫。跟另一個等著的同學聊天,得知進二面的有6、7人
左右,全部是復旦的(一面除復旦就是交大)。過了一會兒,一個先一輪面完二面的出
來了,原來他已經進final了。過了一會兒,帶我面試的人也來了。
這次是一個來自德語區的瑞士人Stephan。於是我立馬套近乎說偶也會一點德語。結果這
次做case的時候,做了一個與我在面經里看到的類似的關於一個銀行想增加房貸的業務
。不過,他增加了一個問題,讓我估計明年房貸市場的規模。一不留神我把投資性購房
需求給忘了,只估計了居住性的購房需求。不過他也沒在意。基本上我是這樣算的,先
算20-30歲的年輕人因結婚購買新房的貸款,再算家庭更換住宅的貸款。算家庭換新房的
時候又根據家庭收入做了細分。計算過程中的比例都是我隨便亂估算的,大多數他都表
示了接受,反正我想他就是想看個思路。最後我算阿算,好不容易算出了個結果,他也
不在乎數據對不對,反正算出了結果我挺高興的。
第四個interviewer是david,英國人,居然全部跟我用中文面試,牛人。他的案例是關
於一個生產鋼鐵的MNC,近兩年的利潤不如它預計的多,甚至產生了虧損,問是什麼原因
?怎麼解決。我問他成本增加了嗎?他說沒有。我說那麼需求和銷售呢?他說跟預計的
差不多。那麼我就知道是價格出了問題。原來市場上競爭對手的產能擴大了,並且有一
家企業的售價特別低。後來他就問我有沒有辦法讓這家企業提高價格。我就說要麼跟它
達成協議,如果他肯提價我們就主動減少產量,還有可以跟它合作,甚至兼并。然後他
就問我,如果我們被收購了會有什麼不利的影響?我說可能影響我們在其他地區的市場
。這個案例做得不是很好,記得不清楚了。然後他就開始問oq,我回答不太好。我本來
就沒有什麼leadership的經驗,還要舉例子,還有什麼怎麼協調別人不同的意見啦云云
,我回答得很一般。
David讓我在房間里等,自己出去跟Stephan商量了。我覺得自己在Stephan那裡做得不錯
,應該有希望進final。果然,過了10分鐘hr就通知我到外面等final。比較意外的是二
面沒有人給我feedback,估計他們太忙了。
4.
給我面final的第一個是Oliver, associate principal。給我做了一個化工產品的案例
。一家台灣企業生產SBR,產能是每年180 000噸,其中出口到中國120 000噸,佔中國總
進口的30%,而中國每年的需求是800 000噸,也就是說,國內可以生產400 000噸,另外
進口400 000噸。然後問我,這個台灣企業要不要在中國建一個生產SBR的工廠。我首先
問他SBR在中國的市場前景如何,他告訴我預計年增長率為7%。然後我就說這家台灣企業
的競爭優勢是什麼?他讓我說具體點。我就說比起競爭對手來有什麼優勢,價格啊什麼
的。幸好我問了價格,因為這個是關鍵。他立馬拿出一張早就畫好了的圖,上面就是需
求和成本。因為畫的是圖,很難解釋清楚。反正到了這一步下面就很簡單了。顯然這個
廠是要建的,他又問我應該建一個產能多大的廠。我說,因為供應的增加有可能導致價
格的下降,所以供應的增加要使得利潤最大化。對了,中間他讓我算了這個台灣企業的
年利潤,我直接用單位利潤乘以180 000,他說就是這樣嗎?這時我才恍然大悟,180
000隻是它的產能,並不是最終的銷售額。問了之後得知產能的利用率是90%,不是100%
。這種錯誤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我粗心了。案例結束后,他拿出一張表格,依次問
了我上面羅列的若干oq,這再一次的又是我的弱項。其中有一個問題是說一件你做過的
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事。其實我完全沒有,只好隨便說了一個。說完了發現跟企業家精神
沒什麼關係,我就道歉說,我可能回答得不太靠譜,他說沒關係。
最後一個面試官Thomas,是principal,中文翻譯是全球董事合伙人,後來重看05年1月
的面經發現他當時是associate principal。又是一個來自德語區的瑞士人。他很nice地
問我,想繼續做一個化工產品的案例,還是做一個保險公司的?偶立馬想起有個一面沒
過的mm說過保險公司的案例好難,所以我就選了化工產品。這個化工產品就是6-APA,制
作盤尼西林的中間品,這個case在以前的面經里出現過。我先問了一些其它問題,然後
提到要計算NPV(幸好我背了公式了)。算出來的結果是不要做這個投資(估計數據是他
臨時隨便給的)。更讓我高興的是,他沒有問我oq!面試結束后,他就說過幾天會跟我
聯繫,我本來還以為當天就能有結果的呢,看來又要受煎熬了。
最後一點小結,面試前看bbs上的面經很有用,看麥肯錫網上的案例也能培養business
sense。我做到後來很享受做case,但是非常不喜歡oq。做case的時候,interviewer都
非常nice,我覺得他們都在設法幫你,並且,通常有計算的案例會更簡單。他們一直強
調structure,但是回顧我的過程,我始終沒有建立起structure,往往想到哪裡說到哪裡
。可惜至今我仍然不懂怎麼才能有structure。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8-1-22 12:40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