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趣味文化30則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1-21 15:3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1)「東道國」的由來

「東道國」是由「東道主」一詞演變而來的。春秋時期,秦晉圍鄭,鄭派燭之武勸秦退軍。燭之武對秦穆公說:「秦如果不滅掉鄭國,而叫它成為東方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來來往往,缺少的資材食用由鄭來供應,這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秦從其言撤軍。鄭在秦的東方,故稱東方道上的主人。後來,「東道主」便成了一個固定的名詞,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請客的人,其方位的含義便不復存在了。

「東道國」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國國賓的國家,或在國際活動中處於聚會居停之所和主辦其事的國家。

(2)「馬虎」的來歷

人們都喜歡用「馬虎」來形容某人辦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這個俗語的背後,原來有一個血淚斑斑的故事。

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麼。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后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大兒子見了問他畫里是什麼,他說是虎,次兒子問他卻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他的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卻以為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詩雖然算不上好詩,但這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3)「枇杷並非此琵琶」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后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

「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á,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將「枇杷」誤寫成「琵琶」,屬於同音誤寫而造成別字。寫別字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因為別字既然是將甲字誤寫成乙字,就有引起誤解的可能。試想,如果僕人買回一把五斤重的琵琶來,豈不鬧出更大的笑話。

    漢字是表意文字。多數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之間是有一定內在聯繫的。如:「枇」「杷」「琵」「琶」都是形聲字。「枇」和「杷」有相同的聲旁「巴」,所以 「枇」和「琵」讀音相同,「杷」和「琶」讀音相同。「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樹木有關,「枇杷」指一種果樹或這種樹上結的果實。「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玨」,表示兩塊玉石互相撞擊,玉石撞擊會發出美妙悅耳的聲音,「琵琶」是一種樂器,能彈奏出悅耳的音響。

    熟悉漢字的結構,養成分析漢字的習慣,有助於消滅同音別字。

(4)錯評詠花詩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與16位朋友結伴遊江西廬山,寫了不少詩,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沈括讀了這首詩,非常驚訝,帶著譏諷的口吻評論道:「既然『四月芳菲盡』了,怎麼會『桃花始盛開』呢?大詩人也寫出這樣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呀!」說完,他也就把這事給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節,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見到了白居易詩中的奇景:四月天氣,山下眾花凋謝,山頂上卻是桃花紅艷,猛然想去白居易的詩來,才領悟到自己錯怪了大詩人,也從中發現了高度對季節的影響:由於山上氣溫低,春季到來要晚於山下。

後來,他又找來白居易的詩讀,發現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寫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花),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讀了,很有感慨地說:「都怪我讀書不細,經驗太少啊!」

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訪宰相王安石,碰巧王安石不在家。他看到王安石的書房案上有一首詠菊的詩。這首詩沒有寫完,只寫了兩句:

西風昨夜過園林,

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心想:堂堂宰相,怎麼會做出這樣的詩?——「西風」是秋風,「黃花」是菊花,而菊花敢於和秋霜鏖戰,是能耐寒的,說西風「吹落黃花」就已不對了,而且還吹得「滿地金」,落了一地,豈不大錯特錯?於是,他提筆續了兩句:

秋英不比春花落,

說與詩人仔細吟。

寫完,蘇東坡就走了。

後來,蘇東坡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住了近一年。這年秋天,到了重九時節,連日大風。一天,風聲停息以後,蘇東坡邀請好友陳季常到後園賞菊。

誰知到後園一看,只見菊花紛紛落英,滿地鋪金。這時,他猛然想起一年前給王安石續詩的事情,不禁目瞪口呆,好半天說不出話來,悔悟到是自己錯了。

(5)古詩中的「鍊字」藝術例說

古人寫詩,十分講究鍊字,常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下面就古詩的「鍊字」藝術作一點簡要介紹。

1、一字傳情。用凝鍊的文字表達豐富的意思。如「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盡:都。著一「盡」字,寫出了徵人思鄉的人數之多,佇立盼望的時間之長。  

2、以動襯靜。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前一句寫詩人所見: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間彷彿過了濾似的,分外皎潔,投下了斑駁陸離的光影,境界顯得更加寧靜。后一句寫詩人所聞:山泉格外清澈明凈,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還能聽到它的叮咚的流水聲。用清泉流淌反襯「空山」的清幽。  

3、化靜為動。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這個「綠」字寫出了春風的氣勢、力量和作用,境界開闊,色彩鮮明,給人以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感。  

4、以動寫靜。如「沙上並禽池上瞑,雲破月來花弄影。」(張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對靜止的,但因為有了雲的飄動,將「月」也寫得動起來了。著一「破」字,寫出明月衝破雲層的動感。「花」本也是相對靜止的,但著一「弄」字,便將它寫得搖曳多姿起來。「弄」字意在點明:從雲縫中探出頭來的月亮,把月光灑在嬌花上,像給嬌花蒙上了一層輕柔的白紗,晚風輕輕地撩撥著含羞帶嬌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擺弄著嬌羞柔美的倩影。「破」、「弄」兩詞,將雲、月、花三種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5、以實顯虛。以有形顯無形。如「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木蘭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聽聞的。春天來了,紅色的杏花擠滿枝頭,詩人就在這幅春景圖上著一「鬧」字,用擬人手法,把它寫活了。這一「鬧」字既是繪景,又是寫情,它不僅描繪了杏花盛開的艷麗景色,還寫出了在春風吹拂下,杏枝搖曳,花兒微動的活潑神情。  

6、以樂襯哀。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鳥語花香,本是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色,花鳥本是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淚落心驚。這樣以樂景襯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7、一語顯旨。如「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林升《題臨安邸》)這兩句表面上是說那些宴樂西湖流連光景的遊人,陶醉於香風而逍遙自得。實際上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懷故國的可恥嘴臉。這些人不但志氣喪失,甚至連骨氣也沒有了。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憤。  

「鍊字」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目的是選擇最恰當的字眼來表情達意,鑒賞時須根據詩意仔細琢磨體會,體會詩人的「鍊字」藝術。  

(6)「海外赤子」的由來

「海外赤子」,現已成為我國旅居海外同胞的一個美稱。此詞語如何而來?  

「赤子」本指嬰兒。《尚書·康誥》:「若保赤子,惟民其康義。」《疏》中:「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離婁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還引申為子民百姓,最早見於《漢書·龔遂傳》中「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  

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殿試射箭比賽。大臣們勸道:「人們張弓挾矢立在殿前,距離陛下如此之近,萬一有狂妄無知之徒暗中向您發射,您又沒有戒備,可大大傷害社稷啊!」唐太宗答道:「王者視四海為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衛之士亦加猜忌乎!」據此話,人們便從中引出「海內赤子」一語。而「海外赤子」,則是從「海內赤子」轉換演變而來。後來「海外赤子」被海外僑胞用以表達他們熱愛祖國、嚮往祖國的赤誠之心。

(7)巧改標點自傳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巴爾肯在一次宴會上提議,每人用最簡捷的語言寫出一篇「自傳」,行文用句要短甚至可以作為死後刻在墓碑上的墓志銘。於是,在場的人冥思苦想,提筆作文。

不久,一位年輕人交給巴爾肯一篇只有三個標點符號的自傳:

一個破折號「——」,一個感嘆號「!」和一個句號「。」。

巴爾肯問他這三個標點符號表示什麼意思,年輕人回答道:「一陣橫衝直撞;落了個傷心自嘆;到頭來只好完蛋。」

巴爾肯望著那位年輕人凄然的神色,沉思了片刻,提筆在這篇「自傳」的下邊有力地又寫了三個標點符號:

一個頓號「、」,一個刪節號「……」和一個大問號「?」。

巴爾肯用鼓勵的口吻對那位自暴自棄的青年說:「青年時期是人生一小站;道路漫長,希望無邊;豈不聞『浪子回頭金不換』?」

(8)書屋趣話

古今不少文人學者喜歡給自己的書屋(又稱書齋)命名,以表明志向,寄託情懷,或自警自勉。這些饒有情趣的室名,給人以有益的啟示。

陋室 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居室兼書房名。詩人曾專門寫了篇膾炙人口的《陋室銘》,以描繪自己書齋的簡陋,表現自己高潔的志行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老學庵 這是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晚年的書屋名稱。此名表達了詩人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息,學而不止的精神。

七錄齋 明朝著名文學家張溥,年幼時酷愛讀書,凡是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寫,誦讀數遍后燒掉,然後再抄,再讀,再燒,這樣反覆六七次,因此他給自己的書房取名「七錄齋」。

聊齋 相傳,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常設煙、茶在路邊,過路人只須到此講講故事、傳聞,或聊聊天,便可免費享用。一旦聽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齡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書屋名為「聊齋」。

瓶水齋 清代詩人舒位的詩作很有成就,可他非常謙遜,把自己的知識和創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書齋為「瓶水齋」。

北望齋 著名作家張恨水,在抗日戰爭中欣聞平型關大捷,看到了中國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為「北望齋」,寄託他對中國共產黨的希望和對故鄉的懷念。

夢草齋 上海作家謝冰心在學生時代,讀了許多中國古典名著,對愛打抱不平、落草為王的「綠林好漢」十分敬慕,於是她把自己的書屋起名為「夢草齋」。

四步齋 上海作家趙麗宏1988年喜得新居,書房只有四步之長,卻也自得其樂,因而命名為「四步齋」。

積微居 語言學家楊樹達曾說:「小是大的基礎,大是小的發展;多是少的結果,少是多的積蓄。學問是一點一滴積累而來的。」因此,他給書屋取名為「積微居」。

馬虎居 社會學家鄧偉志的居室取名為「馬虎居」,其一是他的生肖是馬,妻屬虎;其二是他提倡生活上簡單、馬虎一點。

泥土巢 擅長農村題材的著名作家浩然,給自己在河北三河縣居住的農家小院取名為「泥土巢」,表明了他長期紮根農村的決心和對農村的熱愛。

靜虛村 這是作家賈平凹的居室名。他說:「我剛從山裡搬到西安時,住城北新村,地方雖小,卻很安靜,我就取名『靜虛村』。靜是心靜,虛是心寬,包容大」。

(9)數字詩

數字是抽象的,詩歌是要用形象思維的,然而這兩者結合,同樣有佳作產生:可以是豪放的,「黃河入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可以是細膩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可以是沉痛,「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可以是感傷的,「六朝如夢鳥空啼」;可以是憤怒,「一朝封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可以是誇張,「孤臣霜發三千丈」;可以是諷刺,「三千寵愛在一身」;也可以是歡快的,「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不過,這些詩中的數字,僅是作「鑲嵌」之用,真正的數字詩,必須是以數字為主體,如南朝民歌中的「江陵去揚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剩有二千在。」可以解讀為是一個長途行者的倦歌——他在不停地算里程;也可理解是一個遠離家鄉,歸心似箭的男子的情歌,期盼著早一點與心上人見面。——其實,路還長著呢。心理描寫非常準確。

    另一首「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門前六七樹,八九十枝花」。個位基數詞全無遺漏,又描繪了一幅恬淡寧靜的田園風光,用之作為蒙童讀物,真是一舉兩得。

    電視台曾播放過的《宰相劉羅鍋》,內中有一處情節:乾隆皇帝手持一枝鮮艷的紅花,將花瓣一片片地剝落拋撒,口中念念有詞,「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劉墉信口接了一句,「飛入草叢都不見」。眾人大笑。這齣戲編得並不好,紅花入草叢怎會都不見?明顯有疏漏之處。

    故事的「原產地」是出自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長。一冬日,他踏雪孤山,見放鶴亭內一群秀才正借酒賞梅,便進前求飲。秀才們不識泰山真面目,道是詩人聚會,不會寫詩者不能在此喝酒。徐文長便「一片一片又一片」地作起詠雪詩來,前三句尚未念完,眾秀才已是笑罵成「一片」了,說道,你這俗子是否只認識得數字和「片」 字?想不到第四句「飛入梅花都不見」一出,秀才們頓時大驚失色。白雪飛入號稱「香雪海」的孤山梅林之中,當然是看不見了,這種深邃蒼茫的意境,奇特精妙的構思,才是化腐朽為神奇的「數字詩」。  

(10)文章妙批


  ● 古時一考生為文 , 援引了《 詩經 》中 「昧昧我思之」句 , 卻誤寫成了 「 妹妹我思之 」 。考官便批道 : 「哥哥 你錯了!」  

  ● 李 鴻 章 一 親 戚 參 加 考 試 , 但 這 位 仁 兄 胸 無點 墨 , 便 欲 仰 仗 李 鴻 章 的 權 勢 得 到 優待 。  於 是, 他 在 考 卷 上 寫 道 : 「 我 是 中 堂 大 人 的 親 □ 。 」 欲 寫 「 戚 」 , 無 奈 搜 索 枯腸 , 就  是 想 不 起 「 戚 」 如 何 寫 , 最 后 寫 成 「 妻 」 字 。 為 此 , 考 官 批 曰: 「 所 以 我 不敢 取 !」   

  以 上 兩 例 , 考 官 充 分 利 用 了 同 音 字 的 特 點 ,故 意 將 錯 就 錯 , 收 到 了 委 婉 、 幽 默 的 批 評 效 果。  

  ● 據 說 有 位 學 生 濫 用 「 而 」 字 , 其 師 便 在 其文 章 評 語 中 寫 道 : 「 當 而 而 不 而 , 不 當 而 而 而。 而 今 而 后 , 已 而 已 而 。 」  

  教 師 針 對 學 生 濫 用 「 而 」 字 的 情 況 , 將 「 而 」 字 的 多 種 用 法 集 中 對 照 , 既 批 評 了 學 生 , 又在 批 評 中 傳 授 了 知 識 , 實 在 巧 妙 。  

  ● 一 學 生 作 文 , 詞 不 達 意 , 且 下 筆 千 言 , 離題 萬 里 。 其 師 戲 評 道 : 「 兩 個 黃 鸝 鳴 翠 柳 — — 不 知 所 雲 , 一 行 白 鷺 上 青 天 — — 離 題 萬 里 。 」  

  又 一 學 生 作 文 , 喋 喋 不 休 , 滔 滔 不 絕 , 但 有用 的 話 極 少 。 其 師 仿 《 敕 勒 歌 》 , 批 曰 : 「 篇蒼 蒼 , 字 茫 茫 , 風 吹 草 低 見 四 行 。 」  

  作 文 不 能 扣 題 , 說 話 水 分 太 多 , 這 都 是 應 堅決 鏟 除 的 毛 病 ; 批 語 或 直 接 引 用 古 詩句 ,  或 化用 古 詩 句 , 語 言 生 動 形 象 , 也 易 於 學 生 記 憶 , 既批 評 了 學 生 作 文 的 毛 病 ,又 有 利  於 指 導 他 們的 作 文 實 踐 , 可 謂 「 一 箭 雙 雕 」 。  

  ● 某 學 生 寫 好 論 文 后 ,請 其  導 師 提 意 見 , 導 師提 筆 寫 道 : 「 請 看 《 聖 經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五節 。 」 學 生 急 忙翻 開 《  聖 經 》 , 找 到 導 師 指 出 的 那一 節 , 只 見 上 面 寫 著 : 「 耶 穌 在 哭 泣 。 」  

  導  師 的 批 語 是 充 滿 趣 味 、 智 慧 的 批 評 , 他 的批 評 轉 了 兩 個 彎 : 一 是 借 《 聖 經 》 的話 作 評  語, 二 是 耶 穌 為 何 哭 泣 , 學 生 自 可 去 作 種 種 猜 測 和聯 想 , 從 而 明 白 其 導 師 的真 正 意 思 。   

  ● 某 生 在 作 文 簿 發 下 后 , 見 老 師 在 文 末 批 曰: 「 請 看 《 前 出 師表 》 最 后  一 句 。 」 他 暗 自 得意 , 以 為 自 己 的 文 章 可 與 諸 葛 亮 相 比 , 趕 快 去 查看 , 原來 是 「 不 知 所  雲 」 四 字 。  

  這 位 高 明 的 教 師 , 采 用 了 一 種 高 明 的 批 評 方式 , 既 切 中 肯 綮 、 一 針 見 血 , 又 含 而 不 露 、 發人 深 省 。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1:52

返回頂部